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吴中美 安佳璐
徐建役
男,汉族,1974年9月生,浙江嘉兴人。199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8月参加工作,在职大学学历。历任嘉兴市委组织部副主任科员,嘉兴市委办公室副主任科员,正科长级秘书,嘉兴市秀洲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省委组织部人才办副主任(挂职),嘉兴市秀洲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嘉兴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嵊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等职,2018年11月起担任嵊州市委书记。
记者印象:
亲切儒雅而不失敏锐凌厉,这两种气质在徐建役身上安然并存。
嵊州,离嘉兴140公里。2017年,徐建役从嘉兴来到这,开启了他的嵊州故事。同年8月1日,建军节,“开工”第一天,徐建役在干部大会上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爱嵊州,加油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徐建役对优秀干部的定义,他也一直这样自我鞭策。
初来不久,徐建役发现,两地差异“还是很大的”。和鱼米之乡嘉兴不同的是,嵊州四面环山、中为盆地,也因此,中小型企业铺天盖地地生长。徐建役更在意的是,能否招进或培育出“顶天立地”的大型企业,为全域经济的加速赋能。今年2月11日,新春上班第一天,他在全市“三个年”活动动员大会上作全面部署,“招商选资年”成为重头戏。
“嗅觉”很灵敏,周围的人这样评价徐建役,善于从不经意间挖掘出蛛丝马迹,然后在脑中迅速过滤,判断有益于哪项工作的推进。春节前夕,他做了一次“拦路虎”。“这项生物除锈技术绝对是开创性的!”深入了解嵊州春凯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除锈技术后,徐建役很坚定这个想法。之后,他把总经理冯松锋请到办公室,促膝长谈并为其“解忧”。事实证明,这确是一只“潜力股”,今年,公司产值预计能达1个亿。
来嵊州两年,味蕾早被征服,假期回到嘉兴偶尔下厨做饭,端上桌的饭菜也冒着“嵊州味”。“7.8万嵊州人在外,2万人是开小吃店的。”注意到经营小吃是嵊州百姓的富农产业,徐建役为此下了不少功夫。种类繁多且“各自为政”,他来之前,嵊州的小吃行业是这般生存土壤。“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徐建役说。推进“统一化”势在必行。半年时间,从调研到投入资金,整体提升“嵊州小吃”项目,建立统一品牌,“大嵊归来誉剡城”,嵊州小吃迈入了崭新时代。
在交谈中,徐建役频频化身嵊州“代言人”,从介绍集成灶的优点到细述越剧文化、巴贝故事,如数家珍,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语气里有着掩藏不住的骄傲。当被问到对今后嵊州的发展有何愿景,他回答道:希望在“实力嵊州”“品质嵊州”“魅力嵊州”基础上能再加一个——“幸福嵊州”。归根结底,作为一方父母官,百姓的幸福感才是最大的政绩。
记者:开年以来嵊州全市上下广泛开展招商选资年、平台提升年、作风建设年“三个年”活动,请您谈谈这项“大动作”背后的谋划。
徐建役:当前,嵊州正面临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省“四大”建设、杭绍甬同城化、高铁建设、文化创新传承等众多战略机遇,发展前景不断向好,上级领导对嵊州寄予厚望。为抢抓机遇,在新一轮发展中交出满意答卷,市委审时度势,组织开展“三个年”活动,并统抓三年、步步推进,力争到2021年底进入综合经济实力县市区全省“30强”。一是把工作重心瞄向招商选资。抓住嵊州区位升级的优势,大招商、招大商,集中精力,主动出击,为嵊州发展引入更多的优质资源,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二是把工作重心瞄向平台提升。站在全省乃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嵊州,加快构建产业平台、城市平台、创新平台、开放平台融合发展的平台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三是把工作重心瞄向作风建设。着力清扫作风顽疾,提升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努力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强化高质量发展的服务保障。
记者:近年来,嵊州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入选全省首批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试点县市,“巴贝故事”更是全国唱响。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嵊州在坚持“工业强市”上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徐建役:“工业强市、实干兴市”是嵊州的工作基调。近年来,嵊州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立足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块状经济特色明显的现状,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了一条符合嵊州实际的转型升级路子。一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抓住绍兴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契机,聚焦新旧动能转换,以巴贝工厂化养蚕项目为突破,着力打造“中国丝绸高地”;加强厨具行业全产业链建设,着力打造“中国智能厨房”;加快机械电机行业兼并重组和高端化转型,着力打造“中国电机之城”。近年来,三大传统主导产业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均保持20%以上的增长。二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招商选资“一把手”工程,制定落实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完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体系和扶持促进体系,明确政府奖补资金原则上均用于企业研发创新,工业经济不断提质增效。去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规上新产品产值分别增长16.3%和20%。