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柳吟,郭 娟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呼吸内科,重庆 400010)
慢阻肺,全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不愈、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现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2]。无创机械通气,是不经人工气道进行的机械通气,已成为部分慢阻肺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法。但由于患者对其认识不足,导致心理负担加重,治疗依从性低下。为此,本文对我院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慢阻肺患者予以人性化护理,如下。
以2017年5月~2018年10月的慢阻肺无创呼吸机治疗患者为例,共78例,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诊断(2007年)》,在其知情同意下开展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9例,男29例,女10例,年龄60~85岁。研究组39例,男30例,女9例,年龄57~82岁。对两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学处理,确定无差异(P>0.05)。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即安排病房,测量生命体征,为患者介绍院内环境、规章制度,消除陌生感;联系医生,为患者提供无创呼吸机治疗,注意观察患者治疗期间有无异常,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处理。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入人性化护理,如下:成立人性化护理小组,成员为1名组长、若干名护士,由组长组织培训,以学习人性化护理、无创呼吸机护理要点等内容为主,结合以往经验,及患者需求,为其制定无创呼吸机的护理流程、质量标准。(2)护理内容,①认知护理,在上机前,评估患者对无创呼吸机的认识程度,结合评估结果,以面对面形式,详细介绍无创呼吸机优越性、配合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提高患者认知度;②心理护理,上机前、上机中,根据患者面部表情,判断心理变化,及时向其提供安慰性语言、支持性语言,以缓解患者心理压力;③行为干预,根据护理流程,在治疗0.5~1h,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为其选择大小合适的鼻+面罩,妥善固定,嘱咐患者尽量用鼻呼吸,减少说话次数,待治疗结束,指导患者摘除面罩方法,交待咳痰、饮水等细节问题注意事项,加以教会患者掌握呼吸功能锻炼(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方法,尽早脱机。
比较两组负性情感(焦虑自评表、抑郁自评量表,前者评分临界值为50分;后者评分临界值为53分,分值越高,负性情感愈重)、护理满意度(工具为本科制作的满意度调查表,满分为100分,十分满意100-80分、较满意79~60分、不满意<60分。总满意度=十分满意率+较满意率)。
以软件SPSS24.0为工具,计量资料表示为“x±s”,以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以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研究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负性情感的比较[(x±s)]
护理后,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7.44%(38/39),包括十分满意16例,较满意22例,不满意1例。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为84.62%(233/39),包括十分满意14例,较满意19例,不满意6例。对比差异显著(x2=3.924,P<0.05)。
在慢阻肺患者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过程中,通常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即在医嘱指导下,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但效果欠佳,通常存在被动性、随意性、盲目性等缺陷,且对患者的需求、感受、情绪等未予以重视。而作为一项新型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是指以患者为中心,积极采取充满人性化的细节照护,以满足患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提高患者幸福感[3]。
本次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慢阻肺患者予以人性化护理,结果得知研究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但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文献结果相符,充分证实了人性化护理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患者护理中的有效性、可行性。原因如下:成立人性化护理小组,加强组织培训,有助于加深护理人员对无创呼吸机、人性化护理理念的认识,以及明确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增强工作责任心及主动性、积极性,促使护理人员在予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能够考虑其躯体疾病的同时也可以充分考虑患者心理状况,予以个性化护理干预,及时缓解患者负性情绪,降低心理异常的危害,增强患者康复信心,从而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上机前,为患者提供认知干预,能够使其充分了解无创呼吸机的重要性、必要性,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与此同 时,加强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行为干预,能够确保患者治疗安全性,另外,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能够促使患者呼吸功能的有效改善,使其尽早脱机,缩短住院天数。
综上,对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慢阻肺患者予以人性化护理,对其负性情感的缓解、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值得宣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