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文化培养的高职“课程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2019-04-18 07:44张盈
智富时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内涵

张盈

【摘 要】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解决高职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应以“课程思政”教育为载体,渗透企业文化培养。从“课程思政”内涵界定入手,理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系,从领导重视和强化顶层设计,着力培养师资队伍,到重视课程规划与设计,坚持学生发展标准,探索高职“课程思政”教育办法与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内涵;路径

高职的职业性特点使我国高职教育长期以来呈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新时代下,随国内外形势变化,尤其校企结合不断深入,我国高职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应”为高等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源自上海高校的“课程思政”教改则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案例。探索以企业文化培育为载体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有助于高职院校聚合全校及企业教育之合力,实现高职思政教育从“专人教育”进入“人人教育”。

一、“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一词最早由上海市教委于2014年提出。自全国思政教育工作会议后迅速掀起研究探索热潮。但“课程思政”内涵至今未有统一界定。本文所讲“课程思政”采用了高德毅观点:“‘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也就是说,“课程思政”是贯彻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改变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孤岛”现象,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落实于全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辩证关系

“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中,首先要理清的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辩证关系。

思政课程即德育的显性课程,是各校专门开设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课程。它是以一种直接、显性教育方式进行社会意识形态的灌输与传播;“课程思政”指向的是德育的隐性课程,是对专业课程、通识课程进行深度开发,采取比较隐性形式,将思政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中,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可见,两者相互间既有关联又有区别。

从联系上来看,思政课程起着“领舞”作用。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提供理论滋养,发挥价值引领作用。课程思政起着“同舞”作用。课程思政是对课程思政的拓展深化,提升着思政课程的教育成效。

理清了两者“领舞”与“同舞”关系,就需要:一方面,进一步发挥思政课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和示范作用。为此,应突出思政课的思政属性,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回应学生现实困惑,使思政课程走在学科前沿,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挖掘隐性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为此,应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使隐性课程上散发出“思政味”。高职院校尤其有先天优势及天然要求:从自身企业文化特色出发,提炼企业优秀文化,转化成具体而生动的载体。通过系统设计行业文化教育的递进教学路径,推动行业企业文化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覆盖。

三、“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作用,需要高校领导高度重视。党委书记、校长对思政课的管理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以上海高校实践为例,所有高校都成立了“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均亲自担任组长;党政部门协同配合,将“课程思政”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责任主体,制定激励机制,构建“三全”协同育人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应注意加强与企业行业联系,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倾听企业声音,掌握第一手丰富的行业企业材料,设计全程应有企业参与。

第二,加强师资培养,提升教师育人质量。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因此,要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提升教师思政教育意识与素养。学校需加强教师培训,帮助其了解思政教育内涵、内容体系,理解思政教育的重大意义,培养其主动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其次,提升教师思政教育能力与技巧。包括“课程思政”的设计开发能力、教学与管理能力、研究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课程思政”评价能力等,这就需要学校通过专家讲座、课程示范、比赛展示、建立教学资源库、打造跨学科教学团队等多途径多形式进行培养。从而最终提升教师育人质量。

第三,重视课程规划设计,助推思政教育成效。

在课程规划与设计上应注重以下原则:

适度相融原则。每个学科每门专业课程皆有其自身的研究领域与核心素养。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通识课应适度,应保持两者间内在平衡,不可过度强调,冲淡主体知识技能的学习,本末倒置。

文化传承原则。行业特色立校是高职院校历史优势,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因此思政课程建设中需凸显行业优秀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尤其实践实训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科学系统原则。首先,在课程选取上应科学取舍。从学生特点、师资队伍、学科特性、课程内容等方面选取课程开展试点探索,再逐步推广。其次,规划设计应注重系统有效。“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体系,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考核体系、评价标准等方面保持一致,既要体现学科的专业特有特性,又要体现学科承载的思政教育内容。

第四,坚持学生发展标准,完善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及落脚点在学生。因此,“课程思政”改革应坚持学生发展标准,坚持以学生获得感为检验标准。除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赢得学生认同最终形成共鸣外,还需建构思政教育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应科学设定评价主体。首先评价主体应是多维的。既有教师,也应有学生,还包括辅导员、企业导师等;其次,评价结论的多维合成。对不同评价主体评价的侧重点不同,评价的结论也应是多维合成,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与全面性。

评价体系应具备三方面功能。首先,改进“课程思政”设计。学生是否有共鸣、、思政教育的融合度等是否合适,能从评价中体现并进行改进;第二,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能从学生参与度、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教学进行反思,提升教学效能;第三,完善课程思政的制度体系。通过评价,能不断促进课程思政的组织管理制度、课程建设制度完善。

四、结语

教育的本质、高校的性质、教师的职责都客观上决定了在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强化“育人共同体”理念。开展以“课程思政”教育为载体的教育改革,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统筹,抓好顶层设计,着力提升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深度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要素,实现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8(3).

3. 邱峰.融入思政教育的应用型实践课程路径探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8(3).

4.谢振旺.“课程思政化”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内涵漫画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