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琪
【摘 要】银行是现代社会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其信贷业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身发展和区域金融活动。基于此,本文以“互联网+”下的银行信贷发展问题作为切入点,予以簡述,再以此为基础,重点分析银行信贷发展对策,给出加强信息收集、做好用户细分、革新工作模式等内容,为后续银行信贷业务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银行信贷发展;信息收集;用户细分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强调以互联网融合传统产业,创造新的产业生态。银行以及各类金融机构,均能在互联网的支持下获取更多发展,但也需要正视现有问题。目前银行信贷业务面临来自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影响,出现用户分流、模式滞后等问题,设法解决是其信贷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互联网+”下的银行信贷发展问题
(一)用户分流
用户分流问题,主要因其他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导致。本质上看,互联网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工具,其普及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发展契机,很多较小的金融机构、信贷机构因此获取了面向网民开展业务的空间,导致银行的用户群体因此被分流。统计显示,我国网络信贷平台数目,自2012年以来,以每年5.6%的速度快速增加,其业务额度则以11.3%的规模增加,此前需要借助银行进行融资的用户,很多选择了网络平台,导致“互联网+”下银行信贷业务受限[1]。
(二)门槛较高
“互联网+”下,大量网络金融机构的出现增加了合作社、银行的竞争意识,但也带来了信贷泛滥的问题,很多用户难以偿还贷款,导致较多的坏账。为应对这一问题,银行对自身信贷门槛进行了调整,用户需要出示资产、收入等方面的证明,才能获得对应的贷款服务。而很多网贷平台、网络金融机构对待贷款的态度并不如银行谨慎,其门槛也相对较低,民众可在出示少量证明、获取担保的情况下得到贷款服务,这也影响了银行的信贷业务。
(三)模式滞后
工作模式滞后的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银行的信贷业务,包括工作效率不足、存在时间和地点限制等等。如某用户尝试办理贷款,需要赶往银行柜台接受服务,如果当日办理业务的用户较多,该用户需要长时间等待。同时银行营业时间和地点固定,部分用户晚间无法获取信贷服务。而在网络平台上,用户几乎可以24h得到贷款服务,且不受地点限制[2]。
二、“互联网+”下的银行信贷发展对策
(一)加强信息收集
“互联网+”下的银行信贷工作,尝试摆脱现有困境,首先应重视对信息的收集,包括用户信息、市场竞争信息、同类产品信息等等。如多家金融机构会推出小额信贷,该产品的特点是额度小、放款较快且对用户信贷门槛的要求较低。银行可就同类产品进行调查,获取最受用户青睐产品的资料,尤其是利息计算等关键内容,对自身产品进行调整,谋求获取竞争方面的主动。信息收集还应强调实时性,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问卷待查,了解用户诉求,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大数据信息,将来自不同区域、地点以及自身目标市场的用户作为对象,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了解用户信贷特点,针对性调整自身工作。信息收集过程中,还应重视来自网络信贷平台的竞争,综合了解市场动态,发展信贷业务。
(二)做好用户细分
银行的信贷业务,针对个体自然人,也针对各类企业法人,不同法人、自然人的信贷需要存在差异,包括额度、年限等等,尝试在“互联网+”下发展自身信贷业务,也应发挥互联网优势,做好用户细分。建议将银行近5年的工作数据进行加工,生成一个数据库,之后持续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收集,结合所获资料对用户进行精细化的归类,包括“法人类”、“自然人类”两大部分,“自然人类”又分为拆分为“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两大类,“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进一步拆分为“大额贷款”和“小额贷款”两类,完成所有用户的细分后,了解其占比情况、信贷额度、发生数目等等信息,作为业贷业务进一步发展、扩大的支持。由于互联网信息具有范围大、资源来源丰富的特点,用户细分的结果也更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完成用户细分后,可继续发挥“互联网+”优势,如分析表明城区居民长期贷款占比大,可针对这一特点,利用互联网进行产品宣传,推出互联网在线贷款业务,给出“低息长期贷款”、“提前还款优惠”等营销策略,用户提供的资料通过互联网审核,核准无误后到银行进行校对、放款,借助互联网提升工作效率,占据长期贷款业务方面的主动。
(三)革新工作模式
工作模式的革新,是银行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互联网+”模式下,这一需求更显迫切。建议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原本于线下开展的业务转移至线上,利用线上营销扩展业务面。银行可以首先建设涵盖产品宣传、业务办理、资料审核等诸多服务的官方网站,视自身业务范围决定宣传渠道,如县一级银行,其宣传渠道应包括县级媒体、网站,市一级银行则加大投资,利用车载流媒体、自媒体等提升宣传效果。网站内的各大模块,应能够清晰展示服务内容,同时做好核心信息的传递,如银行推出针对“非户籍所在地人员”的信贷服务,应重点给出贷款额度标准和门槛要求,使重点产品的竞争优势得到呈现。应注意的是,互联网线上服务必须强调自动化、智能化,确保24h可登录、可办理业务,一些重点环节可给予精细处理,如“面部特征认证系统”、“指纹认证系统”,为避免出现盗用信息、骗取信贷的问题,应在完成认证后,对信息进行保留,且进行电话实名认证,并要求用户到银行进行信息的核对,发挥互联网优势的同时,提升信贷的安全性。工作模式的革新还应强调配套服务完善,包括信息安全和管理等。
三、总结
综上,“互联网+”下的银行信贷发展面临的问题较多,需要给予及时应对和解决。问题上看,用户分流、较高的门槛和滞后的模式均会影响银行的信贷业务。对策上看,建议加强信息收集、做好用户细分,同时对现有的工作模式进行革新,通过不同方式和角度,处理现有问题,谋求信贷以及银行整体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佳伟,孙兰.“互联网+”下的银行信贷发展问题与对策[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1):165.
[2]张传娜,董玫汐.银行信贷支持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1):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