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农产品农户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黄山地理标志茶叶377户茶农的调查

2019-04-19 08:39王艳荣王丹丹
关键词:茶农标志茶叶

王艳荣,唐 静,王丹丹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2017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作重要讲话。。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当前农业的主要生产形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兴农的有效推进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提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施产业兴村,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在此背景下,研究地理标志农产品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黄山市“黄山毛峰”“松萝茶”和“太平猴魁”三个地理标志茶叶种植户的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农户质量控制行为进行分析。

中国农产品的生产以农户为基础,在现有研究文献中,学者对农户进行质量控制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部特征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从内部特征方面分析,一是农户自身禀赋。比如薛彩霞等通过对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分析指出户主性别、户主受教育年限、户主种植经验等对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生产行为显著影响[1]。二是农户生产特征。比如占辉斌认为种植面积、收入结构、农用设施的投入情况等因素也会显著影响农户的决策生产行为[2]。三是农户的个体行为。比如蔡荣通过对合作社农产品质量供给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在接受过组织技术培训后会显著影响农产品质量控制[3]。从外部环境特征分析,一是政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监管对农户行为的作用。程杰贤等通过实地调查,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农户安全生产行为进行研究[4]。结果表明,政府规制显著影响农户农资投入和农户新技术采用行为,对农产品品质的持续提高和改善具有促进作用。二是农户对价格和风险的预期。比如周洁红等认为农户是否愿意参加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是以预期收益最大为导向的,所以预期收益较大程度上影响会农户安全生产决策行为[5]。三是同行影响、农户对环境保护认知程度。比如江激宇等认为同行影响、菜农对行业环保压力的响应与行业组织化程度等行业导向因素也是影响农户质量安全生产行为选择的重要促进因素[6]。

以上研究从不同方面考察了农户对农产品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但在地理标志农产品农户质量控制方面研究的比较少,其中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农户个体行为的研究,缺少外部环境目标市场对农户决策行为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拟基于黄山市地理标志茶农的调查数据,立足农户家庭基本因素、生产特征、预期收益、个体行为、外部环境特征五个视角,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当前地理标志农产品农户质量控制行为,进一步有效地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8年4月、7月由安徽农业大学的2位老师及11位研究生、本科生对安徽省黄山市“黄山毛峰”“松萝茶”和“太平猴魁”三个地理标志茶叶种植户的入户调查。以这三种地理标志茶叶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在于:一是黄山市地处安徽省南方山区,2017年全市产茶达到27 561 t,位列全省第二;二是作为中国地理标志茶叶确立的先行地级市,早在2000年左右,黄山市就开展了地理标志茶叶申请工作,截止到2018年,黄山市地理标志茶叶品种达到5项,占安徽省地理标志茶叶的45.5%;三是黄山市是安徽省地理标志茶叶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之一,自《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发布以来,黄山毛峰和太平猴魁分别在2002年、2003年成为原产地域产品,随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黄山市松萝茶、安茶、黄山白茶依次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可见,选择黄山市作为研究区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本文研究样本的选择主要依据地理标志茶叶发展水平、茶的发酵程度与地理位置的差异,在黄山区和休宁县分别选取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和松萝茶作为研究样本。样本采取典型抽样方法选取,每个样本抽取3~5个产地保护乡(村),共抽取了14个样本乡(村)。农户抽样采取完全随机的方法,共计抽取402户样本农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户家庭基本因素、生产特征、预期收益、个体行为、外部环境特征五个部分。在402份问卷中,获得有效问卷 377 份,其中有 221 户对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生产进行了控制,占58.6 %; 156户没有对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正常进行控制,占 41.4 %。

