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时空性状维度映射特质研究

2019-04-19 01:39黄丹盈
现代语文 2019年1期

黄丹盈

摘 要:本文基于语料库数据,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考察了英汉空间维度形容词在时间域内映射特质的异同,并加以认知阐释。研究发现:英汉时空性状维度映射均存在选择制约性和映射频数差异,且英语的制约强于汉语;英汉空间维度形容词在时间概念范畴化中都具有等级性,并遵循一条共性:等级的高低与映射的难易度成反比。该特质的异同为空间概念范畴化等级、语言类型及认知识解协同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空间维度形容词;时空映射特质;选择制约性;概念范畴化等级;类型学

错综复杂的时空关系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参见Alverson,1994;Moore,2000;Gibbs,2006;Evans,2008;Walker & Cooperrider,2016;周榕、黄希庭,2000;张建理、骆蓉,2007;童荷,2017;张斌,2018)。Clark(1973)指出,时间表征并不是偶然地利用空间的相似性,而是一套完整系统的空间隐喻。 Lakoff & Johnson(1980)也认为抽象概念是在具体概念基础上通过隐喻映射机制来表征的。为此作者提出了三种基本时间概念隐喻: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人格隐喻,但由于空间范畴更具直接性、具体性的体验以及常用空间方位词来表示时间,如:“the day before yesterday/前天”和“the day after tomorrow/后天”,空间隐喻成为了当前时间范畴研究的主流方式。当前时空隐喻研究的总态势是:对时空映射的可行性研究较多,而对时空映射的制约性,即是否所有的空间概念都易映射于时间概念的探究较少。有鉴于此,本文从时间的空间隐喻出发,以英汉“大小、长短、高低、远近、深浅、粗细、宽窄、厚薄”八对空间维度形容词为研究对象(详见表1),借助英语语料库 Crown_CLOB (2009)和现代汉语语料库TORCH(2009),探究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在空间维度形容词这一微系统中的隐喻映射特质,并阐释其认知根源。

一、相关研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相关研究

相关文献显示,国内外时间的空间隐喻研究主要成果如下:第一,时空映射的普遍性。Gluckberg , Keysar & McGlone(1992: 578-581)认为,“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特性,甚至说,人类思维的一个普遍特性,是系统地使用空间概念和词汇来喻指时间概念”。之后,大量学者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观点,如:Alverson(1994)对英语、汉语、印地语和 Sesotho 这4种互不关联的语言进行分析,Haspelmath(1997)对全球持53种不同语言的家庭进行调查,均发现这些语言全部使用空间概念来表达时间概念。Casasanto & Boroditsky(2008)和李恒(2016)等人则从非语言层面的实证研究,表明了时空映射的心理现实性。第二,映射模式的偏好性。“时间在动”隐喻(time moving metaphor)和“自我在动”隐喻(ego moving metaphor)是两类最常见的时空隐喻模式(Clark 1973)。这两大模式的共性在于观察者始终处于时间轴的“现在”位置,“未来”居前,“过去”在后,而个性在于前者将时间比作从“未来”流向“过去”的河流,后者指的是观察者沿着时间轴向未来移动。研究发现,虽然英语和汉语都存在上述两种隐喻模式,但不同语言对其选择却存在偏好。汉语倾向“时间在动”,即用“前”表示过去,用“后”表示未来;英语倾向“自我在动”,即用“前”表示未来,用“后”表示过去(Gentner et al.,2002;Evans,2013;Yu,1998;张建理,2003;蔡淑美,2012;李恒、张积家,2017)。对于该现象有学者从生理时间朝向(沈家煊,1999:182)和心理时间朝向(董为光,2004:111;de la Fuente,2014)这两方面给予了解释。第三,语言类型倾向性。主要依据空间倾向性,将语言划分为“水平取向语言”(如英语)和“纵横混合型语言”(如汉语)(Fuhrman & Boroditsky,2010;杨文星、文秋芳,2014)。