三是全力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组建运行优化企业服务联盟,认真执行上级减负降本政策,精准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去年为企业减负10亿元,今年力争再减负13亿元以上。大力实施企业登高计划,加快各类主体升级培育,三年实现三家企业A股上市,强优企业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记者:乡村振兴一直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被多次提及。去年以来,嵊州开始实施农业“1150工程”,即推进一个国家级农业现代园和一个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创建命名50个可看、可学、有前景、能引领的乡村振兴产业先锋基地,这项工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徐建役:嵊州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是全国茶叶之乡、花木之乡、香榧之乡和桃形李之乡。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嵊州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农业“1150工程”,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加快。三界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正在加快打造,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万亩农业经济开发区已启动规划编制,巴贝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示范园、飞翼有机农业生态园等一批乡村振兴产业先锋基地已结出丰硕成果,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链不断拉长,走出了一条特色化、规模化、优质化的农业创新发展新路子。今年,嵊州将在农业“1150工程”基础上,扎实开展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市创建,加快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记者: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三个年”活动中,干部作风建设被摆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以“嵊州之干”来担起“嵊州之兴”,嵊州是如何推动干部精气神提振,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三个嵊州”建设保驾护航的?
徐建役:嵊州前进路上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但归根到底是要解决人的问题,重中之重是干部的问题。我们将结合“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和“三服务”活动,深入开展“六问聚共识、思想再解放”大讨论,进一步完善市领导联系服务制度,坚持深化“每天学习一小时”,建立首问责任制、中层干部履职承诺制,设置重点工作推进“奔跑奖”“蜗牛奖”,大兴学习之风、实干之风、担当之风、创新之风、服务之风、协作之风、法治之风、廉洁之风,努力推动干部精气神全面提振、发展环境全面优化、群众满意度全面提升。
记者:近年来,嵊州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的理念,在民生领域做了大量且富有成效的工作,您还得到了民间“民生市长”的高度赞誉。请您谈谈具体做法。
徐建役:近年来,嵊州市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有限财力尽可能向民生事业倾斜,民生支出占到公共预算支出的80%以上。积极回应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下定决心、破除万难推进实施了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公交一体化、农村道路提升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地质灾害治理、教育优先发展等难事、要事、实事,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项目,是我省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首次合作,涉及7个乡镇15个水厂的收购、2个水厂的新建,将新增12.2万的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人口。又比如农村道路提升改造,2018年启动实施,计划通过三年投资40亿元改造提升750公里农村“四好”道路,打造“153045”交通圈。再比如教育方面,大幅提高教师待遇,教师年收入增加近3万元,极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2018年嵊州成功创建成为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
越剧小镇。
●嵊州名片
嵊州历史悠久文化昌盛,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以“万年文化小黄山、千年剡溪唐诗路、百年越剧诞生地、中华书圣归隐处”享誉海内外,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的美誉。嵊州地域面积1789平方公里,属浙江省“一小时经济圈”,距上海仅两小时车程,位于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圈的十字交叉点上,处于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中心位置。嵊州是中国厨具之都、领带之都、电声零件之都和小功率电机生产基地,茶叶、香榧、桃形李等特色农业全省领先。当前,嵊州正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四大”建设、杭绍甬一体化战略深入实施等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开展招商选资年、平台提升年、作风建设年“三个年”活动,聚焦新旧动能转换、改革开放创新、城市能级提升、越乡文化繁荣、民生事业发展,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争取早日进入综合经济实力县市区全省“3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