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学资源体系设计研究

2019-04-18 00:59李建青曾文英康思琦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3期
关键词:高职教学互联网+教育教学资源

李建青 曾文英 康思琦

摘要:基于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提出了一种高职教学资源体系架构设计的思路,设计思路兼具灵活动态性和泛在性,既能根据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和工作流程的变化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又能实现随时随地使用任何工具、通过任何网络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关键词:教学资源;体系设计;互联网+教育;高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3-0263-03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需要教学资源体系按企业岗位能力、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灵活设置,教学方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内容由适宜够用的理论教学和大量实验、实训或者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构成。由于行业企业的外部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相应地,岗位工作内容及能力需求也在动态变化之中。同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催生的微课程,因短小、灵活、传播形式多样、学习方便,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胃口。为适应职业岗位的动态性及时代快速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建立一套既能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动态调整又可以进行微教学的资源体系。本文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一套设计方案,使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如同积木拼搭,根据岗位变化和工作流程调整,积木块内容可以自由选择、重组、增加、删除及升级改造等,也能基于积木块进行微课程设计,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

一、资源体系设计的思路

本文阐释的内容借鉴了积木思维和“互联网+教育”思维模式。积木思维是通过创建各种积木块,使之按照不同的构想和目标,快速实现组合,最终达到目标实现自己构想的一种思维方式。“互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思维,即以互联网技术特征为基础,以公平、自主、共享的互联网精神为内核,富有颠覆性、创造性、包容性的思维。微课程作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新尝试、新方式、新工具,以其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多样且耗时不多的特性迎合了当今知识暴涨的快节奏和快速发展的微时代。本文基于积木块+微课程建造的教学资源体系结构适应了时代和形势需要,吸收了积木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具有结构化、体系化、模块化的知识组织形式和内容碎片化、微型化、普适化的特点。

二、教学资源体系架构设计

1.从专业到积木块架构设计。体系架构的设计顺序是專业—专业方向—项目(模块)—子项目(子模块)—工作任务。首先根据行业人才需求标准,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为主线,按照工作流程的实际情形和要求对专业进行方向划分,在专业方向下,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和完成项目的规模、层次进行项目划分,在一个项目中,按照项目内容和架构分成子项目,每个子项目按实际工作流程分解为工作任务,一个工作任务就是一个独立的积木块。每个积木块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包,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综合各类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素材完成工作任务的教学。每个工作任务可按实际分解为一系列工作步骤,根据内容和时间的要求将各工作步骤整合成系列微课程,一个工作任务对应一个微课程集,完成技能和相关知识点的“讲学做”。如图1是某专业方向教学资源体系架构,图2是微课程分解设计,采用上述的体系结构既具备积木拼搭、更新和维护的灵活度,又实现了微课程学习便利的优势。

在图1中,一个积木块对应一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按教学用途分为教学、实训、认证等。工作任务中的资源按难度等级分为三档,每档资源包括PPT、图片、视频、动画等课件和媒体素材、项目案例、测试、练习及作业用题库、扩充参考资料、教学工具、资源目录及使用说明、公共资源和属性配置及其他扩充的资源类型。其中,工作任务公共资源和属性配置包括参考资料、任务编号(专业+专业方向+开课学期+项目+子项目+关系(串行或并行)+序号,标明每个积木块的导航位置和唯一性)、任务内容、任务目标、任务要求、任务考核标准、任务学分;项目公共资源和属性配置包括项目实训、学生作品展示、资源概况及目录、参考资料、综合评价、环境工具、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综合案例、考试等;专业方向公共资源包括职业信息、行业标准、认证培训、技能竞赛、职业素养、就业情况、教学环境配置、工具包、专业资料、企业实习、职业导向、前沿技术、毕业设计等。

2.从积木块到微课程结构设计。每个积木块是一个独立的工作任务,包含的素材丰富且形式多样化。由于教学形式为教学做一体化,积木块的内容由一系列工作步骤、完成工作步骤的一系列工作动作及完成工作任务必须的理论知识构成。积木块分解为微课程时,需根据知识点的颗粒度大小(内容范围和深度)、工作步骤及动作的颗粒度(操作时间长度)大小进行。难以在一个微课程中讲解清楚或操作完毕的,考虑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可以先进行概要性的阐释或实操,具体和深入的内容分由几个微课来完成。每个微课程视整体内容需要采用仅讲解、仅实操、讲解后实操或讲解实操穿插进行等不同方式,如图2所示。