(二)分析方法

1.指标的选取

本文主要从农户家庭基本因素、生产特征、预期收益、个体行为、外部环境特征五个方面,具体从年龄、文化程度、茶叶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种茶年限、茶叶种植面积、收益预期、对地理标志茶叶操作规范的了解、是否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否有专业的技术指导、目标市场监管力度、政府监管力度、地理标志茶叶相关知识的宣传度等12个层面来衡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本文选择指标的主要依据是党和政府对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的定位和现有文献中衡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时所使用的指标来界定[7]。(1)农户家庭基本因素。年龄、文化程度、种茶年限考察的是农户家庭基本因素对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控制。(2)生产特征。茶叶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茶叶种植面积考察的是生产特征对农户质量控制的影响。(3)预期收益。市场价格预期考察的是未来价格波动对质量控制的影响。(4)个体行为。地理标志茶叶的了解、是否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否有专业的技术指导考察的是农户的个体行为对质量控制的影响。(5)外部环境特征。目标市场监管力度、政府监管力度、地理标志农产品相关知识的宣传度考察的是外部的环境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农户质量控制的影响。

2.模型设定

(1)研究假说。 一般来说,农户的质量安全控制行为主要以农药使用行为、化肥使用行为、采后处理行为[8 ]三方面为指标。根据茶叶相关生产技术规程,本文采用种植过程中是否使用生物农药(鱼藤酮、苦参碱、苏云金杆菌等)、是否使用绿色化肥以及是否使用除草剂来解释农户的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具体方法是:若农户使用生物农药, 使用绿色化肥,考虑物理方法除草, 则认为农户实行了质量安全控制;若3个中任意一个回答否, 则认为没有实行质量安全控制[9]。

(3)模型变量的说明。本文选择地理标志农产品农户质量控制作为因变量,选择X1(年龄)、X2(文化程度)、X3(茶叶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X4(种茶年限)、X5(茶叶种植面积)、X6(预期收益)、X7(对地理标志茶叶的了解)、X8(是否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X9(是否得到专业的技术指导)、X10(目标市场监管力度)、X11(政府监管力度)、X12(对地理标志茶叶知识的宣传度)12个数据作为自变量。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详见表1。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农户家庭基本因素与质量控制关系

1.年龄

户主的平均年龄大致分布在51岁以上 。30岁及以下的有5 户,31~40岁的有26 户,41~50岁的农户有81 户,51~60岁农户有122户,60岁以上的有143户。其中户主年龄在40岁及以下的农户中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控制比例为51.6 %,户主年龄在41~50岁的质量控制比例为56.8 %,51~60岁的农户进行质量控制的比例为61.5 %,60岁以上的农户质量控制的比例为58.7% 。其中年龄在51~60岁阶段的茶农进行质量控制的比例最高。

2.文化程度

在调查样本中,农村的文盲有68户,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57 户,初中学历有108 户,高中和中专学历有34 户,大专及以上学历有10 户,随着文化程度的调高,茶农进行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控制的比例也在逐渐的增加。

3.种茶年限

调查的茶农中由于祖祖辈辈都种植地理标志茶叶,一般从事种茶的年限较长。其中种茶年限在0~10年的有4户,11~20年的有21户,21~30年的有59户,30~40年的有77户,40年以上的有216户;随着农户种茶时间越长,农户进行质量控制的比率由25%上升到63.9% 。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特征

注:预期影响方向符号“+”表示正相关,“-”表示负相关

表2 农户家庭基本因素与质量控制关系

(二)生产特征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1.茶叶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

在调查样本中,茶叶的收入占农户家庭总收入95%以上的有 156户,茶叶收入比重在94%~70%的农户有67 户,比重在69%~50%的有30 户,比重在49%~30%的有52 户,占比30%以下的有72户,当茶叶收入占比继续增长,进行质量控制的比率由53.8% 上升到66.7 %。

2.茶叶种植面积

调查样本农户户均地理标志茶叶种植面积大致在0.33~1 hm2之间。其中,0~0.33 hm2的茶农进行质量控制的比率为47.4 %,0.34~0.66 hm2质量控制的比率为59.8 %,0.67~1.00 hm2的比率为55.4 %,1.01~1.33 hm2进行质量控制的比率为80.5%,1.33 hm2以上的比率为64.3%;其中处在1.01~1.33 hm2之间的茶农进行质量控制的比例最高。

表3 生产特征与质量控制关系

(三)预期收益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对市场价格预期。根据现代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农户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其行为目标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农户是否愿意进行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控制是以预期收益最大为导向,而价格预期作为影响农户经济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是通过影响农户预期的收益来影响农户是否进行质量控制[8]。

