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配合文字、图片以及PPT,以围绕阐述某一知识点、难点或是考点为主要目标,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和使其完成自主学习为目的,利用媒体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而开发的一种时长为5-10分钟的网络在线课程。自2011年被引入国内起,微课便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热潮,高中语文学科的微课视频应运而生。那么如何制作让学生愿意主动观看的微课视频呢?笔者认为要以学生为原点开展语文微课的教学设计。
一、立足学生问题,开展微课选题
高中语文学习区别于初中语文学习,范围更广,灵活度更高,因而更加注重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然而高中语文又有别于高中数学等科目,它不可能只以一种方法的理解和使用贯穿于整节四十分钟的课堂。
例如,《相信未来》选自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中的“吟诵青春”,教师通常会用一课时完成该诗歌的教学。我们都知道意象分析是诗歌学习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对这首诗歌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为了课堂的完整,我们不得不进行导入、背景介绍、情感主题分析和课堂小结的环节,不得不让学生反复进行朗读的练习,体悟诗歌的情感、语言和节奏之美。而这大大缩减了学生在课堂上对意象分析方法进行理解和运用时间。尤其部分学习能力薄弱的同学根本无法在一节课堂上完全掌握该方法,因而又影响了下一篇诗歌的学习。
高一学习进度较快,教师很难专门抽出时间讲解意象分析这一方法。因而,笔者产生了制作关于意象分析微课的想法。制作以意象分析方法学习为教学目标的微课,它能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有针对性地对这一方法进行讲解和训练,让学生多次观看反复学习。形成的微课系列,还能步步深入,达到逐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值得一试。据此,笔者确定了微课的选题——“诗歌意象分析方法教学”。
二、立足学生兴趣,创设导入场景
好酒还怕巷子深,一节高质量的微课如果没有观看市场也是枉然。因而微课需要利用特色化的形式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的观看兴趣。进而促使学生有观看下去的欲望,并从中获得营养。因而,笔者以生活化的例子作为导入,以动态化的效果作为技术支撑为微课添加了一个开场白。
微课片段
(用万彩绘画大师制作手绘画出简笔人的动态效果,依次出现第一个人物A、B,并用对话框表现说话内容,由笔者配合念出人物语言)
A:朋友,你有听说过“黑凤梨”吗?
B:新品种梨头?
A:不知道吧,你用粤语念一遍试试?
B:哦,我知道了,原来是“喜欢你”的意思。
“黑凤梨”表达的是喜欢和欣赏的感情。怪不得上次看到的综艺节目里,有一個队长给每个队员送了一个送梨头,原来是在向队员表达好感呀!
师:同学们“黑凤梨”其实就是一个我们生活中的运用谐音寓意的例子,这是一种生活的情趣。这种情趣是从我们的祖祖辈辈中传承而来,早在好几千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已经在古诗中开始运用含蓄的表达的方式。
(切换画面,用万彩绘画大师制作手绘画出古代男子的形象,并逐渐画上“柳树”“家”和“通向远方的路”等事物,并以《诗经》中《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就说“柳”这一意象的谐音寓意。)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近期流行的“黑凤梨”的例子作为导入的内容,由浅入深。既贴合“意象分析方法”这一主题,又靠近学生的生活,消除学生对意象这个概念的距离感,产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能让他们明白意象分析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有所应用的,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以生动有趣的手绘表演形式作为修饰,使得微课具备了课堂难以具备的趣味性和观赏性,符合学生的审美要求,调动学生的观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立足学生认知,设计教学过程
事实上,关于意象分析方法的语文微课网络上比比皆是,但是未见得都是学生切实需要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要以学生的认知为出发点进行设计。2018年10月,笔者有幸旁听了王老师的公开课《错误》,大有收获。课堂上王老师讲解意象谐音寓意时,学生的反应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师:为什么用“莲花”而不用“芙蓉”呢?
生:……(沉默)
师:我们可以通过“蝙蝠”这个例子来了解一下。大家都知道,古人有时会把蝙蝠绣在衣服上,这是为什么呢?
生:蝙蝠代表福,因为“蝠”跟“福”同音。(部分学生在下面回答)
师:对,其实就是通过谐音给了意象一些特殊的含义。那么“莲花”呢?这个读音让你联想到什么呢?
生:恋、脸、怜(可爱)……(整个班都开始尝试谐音念法,非常热闹,学生争先恐后回答)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讲谐音的部分的时候,王老师的适当点拨,让原本略显沉闷的课堂氛围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学生的课堂反应表明学生对于这方面内容很感兴趣,且有一定的应用能力。据王老师课后反馈,学生对于“莲”的谐音给出的答案超乎其想象,有部分答案是王老师自己在课前准备的时候都没有想到的,这让她更有上课的兴趣和热情了。
学生能举一反三这固然值得欣喜,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学生的沉默。课堂上学生的沉默往往是很有价值的,它代表着学生的犹豫不确定,甚至是不理解和不知道。结合学生前后的反应变化,当教师提问“为什么‘莲花而不用‘芙蓉”时,学生的沉默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于“莲花”的谐音寓意存在迟疑。这暴露出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学生对“莲花”甚至“莲”、“莲子”等意象不熟悉,第二个是学生对谐音寓意的敏感度还不够,会用但不知到什么时候用。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在进行谐音寓意的微课教学设计的时候,将主要内容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中,笔者运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解意象的概念并为学生搭建意象分析方法的整体知识框架;第二部分中,笔者聚焦知识框架中的谐音寓意这一小点,先列举“柳”(“留”)、“丝”(“思”)和“晴”(“情”)这三个常见谐音寓意的意象及其相关诗句,让学生进行回顾总结过去所学知识,并为下面要学的内容做好铺垫;第三部分中,强调指出在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之间的替换进行选择的时候,可能也需要用到谐音寓意的意象分析方法,并结合王老师课堂中涉及的谐音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讲解;第四部分让学生课后从古代诗歌或者现代诗歌中寻找相关的案例,试着分析探讨。笔者力求通过这四个部分的设计,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对意象中谐音寓意的方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能在诗歌阅读中主动运用这一方法。
高中语文学习中有许多重点和难点,传统的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面面俱到,点点俱透,教学效果未必尽如人意。而微课灵活多变、内容精彩、形式丰富的特点,有利于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它为紧张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活扩充了时间,让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之外拥有学习的机会。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学生愿意主动观看微课视频。通过实践,笔者感悟到高中语文微课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原点:首先,要立足学生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微课选题;其次,要立足学生兴趣,创设生动有趣又贴合生活的导入场景;最后,要立足学生认知,合理规划,由浅入深地设计教学过程,做到重点突出,方法与实例相结合。微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长,是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它来源于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查漏补缺。它值得每一位教师尝试。
[项目基金:本文系浙江省2018年度规划课题2018SC077“基于差异教学理念的高中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何幼晶,浙江省象山县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