体系结构设计到积木块后,微课程可以将不同的积木块分由不同教师策划与设计,以工作任务、工作步骤、工作动作导航的方式为学生指明学习路径,给予学习指导,避免过于碎片化。每一个微课程的内容独立、完整,便于资源重组,比如可以用于网络课程或即时课程里,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计划,跨学科组合进别的课程。

3.导航图。教学资源体系化后,需要用导航图将所有碎片内容及其层次关联关系用点、线、框图呈现出来,有助于使用者理解、记忆和查找自己需要的内容。图3是表达子模块知识点及其关系的导航图。由图中看出,子模块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并行或串行,并行的子模块可以同时安排学习,串行的子模块时间有先后次序,内容存在前后依赖关系,需要学完上一个子模块内容才能进入下一个子模块学习。

体系内容可按两种顺序安排:主题排序和螺旋排序。主题排序是沿着内容由浅入深的顺序,从头到尾学完一个分支内容后,再学另一个分支内容;螺旋排序是按一个分支及其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分成一个个层级,学完一个层级各个子模块的内容,再学习深度和广度加深的另一个层级各子模块的内容。本文的体系结构按螺旋排序法安排内容的先后顺序。

三、体系结构的动态特性

体系结构的模块、子模块、积木块、微课程是动态变化的。根据授课对象、行业企业及市场的变化,教師可以自由选择积木块按序搭建形成授课内容,也可对积木块实施移除、添加、替换、升级与重组,实现资源的更新改造,提高学校对专业和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和竞争力。

1.积木块动态性。积木块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结构独立,教学做的素材多样化,教师授课时可通过积木块选择搭建完成教学内容设计,积木块也可以按需自由组合到其他不同的专业内容体系中。

在资源建设生命周期中,通过对积木块的移除、添加、替换、升级和重组可使资源始终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实现对资源的升级改造,在满足不同功能使用状态的同时,现有体系不断寻求自身调整与外部技术、环境的对接,使整体系统不断向更高层级递进。

2.微课程动态性。资源体系架构完成后,积木块的内容表现形式、教学设计及教学素材形式可由教师细化完成。微课程内容呈碎片化、微型化,具有跨媒体与普适化的特点,借助互联网技术,基于积木块的微课程集可由不同区域的教师在不同时间跨网络协同并行完成资源设计及后期更新改造。

四、结语

针对高职教育大而全的教学资源粒度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时代和不断动态调整变化的行业、企业及其岗位需求的状况,本文对资源进行了体系结构设计。整个体系分为可变、不可变两大块,从专业和专业方向开始,一直分解到工作任务层级的积木块,这部分的架构建好之后是相对稳定的,属不可变部分;从积木块到微课程的分解是相对灵活、可变的,只要给了微课的内容表现、时长等设计标准,各积木块可由不同教师完成。任课教师可以对资源素材、教学设计等进行灵活的设计,可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对象进行积木块的选取、搭建、替换、升级等操作。体系结构中不同粒度的资源既满足了资源的动态更新改造,又满足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随时、随地教和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付奎亮.高职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设计[J].南京城市职业学院,2013,(12):163-165.

[2]王骏,代湘荣.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体系框架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39-40.

[3]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中)[J].电化教育研究,1998,(2):19-26.

[4]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5]张伟,李丽娟,李玲俐.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下微课教学设计及结构模型构建[J].教育导刊,2017,(8):87-91.

[6]单从凯,王丽.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74-77.

[7]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Study on the Design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Trend of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LI Jian-qing,ZENG Wen-ying,KANG Si-qi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uhai,Guangdong 519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thought on the design of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of teaching resourc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the hierarchy is flexible dynamic and ubiquitous.Through this system,the teaching content can be adjusted dynamically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in the job demand and the work process of the industry,and the knowledge can be carried out and studied at anytime,anywhere,using any tool,and through any network.

Key words:teaching resources;architecture design;Internet plus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高职教学互联网+教育教学资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