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强
摘要:立案登记制的实施,降低了立案门槛,方便了当事人诉讼,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但案多人少的矛盾也与日俱增,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和司法标准化的实施,相关配套商不完善,法官的减压力也越来越大。立案预登记制度是对法院现阶段案多人少这一矛盾的有益尝试,但这一制度并不完善,司法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试就立案预登记制度的意义、可操作性、遇到的难题及解决办法等展开论述,以期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预立案制度;可操作性;实践中的难题及解决方案
一、立案预登记制度的概念及意义
立案预登记制度是立案预登记与委托调解机制的简称,是将诉讼与人们调解等非诉调解相衔接而化解矛盾纠纷的一种机制。河南南阳法院最早创立试用该机制,并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一是它可使案件矛盾在开庭审理前就能够解决或化解,有利于减少诉讼成本,从源头上化解矛盾。
二是可有效缓解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为法院法官减轻压力,有利于提高法官审判质量和效率。
三是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立案预登记说明当事人已向法院主张权利,同样可以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再者,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效力,经过公证赋予强制执行力后,可以直接申请强制执行,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四是有利于发扬传承我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理念,减少矛盾和纠纷的发生。
二、立案预登记制度的可操作性
首先,立预登记案制度不是新鲜事物,河南南阳法院专门做过相关调研,并且付出实施过,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说明在实践层面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我国有关于调解的法律规定。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訴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机制的若干意见》,201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还有其他法律法规规定,这使得预立案先行调解有法可依。
第三,美国替代性解决纠纷机制为我国提供了借鉴。ARD制度,Alternativedisputerelolution的简称,这一概念源于美国,指民事诉讼制度以外的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或机制的总称。日本和德国大陆法系国家也有类似的制度,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虽然存在很大不同,但其有益做法我们可以借鉴。
第四,我国有“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论语.学尔》有记载“和为贵”,调解也即讲和,这也为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文化支撑。
三、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立案预登记制度虽然有其利,但也存在不少弊端。
第一,有关立案预登记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各地虽然有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国家层面尚未立法加以明确,因此司法实践中,操作起来有诸多不便,各地对其实施非常谨慎,其作用的发挥也大打折扣。
第二,可能导致滥用自由裁量权。一般情况下,在案件较多的地区或法院采取立案预登记制度的积极性较高,但案件多少具有相对性,具体尺度不好掌握;立案预登记制度,立案时间与进度基本由法官控制,可能导致故意拖延立案时间等问题,不利于当事人诉权的保护和矛盾的解决。
第三,可能给诉讼程序进行造成不便。很多司法程序是立案后才能进行,比如财产保全、调查取证等,立案预登记没有正式案号,使许多诉讼程序无法进行,也客观上增加了解决矛盾的难度;在传唤当事人过程中,还存在当事人不配合的情况,也会使调解难以进行。
四、完善该制度的建议
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只有克服该制度的弊端,才能发挥其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第一,要完善立法。有关部门应加大该制度的调研力度,为其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然后尽快立法,使该制度有法可依。
第二,具体操作层面,要明确可以立案预登记的案件范围。疑难复杂的、适用特别程序的案件等案件、执行案件等不适用立案预登记制度;要明确正式立案的时间,立案预登记必须要规定合理时间,合理期间内无法调解,就应该立案,不能久拖不立。
第三,深化司法配套改革,增强审判力量,增加法官助理权限,充分发挥法官助理作用。以天津法院系统为例,离一审一助一书力量配备还有不小差距,客观上使大量案件只能在开庭审理时调解,很难抽出单独调解时间。
第四,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立案预登记制度中的调解包括两种方式,一是诉前调解员的调解,而是法官或法官助理的调解。诉前调解是分流诉讼纠纷的主要方式,调解员各法院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律师也可参与其中,庭前调处完毕的,案件在人民法院受理范围内的,可积极引导当事人进行司法确认。法院是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各种矛盾和纠纷的集结地,加强人民调解的力量,注重培养后备力量,使部分案件在庭前解决,有利于减轻法院法官的压力,提高审判质效。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立案预登记与非诉讼调解的有机衔接[J].法律适用,2009(12):64.
[2]楼大鹏.立案预登记制度价值,运行现状及路径改善[].现代商贸工业,2014(2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