在调查样本中,31户对地理标志茶叶预期收益非常低,其中占比为8.2 %;90 户认为预期收益比较低,为23.9 %;178 户认为一般,占47.2 %; 74户对地理标志茶叶未来收益比较认可,认为比较高的占比为 19.6%,4户对未来的价格非常乐观,占1.1%。价格预期对茶农进行农产品质量控制的作用比较显著,随着茶农对未来价格预期越乐观,进行质量控制的比例也逐渐增加,由原先的48.4 %增长到了75 %。

表4 预期收益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四)个体行为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1.对地理标志茶叶操作规范的了解

在调查的样本中,其中有14 户是完全不了解地理标志茶叶农户的占比为3.7%;78户对地理标志茶叶是不了解,占20.7 %;90 户是一般了解的比例占23.9 %; 103户比较了解,占比为27.3 %,92户对地理标志茶叶非常了解的占比为24.4%;随着农户对地理标志茶叶的了解程度的加深,进行质量控制的比例也在逐级增加,由原来的50 %提升到59.8 %。

2.是否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在调查的样本中, 191户没有参加的占比为50.7 %;186 户参加的比例为49.3 %;参加组织的农户进行质量控制的比例为71%,未参加而进行质量控制的比例为46.6 %。

3.是否得到专业的技术指导

在调查样本中,227 户没有得到专业技术方面的种植指导,占比为60.2 %;150 户得到过专业技术指导的比例为39.8 %;在得到过技术指导的农户当中有71.3 %进行质量控制,没有得到指导进行质量控制的占比为50.2 %;其中从调研结果分析出有61.1%的农户认为自己平均一年会得到1次左右的质量控制方面培训。

表5 个体行为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五)外部环境特征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1.企业监管力度

在调查样本中,118 户农户认为企业监管完全不严格的比例为31.3%;68 户认为监管不严格,占18%;62 户认为企业对质量的监管一般的比例为16.4%;96户认为企业的监管比较严格的比例为25.5%;8.8%的农户认为企业监管非常严格。企业对质量的监管越严格,茶农进行质量控制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从完全不严格的50.8 %上升到比较严格的72.9%,当非常严格的时候,其质量控制的比例又稍下降到69.7%。

2.政府监管力度

在调查样本中,140 户农户认为政府监管完全不严格的比例为37.1 %;136 户认为监管不严格,占36.1 %;63 户认为政府对质量的监管一般的比例为16.7 %;33户认为政府监管比较严格的比率为8.8%;只有1.3%的茶农认为政府监管非常严格。政府对质量的监管越严格,茶农进行质量控制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从完全不严格的50 %上升到比较严格的81.8 %,其中政府的监管主要针对地理标志茶叶品牌方面管理比较严格,其他方面的监督涉及的比较少。

3.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相关知识的宣传

在调查样本中,70 户农户认为没有宣传地理农产品的比例为18.6 %;118 户认为宣传度比较少,占31.3%;85 户认为宣传密集一般的比例为22.55 %;85户认为地理标志茶叶的宣传比较多的比例为22.55%;只有5%的茶农认为地理标志茶叶的宣传度非常多。随着对地理标志茶叶的宣传越多,茶农进行质量控制的比例也越来越高,由原来进行质量控制的38.6 %上升到比较多的75.3 %。

表6 外部环境特征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三、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stata14.0软件对茶农质量控制行为进行了分析,见表7。从处理的结果可以得出生产特征、预期收益等因素是影响农户对地理标志农产品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以下按照不同的分组对各解释变量的结果进行分析。

表7 农户地理标志茶叶质量控制行为的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

从模型拟合优度检验的结果来看,X2对应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 0, Pseudo R2 = 0.1330,表明Logistic模型估计的结果整体上较为理想。

在地理标志茶叶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家庭基本因素”变量中,农户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变量对农户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影响不是很明显,而农户的种茶年限在5%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农户使用农药化肥大多是政府和企业提供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种茶的年限越长,会更愿意使用人工除草的方式,因此对茶叶的质量把控就比较好。而年龄和文化程度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高的大多数是年轻人,其外出打零工的机会较多,使其过分依赖于除草剂等影响地理标志茶叶质量的化学物品,即进行质量控制的意愿不高。

