张一弛 张映先
摘要:21世纪的中国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要处理好各种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既要保障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又要解决好一系列问题。如何实现中国梦,怎样才能让人民群众更好的理解并参与到建设中国梦的实践中,习近平在讲话中反复对中国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着生动而深入地解析。同时,在世界的舞台上,习近平作为中国的国家元首,也在积极地向全世界介绍着中国文化理念,对于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习近平在讲话中,使用了大量生动鲜活的隐喻,一改以往人们对于政治家讲话的枯燥刻板的印象。通过习近平的讲述,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国际社会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核心理念。而习近平通过讲话所取得的这一系列重大成果,隐喻都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习近平 讲话 隐喻 认知
在中国国内,改革开放已经将近四十年,在改革红利已经充分释放以后,一系列问题也暴露出来,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充分认识、思考、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值得全党、全国人民深入思考。对于当前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产生的各种矛盾,既要全面、正确、深入的认知,同时还要找到解决问题、矛盾的方法,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何使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迎难而上最终使得各种问题迎刃而解,考验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智慧和勇气。同时,在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下,境外势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空前严重,中国政府需要要正确引领意识形态的方向,把控好意识形态的变化底线。这一切都需要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最新理论体系、中国政府的政策方针有着全面、充分的了解。习近平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对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动向进行着深刻的阐释,全国各族人民理解中国梦、参与中国梦、建设中国梦、共享中国梦。
一、隐喻研究理论之门派
隐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通过隐喻的方式,语言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人类的思维活动、心理活动、实践活动都在隐喻的帮助下发展完善。
国外的隐喻研究分为两派:一个是以亚里士多德、昆提良、方达尼尔、查理兹、雅各布森等为代表的“赞赏派”,认为人类思维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另一个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贬斥派”,认为隐喻对人类思维发展影响甚小,甚至是有害的。从研究的范围和方法看,西方的隐喻研究进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隐喻的修辞学研究,时间约为公元前三百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隐喻的语义学研究,约从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隐喻的多学科研究,包括认知心理学、语用学、哲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多角度等对隐喻的多层次研究。
我国对于隐喻的研究相较之下起步晚,而且研究的程度不够深入,此前对于隐喻的讨论仍然停留在相近词格的对比方面,如明喻与隐喻、借代和隱喻的对比,还有对于具体文学作品进行修辞层面的分析等等。近年来一系列相关论文的发表,如《现代语文》1994年第四期刊登了《隐喻与科学概念》、《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年刊登了《隐喻的语用观》等文章,对于中国的隐喻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作用。
二、习近平讲话特点及其中隐喻重要性
语言是促进沟通的有力工具,通过讲话对于观点进行阐发则是政治家常用的手段。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发表的演讲对于隐喻有着不同的选择和要求。研究隐喻的内部结构关系,既要分析其内在相似性,又要防止具体语境中加以全面观察。
(一)习近平使用隐喻的重要性
习近平作为新一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在不同场合发表的演讲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智慧和担当。习近平讲话覆盖了全党、全国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讲话内容已经被汇总、编录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以供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实践。从具体领域细分,讲话涵盖了党政建设、国防建设、深入改革、收入分配、环境治理等诸多方面,对于深入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分析习近平在讲话中所使用的隐喻,对于正确理解其讲话中的深入内涵和政治思想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在隐喻中所建构的框架,所选择的喻体,既折射出其独特的语言艺术,也烘托出精深表达魅力。
正是有了习近平在发言中生动、细致、耐心地讲解,国内外不同党派、团体、组织、机构和个人才能够理解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思想、精神。在习近平的讲话中,一个个精彩的隐喻使得原本枯燥的政治语言变得生动形象,讲话中妙语连珠也引来一阵阵响亮而长久的掌声。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和认知方式,一直是认知语言学领域所研究的对象,但是作为人类日常交际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如何全面、综合、系统地把握其在政治语言中所扮演的独特作用显得非常关键。应该说,习近平的讲话如果没有隐喻的支撑,会少了许多精彩之处,而研究习近平讲话中的隐喻,也对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的讲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习近平讲话中隐喻的特点
研究习近平讲话中的隐喻的特点,要着重分析隐喻内部的相似性,通过相似性来揭示其隐喻内部构成的种种关联。除了隐喻句子本身,整个隐喻所处的语境对于隐喻的作用也发挥着巨大的影响,隐喻只有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尽可能地绽放其光彩。
1.习近平讲话中隐喻内部的相似性
在讲话中使用隐喻的时候,习近平非常注重隐喻内部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正是有了隐喻中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才构成了的基础。相似性分析对于研究隐喻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通过分析习近平使用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我们可以看出在讲话者的意识中二者的关联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