从上述论述可知,时间的空间隐喻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多是基于空间隐喻对时间概念进行解读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上所展开的,而对时空映射的选择制约性进行考察较少,仅有少数学者指出时间域中保留的不是全部空间域的元素,而是对思考时间有用的的那部分元素(吴念阳等,2010),这对本文的论述深有启迪。由于篇幅及能力受限,本文仅以英汉空间维度形容词为研究对象,探寻英汉时空性状维度映射特质。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利用两个语料库:Crown_CLOB (2009)和TORCH(2009)。具体研究步骤如下:首先,采用“关键词”检索法,即在各自的语料库中输入关键词,如:big或“大”,从而获取语料。其次,对所有语料进行人工处理,根据语义鉴别真伪,同时去掉少数语境不足不便分析的例句以及作为专有名词的例句。然后,计算出每个空间维度形容词在各自语料库中的使用频数。最后,立足定量结果,定性分析其缘由。

二、英汉时空性状维度映射特质的语料库考察

(一)英语时空性状维度映射特质

检索Crown_CLOB (2009)英语语料库,我们大致获得了英语空间维度形容词在时间域中的映射情况及其映射频数,研究发现:

英语时空性状维度映射存在选择制约性。英语空间维度形容词thick,thin,broad,wide,narrow,deep,shallow,large,huge,tall,fine,slender均不易映射于時间域内,而long,short,far,little,small,big,near,distant,close,high,tiny,low,remote则易映射于时间域内,具体参见表1(“+”表示存在,“-”表示暂未发现)。

第二,英语空间维度词形容词long,short,far,little,small,big,close,distant,tiny,near,remote,high,low虽均能映射于时间域内,但各自的映射频数不等。long和short的映射频数要远大于其他空间维度形容词的映射频数,且总体上呈现出“由高到低”的层级性分布格局。这表明它们内部还存在更复杂、更精准的倾向性。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语言本质上是概念范畴化的物质体现,且不同概念在范畴化中存在等级与差异(Talmy,2000;石毓智,2006;罗思明,2012)。因此,本文以英语空间维度形容词在时间域内映射频数的高低为据,划分其時间概念范畴化的等级,大致可表示为:长短>远近、大小>高低>深浅、宽窄、粗细、厚薄(“>”表示“高于”)。空间维度形容词的时间概念范畴化等级越高,表示映射难度越小;相反,空间维度形容词的时间概念范畴化等级越低,表示映射难度越大。

由于语料库较小,所以不排除thick,thin,broad,wide,narrow,deep,shallow,large,huge,tall,fine,slender在更大语料库中存有时空映射的可能性。例如,在BNC语料库中可以检索到deep into the night,但有且仅有三例,因此并不影响整体结果。

(二)汉语时空性状维度映射特质

检索现代汉语语料库TORCH(2009),我们发现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可进入时间域内的有“长”“短”“远”“近”“大”“小”“高”“低”“深”“宽”,而“浅”“窄”“粗”“细”“厚”“薄”均不易进入。此外,在可进入时间域内的空间维度形容词中,其映射频数存在不平衡现象。其中空间维度形容词“长”“短”“远”“近”“大”“小”于时间域内的映射较为常见,而“深”“宽”“高”“低”虽然也可以被时间概念范畴化,但映射频率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也具有时间概念范畴化等级,且与映射频率关联,大致可表示为:长短、远近、大小>高低、深浅>宽窄、粗细、厚薄,具体参见表2。

(三)英汉时空性状维度映射特质异同

上述调查显示,英汉时空性状维度映射特质在总体上的“大同”中存在“小异”。“大同”体现在:第一,英汉时空性状维度映射都具有选择制约性及映射频数差异;第二,英汉空间维度形容词均存有时间概念范畴化等级,且等级的高低与映射的难易度成反比。“小异”体现在:英语空间维度形容词的时间概念范畴化等级整体上呈现为“长短>远近、大小>高低>深浅、宽窄、粗细、厚薄”,而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的时间概念范畴化等级则表现为“长短、远近、大小>高低、深浅>宽窄、粗细、厚薄”。英汉空间维度形容词的时间概念范畴化的等级划分差异表明英语时空性状维度映射的选择制约要严于汉语。为直观反映这些问题,特将上述特征

