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昳
【摘 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建设已经进入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素质提升的阶段,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文首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大宣传力度,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完善教学培养机制,建立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建立校内外互动协作机制,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强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步被运用到各行各业。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探索高校如何培养“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哪些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进而提出提升能力的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业的定义
目前为止很多的高校学生对于创业的定义并不明确,并不完善,只是单纯地将创业理解为是去创办属于自己的有限或者无限责任公司,自己去成为这个有限或者无限责任公司的最高负责人。但是其实这并不是创业的全部内容,创业并不仅仅只是这样。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而并不是单纯的去开办自己的公司。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首先,大学生普遍存在主动性差的问题,其创业往往带有“被迫”的因素。由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困难”成为许多应届毕业生迈入社会生活的一道高坎,无关是否热爱创业,仅因迫于无奈,一些大学生不得不将目光转向自主创业,且寄希望于那些不易得的成就。其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本身的认识不够完善,部分人认为创新创业仅仅是想点子和挣钱。由于对创新创业中涉及的相关知识不了解,仅凭一腔热血与天马行空的创业点子,就想支撑起整个创新创业过程,绝非如此轻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创业期所产生的内心矛盾与焦虑也会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强化。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落后
现阶段,虽然教学观念有所改变,但学生被动学习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还没有更新,缺乏实践创新。大学生因为受到传统观念和知识视野的熏陶,缺乏自主创业意识;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片面理解为缓解就业矛盾的方式,对其真正意义不能正确理解,这种单纯为了解决就业而创业的创业动机多与市场需求脱轨而导致成功率低;社会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给予的重视度和扶持力度都不够而且缺乏创业带动就业的认识;学生进入社会面对不同于象牙塔的人际交往和素质需求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甚至会出现消极的生活态度,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培养成功企业家,而是应在此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自由成长。
(三)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机制不完善
当前,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机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为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组织和创新创业学分的要求,每年组织大學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抓手,有的高校已经在大学生课程学分设置方面增加了创业学分的内容。但是,这样的培养机制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第一、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企业的联动机制建立不够,企业界的人士很少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环节,有的即使参与了,也只是限于对创业大赛的活动指导,或者到高校给大学生开设一些讲座。第二、高校与地方经济产业的互动机制不够。目前,高校有高校的考核评价机制,企业有企业追求的目标,虽然高校、企业都知道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合作形式常常表现为将高校的科技成果向社会企业转化,而对高校创新创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关注度不够,缺乏有力的培养合作机制。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方式
(一)校内外互动制,加强社会人才支撑体系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是单靠学校或者个人的力量就可以构建起来的,需要全社会的各级力量。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创业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可以充分发挥媒体和网络的作用加大宣传,使大众正确认识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家庭的理解与支持。政府加大相关政策支持、资金供给和氛围营造。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友、校企合作等社会各界资源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将成功创业的优秀校友、创业孵化基地、政府相关职能人员、风险投资机构等资源整合在一起。
(二)拓宽宣传途径,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念
高校应该结合新时代大学生发展需求和国家经济及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培养的文化氛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在教育理念上存在着根本差别,因此高校应该端正态度,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科学设计。比如,利用互联网、学校电台等媒体力量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大力宣传,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贯穿于学校日常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短期内培养多少成功企业家,而是面向所有在校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其创新意识,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创业教育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鼓励学生捕捉市场上的商机开展机会型创业,从而营造出更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完善教师创新创业培训机制
师资队伍是大学生接受良好创业教育的基础。首先,我国的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定位必须符合中国高校的课程要求,建立起多元化的教师培训体制。目前,师资培训多以教育部为主导,带有较强的指令性,教师自主选择权并不多。基于此,可考虑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师培训中,充分发挥高校自主培训的作用,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方案。其次,充分利用国外优秀资源,多渠道对教师进行培训。国外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已系统化,可以根据国情,酌情借鉴。
四、结语
大学生要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从普通学生的身份跨越到创业者的身份将会很重要,创业者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答案,所以创业者必须学习,这样的学习不只限于自己的大学专业领域,而是全领域的学习。只有快速学习自己需要的,才有可能将创业过程中无能为力的问题解决,让这些问题变化成商机。创业者不会过家家,一生都会待在这所名为创新创业的学校里,永远没有毕业日。很多成功的创业者不是在工作,就是在阅读或学习,之后便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事业中。多年来不断学习和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是助人成功的重要习惯之一。
【参考文献】
[1]宋之帅.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6(01).
[2]张宝生,祁晓婷.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大学生满意度与创业认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4):119-121.
[3马众,赵刘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企业导报,2015(1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