2012年12月14日,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改革开放与“啃骨头”、“涉险滩”原本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因为改革开放既不是吃吃喝喝也不是探险旅行,所以一般情况下很难将其与“骨头”、“险滩”放在一块。但是,在隐喻的抽象思维下,我们可以发现其有着共同之处。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项长期国策,已经实行了近四十年。在实行初期,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但是已经实行了四十年之后的今天,改革开放的红利逐渐减少,反而问题愈加复杂。这其中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难度相当之大。这与吃肉的时候,美味的肉吃完以后啃骨头的情形是一样的。啃骨头的时候充满了困难和挑战,需要精湛的技术,跟需要耐心和勇气。在解决改革开放中的问题的时候,就如同是在“啃硬骨头”,既要有耐心,还需要有恒心,一点一滴解决好改革开放中的困难。同时,解决巨大而复杂问题还需要勇气。改革开放既关乎到十三亿中国人民,有关乎到与中国有着密切联系的各个国家,把这样棘手的问题解决好没有勇气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就像航行中的大船即将行驶到充满暗礁的险滩一样,必须下定决心,抱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信念,才能够度过危险的水域,进入更加广阔的空间。
经过习近平的抽象化思考,原本没有关系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和“啃硬骨头”、“涉险滩”联系在了一起。经过分析之后,我们发现这其中竟然有着如此巨大的相似性。
2.习近平讲话中隐喻的语用现象
隐喻是一种以句子(话语)为框架、以词为焦点的话语现象。隐喻的种类丰富,不仅仅局限于句子内部词的相似性联系,有时还体现在整个语境之中。在语境之中所阐述的现象,如果离开了语境,那么句子就没有任何隐喻性。所以在研究隐喻的时候,不能够离开句子所使用的语境,必须放在语境中加以分析。
2016年11月19日,习近平在出席秘鲁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发表讲话指出:“大家都知道,拉美是地瓜等薯类作物的原产地,我特别爱吃这里的地瓜土豆。我曾给中国的一些企业家举过地瓜的例子。我说,你看那个地瓜,它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块茎始终长在根基位置。同样道理,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将扎根亚太、建设亚太、造福亚太。”表面上来看,习近平这句话是在说地瓜、土豆,描述地瓜“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块茎始终长在根基位置”的这句话单独来看也没有任何隐喻性特点。但是,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整一个语境中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原来习近平所讲的不是地瓜、土豆,而是中国的企业家。他们在海外发展就如同是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蔓延一样,但是无论藤蔓如何延伸,地瓜的茎块却始终在根基的地方,說的是企业家在海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之后,已然不能够忘本,要永远记得自己根基所在的祖国、家乡。对于中国也是同样的道理,发展壮大之后,仍然要扎根亚太、建设亚太、造福亚太。在习近平的这个隐喻中,“土豆、地瓜”是隐喻的焦点,而框架则是“不忘根基”。通过语境来分析习近平所使用的隐喻,我们就可以充分地理解到其中的意义和内涵。
3.习近平讲话中隐喻的句法结构
隐喻在句法构成中具有多种特点,有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介词性等诸多形式。习近平在讲话中使用隐喻的结构形式也丰富多样,有效提高了讲话的趣味生动性。
习近平经常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这里的“钙”作为一个名词,充当了句子中的宾语,这句话中的隐喻是典型的名词性隐喻。习近平还在其讲话中指出:“‘中华号巨轮乘风破浪、顺利前行,关键靠党来掌舵,靠党来掌握方向。”这句话中的隐喻具有复合形式,一方面把中国喻为“‘中华号巨轮”,属于典型的名词性隐喻,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同时,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的领导喻为“掌舵”,是动词性隐喻,与前面的“‘中华号巨轮”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这样一个完整的隐喻。
除了喻体在句子中所充当的句法成分以外,习近平所使用的隐喻多为动宾式的句法结构。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有记载了习近平这样一句话:“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顺风车,实现共同发展,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这里的“搭乘‘快车、‘便车、‘顺风车”是一个典型的动宾结构,中国飞快的发展速度就如同“快车”、“便车”、“顺风车”一样,这三个名词作为喻体凸显了习近平所要表达的隐喻的核心含义。但是,如果仅有这三个名词,整一个句子就会失去生命力,因为这三个名词之前还需要一个恰当的动词对其进行连接。“搭乘”在这里也是隐喻性的,与后面三个名词共同组成了动宾结构,保障了句子意义充分的同时句法成分也是完整的。
通过多种的隐喻结构,不断变化隐喻在句子中的形式特点,对于提升讲话魅力、避免单调乏味有着重要作用。习近平在讲话中对于隐喻形式的变化使用,使其讲话变得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三、习近平讲话中使用隐喻的作用和意义
在讲话中使用隐喻,习近平把政治语言变得简单明了、清晰易懂,一改以往人们对政治演讲枯燥乏味的印象。除了修辞手法的丰富,隐喻在演讲中更充分地发挥了认知工具的作用,同时促进了政治理念的迅速传播,使习近平的研究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把枯燥的政治语言变得生动形象
政治语言有其严谨、深刻、清晰、专业的特点,进而使人们理解政治语言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甚至有的时候“假、大、空”的政治语言会流于形式主义,不仅不利于政治思想的传播,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让听众产生厌烦情绪。
习近平在讲话中对隐喻的精准使用,使得原本庄严肃穆的政治场合中的政治讲话,充满了灵动的气息,从而让广大听众在鲜活新颖、生动有趣的讲话中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内涵。习近平在发表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说道:“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团结到党中央的领导周围,鼓足干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这是几代共产党人的梦想。在这一神圣梦想即将要实现的前夜,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发出响亮的号召“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 中国共产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大家把袖子撸起来,生动地刻画出不怕流汗,不惧辛劳的了广大劳动者形象,体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失根本的坚定信念。这样一句生动形象的话语点燃了了多少中华儿女的激情,大家鼓足了干劲一起参与到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进程中。