在地理标志茶叶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生产特征”变量中,农户茶叶收入占总收入的占比和种茶面积都在5%水平上对其地理标志质量控制行为有显著性的影响,且回归系数都为正,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茶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越多的农户其质量控制的行为越强,农户茶业收入占比越大,表明该农户家庭对其生产经营的产品的依赖程度也逐渐增加,因此,更希望通过控制茶叶的质量来提高家庭的收入;同时随着农户种植茶叶的规模扩大,其对地理标志茶叶质量的控制也逐渐增强。

在地理标志茶叶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预期收益”变量中,农户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利润是其追求目标的最大动力。农户对地理标志茶叶经营利润的判断直接影响其参与地理标志茶叶质量控制的行为。农户预期收益变量显著且其系数为正,表明农户预期收益是影响其地理标志茶叶质量控制行为的重要因素。这与本文的初始判断一致。

在地理标志茶叶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个体行为”变量中,农户是否参加合作社和是否得到专业技术指导的变量在10%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且两变量的回归系数都为负。其可能的原因是,民间组织的合作社发展还不是很完善,针对地理标志茶叶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未落实到实处,同时种地理标志茶叶的农户虽然参加合作社和得到专业技术指导,但其种植过程更倾向于依靠自己的种植经验。农户对地理标志茶叶种植的了解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在于当地政府和企业对地理标志茶叶的宣传力度比较小,大多数茶农祖祖辈辈从事茶叶的种植,他们虽清楚自己种植茶叶品名,但对地理标志茶叶的种植技术和标准比较模糊,影响到其对地理标志茶叶质量控制行为。

在地理标志茶叶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外部环境特征”变量中,政府监管力度和对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在10%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说明对农户的质量控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模型结果来看,政府监管力度越强,农户进行质量控制行为越强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地理标志的相关知识的宣传活动越密集,农户对地理标志茶叶了解的就越多,采用良好的经营方式的期望就越高,因此进行质量控制的行为就越强。市场监督对农户地理标志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市场上收购地理标志茶叶的商贩竞争激烈,而地理标志茶叶核心产区所生产出来的量比较少,使得农户对收购方的选择机会较大所导致的。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黄山市地理标志茶叶种植农户的入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选择模型分析了农户地理标志茶叶质量控制行为得出以下结论:种茶年限、茶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茶叶种植面积、预期收益、 政府监管力度 、地理标志产品宣传度对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均有显著影响,且系数为正。其中,茶业收入占比的促进作用最强,预期收益的促进作用最弱。是否参加合作社、 是否获得技术指导对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均起到了负向作用。

本文研究结论所得到的启示: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需要引导农户适度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扩大茶叶的种植面积,提高茶叶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从而激发农户进行质量控制。第二,加强政府对地理标志茶叶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现在大多数地理标志茶叶相关知识的宣传主要是靠当地大企业的作为,农户只是被动地接受并使用企业的农药化肥,而对于相关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认识淡薄和不充分,为此,需要政府在农技方面加强推广并深入到农户的种植过程,促进地理标志健康发展。第三,应该完善民间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优势,采取农户易于接受的方式,让农户真切地感受到地理标志茶叶的标准化生产对自身收入的增加有重要的作用,对地理标志茶叶质量的维护发挥积极的作用。第四,加强人才引进,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传统农民的品牌化观念不强,影响到品牌化农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进而影响到地理标志农产品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第五,核心产区茶叶价格上涨加剧了茶农之间的收入分化,特别是核心产区和周边保护范围茶农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贫富分化严重影响周边保护范围茶农对地理标志茶叶质量控制行为,使得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来扩大核心产区,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标准。

猜你喜欢
茶农标志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老党员“卖”茶忙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早春茶”开采
首都的标志是只熊
香喷喷的茶叶
茶乡人家
武夷山茶农采茶忙
为什么奥林匹克以五环为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