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雄回到应有的位置

2019-04-18 02:08刘洪波
新民周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景仰宝贵普通人

刘洪波

四川凉山州木里县一场森林火灾,30名消防队员和地方干部群众在救火战斗中牺牲,震动全国。此事正当清明前夕,更引起了如潮的哀悼和思念。媒体报道可谓充分,但也不是没有令人遗憾之处,满眼可见的伤情和哭泣,固然表达了人们的心情,却也不无片面和简单化之嫌。

人们被英雄感动,但感动肯定不只是哭泣和悲伤。生命无论因什么而损失,都令人哀伤,哪怕正常死亡,也是如此。但英雄之死属于牺牲,是为他人、为公益而捐躯,人们除了为之而悲痛,为之而一掬泪水,还会生发出崇敬、景仰、赞颂之情。

死不是英烈与普通人的区别,构成英烈与普通人的区别的,在于普通人死于遇难、受害或者疾病、衰老,而英烈为他人、为大众而牺牲,他们在急难险重的关口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我们并不鼓励牺牲,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我们应当避免牺牲,也正是因为我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才对英雄在紧急关头置个人生命于度外的行为更加敬仰。英雄不是不知道生命的宝贵,而是在宝贵的生命与赴汤蹈火之间做出了选择。弘扬英雄的牺牲精神,不是要人去死,而是要倡扬一种普通人难以达到的高尚精神,这样的精神使生命的价值得到了升华。

英雄出自平凡,但英雄不等于平凡,英雄就是来自平凡而又在一瞬间“立地成佛”的圣贤。面对英雄之死,人们即使有巨大的悲痛,最终还要“化悲痛为力量”。没有这样一种“化”,那就不过是一种哀惋叹息。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看到把感动简化为哭泣的场面。每有英模报告,电视上就反复出现抹泪、抽泣的画面,照片上则是涕泗横流的感伤。如此单纯的场面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表现模式,后面有着一套认识模式。反对把英雄作“高大上”、“模式化”的表现,变成了把英雄“常人化”、“普通化”,这固然能使英雄显得“平实”“可感”“直观”,甚至可能产生“人皆可以为英雄”的接近性,但是对英雄壮举的不平凡一面,以及这一面带给人的心灵冲击、震撼相形薄弱,久而久之,人们甚至已不再对英雄壮举与普通行为之间的本质差异进行区分;“感动哭泣化”的新模式钝化了人们的神经,简化了人们的情感。

应当让英雄回到应有的位置。社会给予英雄祭奠的仪式、巨大的尊崇、深切的怀念、深情的景仰,是必需的。 生命无上,但正是把无上的生命奉献出来,使人感知到有比一己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或者把生命投入到某个东西上面是生命价值的体现,这就是英雄的神圣之处。担心英雄的形象过于高大,从而连赞美都吝啬起来,进而把英雄带来的感动简化到只剩哭泣,是多余的担心。社会对英雄的推崇,还应逐渐地在每个人那里内在化、情感化,使英雄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高大起来,而不只是“平凡起来”,使英雄在人们心灵中所唤起的情感丰富起来,而不只是“哭泣起来”。

英雄不是天生的“高大上”人物,英雄不是宗教先知那样,带着先天的神迹而来,也不是天潢貴胄,带着高贵的血统而来,但英雄最终成为了“高大上”人物。英雄令人感动之处,不止是他们使更多的人为之哭泣,而是在此之外还使更多的人确证为了他人、为了公众而牺牲奉献的价值。英雄不是一贯的“高大上”,但英雄更不是从头到尾都平平常常,而是在紧急关头,以常人之质、血肉之躯做出了非常的壮举,他们体现了一种生命在所不惜的精神。

猜你喜欢
景仰宝贵普通人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第二章 宝贵的地下水
许长庚
缤纷书纸,描摹一幅隽永传统画
时间宝贵 等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读《一个普通人》有感
通向爱情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