(二)用隐喻的方式来拓宽当听众的认知视野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讲话强调时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里习近平所说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就是运用隐喻的方式来引导人们群众对于制约权力的认知。笼子本来是用来关凶猛野兽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住野兽不要出来为祸人间。但是如果权力得不到有效地约束,就会蔓延开来,比凶猛的野兽还要可怕。两千多年前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苛政猛于虎”,可见对于权力加以制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前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权力的滥用,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管,从而百姓深受其害。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着力于打造出一幅制度的牢笼,把权力关进去,通过建立巡视制度、审计制度等一系列体制机制,从制度的源头对权力加以制约。而这一规模宏大的政治理论在习近平这样的一个隐喻中,就被体现地清晰而深刻。
除了增进人民如何在制度上制约权力,遏制腐败的认知,习近平在讲话中还掷地有声地传达出他对于环境保护的认知和理解。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时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是绿的,山是青的,一片大好河山的纯洁干净美好的景象。这里所说的绿水青山并不只是自然山水,还有新鲜的空气、没有污染的土地、完整的生态系统,总的来说这一切都是指良好的自然环境。在中国人的意识中,金子银子堆成山,这是巨大财富的一个表现,习近平这里说的金山银山并不是真的金银,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在保护自然环境和创造经济价值之间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选择和取向,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的严峻问题。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为了实现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数十年都在采取着粗放的发展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走过了几十年之后,已经维系不下去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必须加以彻底的改变。这个时候,如何正确地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运用了一个隐喻恰当地把这两者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辩证地指出了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取得经济发展的思想理念。在这一个隐喻中,人民得到了清晰的认知到二者的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三)隐喻的使用加快了政治理念的传播
在互联网已经十分发达的今天,信息的传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穿行在网络的高速公路上。一个小小的言论在无数次的转发之后有可能在很大范围内产生影响,甚至成为网络流行语而在被大量使用。正是因为如此,大量的网络红人、名嘴大V在网络的世界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如果政治术语也能够像网络流行语一样快速而深刻地传播开来,这对于党和政府都有着深刻的意义。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就需要对政治术语加以修缮,使之既能够表达出政治宣传的需要,又能够清晰易懂,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隐喻在这其中就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习近平此语一出,立刻在网上引起了强烈地反响,经过了媒体的几度转载,在网上成为了年度流行语。“苍蝇老虎一起打”在街头巷尾被广泛议论,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何维护国家和谐稳定、长治久安,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这需要有清正廉明的政治风气。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观点,其后迅速在互联网传播开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以总书记的身份发表讲话,表达出了作为党的最高领导,要以身作则、正身修形的决心和意志。网友们通过这句话感受到了习近平的坚定信念后也纷纷转化为了强大的动力,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打铁”的热潮,有些网友还把这一金句做成了微信表情包,在网络空间中广泛传播。这一一句诙谐幽默又简洁精湛的流行语,带着习近平的决心和期望,以飞快的速度和广大的范围传播出去,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对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政治理念的理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习近平在讲话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这些隐喻形式多样,种类丰富,具有鲜明的特点。研究习近平讲话中的隐喻,对于正确理解习近平的思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从习近平所选用的喻体、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等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地厘清其背后的种种联系。各种隐喻的使用,是对客观事物进行了抽象认知的结果,研究隐喻可以发现隐喻在扩展听众认知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隐喻也使得习近平的讲话变得生动形象,在传播过程中更加受到听众的喜爱。在习近平对的介绍中共中央、中央政府的反复介绍下,人民群众对党的思想理念、政府的政策方针愈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全世界也逐渐认识到一个日趋强大东方古国背后的文化精粹。隐喻在这其中的重要地位正在被慢慢展示出来,这对于把握习近平讲话的核心理念必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保罗·利科.活的隐喻[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鳳群.隐喻和政治神话的实现:美国总统的批评隐喻分析——从里跟到奥巴马[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13,(01):13.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06):10.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1]张一弛,四川师范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英语言比较、汉语国际教育;[2]张映先,中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典籍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