三、英汉时空性状维度映射特质的认知阐释

为何存在上述英汉时空性状维度映射特质的异同呢?下面将从空间概念范畴化等级、语言类型、认知识解这三方面予以解释。

首先,认知语言学主张,隐喻就其内部构造而言是由始源域和目标域构成的一种跨域映射,而且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单向映射。这种映射不是随意的,其中始源域为基本的、具体的概念,而目标域为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因此,在时空隐喻中,空间是始源域,时间是目标域,如图3所示。

图3  时空映射关系

空间到时间的单向映射表明,英汉空间维度形容词的时间概念范畴化等级实则来源于其空间概念范畴化等级。空间维度形容词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空间体验的范畴化结果,属于基本形容词和概念结构,各成员整体上存在一个概念等级和地位差异(罗思明、查如荣,2014)。对于空间维度形容词概念等级观,我们还可以得到认知心理和语言习得研究的支持。有关研究发现,儿童习得空间维度形容词遵循特定的稳定的习得次序等级,但在等级层次和层级成员上存在着语言差异,如儿童习得现代英语空间维度形容词次序等级为:“大小>高矮、长短>高低>宽窄、厚薄>深浅”,而儿童习得现代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次序等级为:“大小>高矮、长短>粗细、高低>厚薄、宽窄”(朱曼殊,1986:168)。抛开具体细节不论,我们发现这些结果在整体等级次序上大致趋同:“大小、长短、高矮、高低”高于“宽窄、厚薄、深浅”。导致这种特定的稳定的习得顺序的原因,可从多方面给予合理的解释。如可以从人类视觉信息加工中的整体优先性这一角度出发,胡德明(2003)即指出人类视觉信息加工存在着整体优先性。由于物体的“大小”(包括物体长、宽、高三个维度在内)是这个物体外型轮廓形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在视觉系统中得到优先加工,从而最先被儿童所习得,而“深浅”“宽窄”与整体性的联系最为薄弱,儿童一般难以直接观察。一口水塘的深浅远不如水面的大小有代表性;一张纸的厚薄也远不如纸的大小有代表性。因此,这两个特征的空间维度形容词出现得最晚。上述空间维度形容词习得等级次序与本文所研究的英汉时空性状维度映射等级也是基本一致的。虽然英汉空间维度形容词的“大小”在时间概念范畴化中的等级要低于儿童习得的次序等级,但它仍遵循更为普遍的定律,即“大小”的等级始终要高于“粗细”“深浅”“宽窄”“厚薄”。由此可见,英汉空间维度形容词的空间概念范畴化等级与时间概念范畴化等级的趋同性进一步证明了时空概念范畴化等级的源流关系。

其次,语言类型制约了英汉时空性状维度映射的本质与程度差异。语言具有不同的时空特质(王文斌,2013),对时间性特质和空间性特质的不同偏好使得其语义制约呈现出不同的自由度。英语为时间性特质语言,因“时间一维性”而“僵化”,投射出强制约性;汉语为空间性特质语言,因“空间多维性”而“灵活”,投射出弱制约性(罗思明、查如荣等,2014)。换言之,英语的语义制约强于汉语。在认知语言学中,语义是一种心理现象或认知结构,即相当于概念化。因此,英汉时空性状维度映射的过程作为空间义向时间义引申的过程或空间概念范畴化向时间概念范畴化转变的过程,也受制于上述语义制约准则,并表现为英语时空性状维度映射的选择制约要严于汉语。

最后,英汉时空性状维度映射特质的异同,实际上反映的是英汉两个民族的识解方式在概念范畴化中所体现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同的制约特征表明英汉两个民族在识解方式和语言特征上具有普遍性;不同的制约特征表明英汉两个民族在识解方式和语言特征上具有特殊性。在认知语言观中,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任何时候都是在自己的世界知识、经验和记忆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能动识解,是主体与客体互动的产物。因此,在时间的空间识解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一方面遵循着人类认知时间的一般原理;另一方面,英汉两个民族的世界知识、经验及记忆具有非一致性,致使其识解方式也具有非一致性。

本文通过语料库考察了英漢时空性状维度映射特质,发现两者存在异同。英汉时空性状维度映射都具有选择制约性及映射频数差异,而且英汉空间维度形容词在时间概念范畴化中均具有等级性,该等级的高低决定了映射的难易度。但二者等级划分的细微差别,也表明了英语的选择制约性要比汉语更加严格。本文认为,是空间概念化等级、语言类型与认知识解协同作用产生了上述结果。限于篇幅及能力,本文仅基于小型语料库初探英汉时空性状维度映射特质的共性和个性,诸多问题尚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Alverson, H. Semantic and Experience: Universal Metaphors of Time in English, Mandarin, Hindi, and Sesotho [M]. London: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4.

[2]Casasanto, D. & L. Boroditsky. Time in the mind: using space to think about time [J]. Cognition , 2008,(2).

[3]Clark, H. Space, time, semantics, and the child [A].In T. E. Moore (e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Acguisition of Language [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3.

[4]de la Fuente, J., J. Santiago, A. Román, C. Dumitrache &D. Casasanto. When you think about it,your past is in front of you: How culture shapes spatial conceptions of time[J].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4,(25) .

[5]Evans,V.How we conceptualize time: Language meaning and temporal cognition [A]. In V. Evans., B. Berger & J. Zinken (eds.).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ader [C].London: Equinox,2008.

[6]Evans,V.Language and Time: A Cognitive Linguistics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7]Fuhrman,O.& L.Boroditsky.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time: Evidence from an implicit nonlinguistic task [J]. Cognitive Science, 2010,(8).

[8]Gentner, D., M. Imai & L. Boroditsky. As time goes by: Evidence for two systems in processing space → time metaphors [J]. Language & Cognitive Processes , 2002,(5).

[9]Gibbs, R.Embodiment and Cognitive Scienc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10]Glucksberg, S., B. Keysar & M. S. McGlone. Metaphor understanding and accessing conceptual schema: Reply to Gibbs[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2,(3).

[11]Moore, Kevin Ezra. Spatial Experience and Temporal Metaphors in Wolof[D]. Doctoral dissertation, Linguistics dept., UC Berkeley.2000.

[12]Haspelmath, M. From Space to Time: Temporal Adverbials in the Worlds Languages[M]. Newcastle: Lincom Europa, 1997.

[13]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4]Talmy, L. 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M]. Cambridge: CUP, 2000.

[15]Walker, E. & K. Cooperrider. The continuity of metaphor: Evidence from temporal gestures[J]. Cognitive Science, 2016, (40) .

[16]Yu, N.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8.

[17]蔡淑美.现代汉语“前、后”时间指向的认知视角、认知机制及句法语义限制[J]. 当代语言学, 2012,(2).

[18]董为光.汉语时间顺序的认知基础[J]. 当代语言学, 2004,(2).

[19]李恒.时空隐喻的心理现实性:手势和手语的视角[J]. 心理科学, 2016,(5).

[20]李恒,张积家.汉、英讲话者对“前”、“后”时空隐喻的偏好及其成因[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7,(1).

[21]胡德明.儿童空间维度形容词发展顺序的理论解释[J]. 世界汉语教学, 2003,(3).

[22]罗思明.英汉谓词的语义与句法:语言类型学视野[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23]罗思明,查如荣.“测估AA”构式的结构类型与句法功能:历时与认知视野[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4,(4).

[24]罗思明,查如荣,江晶晶.英汉“NA表量构式”中形容词制约的语料库与类型学研究[J]. 外语研究, 2014,(3).

[25]石毓智.语法的概念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006.

[26]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27]童荷.从认知语言学看中日空间到时间的隐喻认知[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8]吴念阳,刘慧敏,郝静,杨辰.空间意象图式在时空隐喻理解中的作用[J]. 心理科学, 2010,(2).

[29]王文斌.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2).

[30]杨文星,文秋芳.漢语本族语者与英语本族语者思考时间的方式——对思维—语言关系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14,(6).

[31]张斌.英汉时空隐喻的图形—背景观——基于“前后”图式、“上下”图式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

[32]张建理.汉语时间系统中“前、后”认知的表达[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5).

[33]张建理,骆蓉.汉英空间—时间隐喻的深层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7,(2).

[34]周榕,黄希庭.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J].心理科学,2000,(2).

[35]朱曼殊.儿童语言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