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听“马勒”(上)

2019-04-18 06:34景作人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马二马勒交响曲

文/景作人

马勒《第一交响曲》

“马一”是一部灿烂无比的交响曲。大家都知道,马勒热爱大自然胜过一切,他虽然受宿命论的影响,对生与死的问题极其敏感,但在“马一”中,却充分表现出他对“生”的独特理解,即生命、生活、生境等。

马勒一生追求自然、热爱自然,他在对生命的理解与描写中,始终浸透着自然的内涵。人们听到,“马一”中有着太多大自然的回声,包括第一乐章的“生命孕育”、“大地回春”、“旭日东升”、“五彩缤纷”;第二乐章中“生机勃勃”的乡村舞曲等,这一切都从不同的角度,映射出大自然的宽广博大。就连第三乐章的“葬礼进行曲”,也是森林中所有的小动物为猎人安排的葬礼(猎人残害动物,破坏自然)。在第四乐章中,马勒将生命与自然的问题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在这里,人们听到无比丰富、无比壮丽、无比辉煌的音乐,恰似宇宙般的浩瀚,恰似永恒般的凝固。马勒在此将“生”的内涵揭示得淋漓尽致,将自然的力量体现殆尽。人们听到,当一轮红日当空高悬时,从大自然中复苏的万物,包括人类和他的思想,都在瞬间化作为“仙境”中的分子,而这种“仙境”,就是上帝为世间万物安排的最后归宿……

通过以上的感悟人们认识到,马勒的真正伟大就集于此处,他从不简单描写生死,也不随意描绘自然。他总是通过他的乐思以及他所制造出的音响,来使人们从中感受出内含的哲理,并悟出音乐与生命、音乐与自然之间的永恒定律。

我深爱“马一”,每当我思想上处于彷徨与犹豫时,唯有“马一”才能够使我真正焕发出生的信念与生的灵感。伟大的“马一”,你将伴随着我的一生,不离不弃直到永远。

马勒《第二交响曲》

马勒《c 小调第二交响曲》(“马二”)是马勒所有交响曲中被人们接触最多的一部。它常被称为“复活”,那是因为马勒在末乐章中,采用了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的诗《复活》作为合唱的歌词,而“复活”这个字眼,也恰恰是马勒在这部交响曲中所希望阐述和表达的精神命题。

我个人感觉,“马二”与“马一”之间是一个必然的过渡,这就好比一座桥梁,桥这边是“马一”,而桥那边就是“马二”,两者之间是一种必然的跨越。

“马一”展示的是马勒纯朴的本性,是他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类的博爱,是他身上善良人性的积淀与爆发。“马二”则明显近了一步,比较“马一”,它增添了许多思想性的内涵,整部交响曲给人们带来的印象是憧憬、思考、疑虑、彷徨、祈祷和归一,而音乐的最终则被宿命的境界所笼罩。

然而,“马二”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思想与精神上的双重感悟,它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交响曲末乐章中的“复活”到底“复活”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马勒以他的音乐,给了人们一个需要思考和体验才能够获得的答案。

2)扩孔钻头的横向不平衡系数对钻头扩孔钻进的影响较大,通过自平衡原理设置切削齿将钻头的不平衡系数控制在0.05以内,能提高钻头的稳定性,减少钻头异常失效现象。

我认为,马勒在写“马二”时,思想上遇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矛盾,还有不可调和与治愈的精神痛苦。他感觉到了人类悲剧存在的隐患,领悟到了人类灵魂龌龊的可怕,因此他在精神上寄予了上帝的意志,通过虔诚来获得答案,并希望他理想中的神圣天国能够在一种精神中得到复活,从而将上帝所赋予的永恒的善与美洒在人们的心间。

“马二”之中有着很多对比的色彩和幻想的因素,它的音乐起伏与张力非常凸现,有着强烈的戏剧性。人们听到,“马二”前三个乐章中“人性”十足,它展示了自然,描写了人生(包括二乐章的连德勒舞曲,三乐章的歌曲主题《少年的魔号》等),在很大成份上反衬出马勒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

而在后两个乐章中,马勒则着重体现出了一种“神意”。在最后的尾声中,乐团与合唱团高涨无比的音乐声浪,表现出了一种慈祥博爱、宽大海纳的上帝意志。这种意志神圣无比,它像一把“巨伞”从天而降,将众生普照,将万物洗涤……而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它赋予了自然反复轮回的机遇,同时也赋予了人类不断再生的希望。

由此看来,上帝的伟大,上帝意志的永恒,才是“马二”中“复活”一词的真正含义。

马勒《第三交响曲》

“马三”是如此的波澜壮阔、包罗万象,它好像一卷巨著,一具万花筒,其中充满着千变万化的思想和色彩。我特别钦佩马勒的一点技巧,他能够将极其通俗的民俗音乐(如民歌、进行曲等)融入到庞大的交响乐体系中,同时还能够产生出巨大的交响“核能量”,这一点真是奇才。比较“马一”和“马二”,“马三”是复杂的,带有深刻哲理,或者说深刻反思的作品。在这里,马勒除了表现出博大、宏伟和坚定外,还表现出了一种焦虑、彷徨和疑惑的心态。总之,在这部交响曲中,马勒将朴素、本能、自然的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在令人无比钦佩。

马勒《第四交响曲》

“马四”是一部精巧的“小交响曲”,开始有点像“贝八”的感觉(也是,“贝八”在贝多芬系列里也属于“小交响曲”)。而“马四”比起那些庞大无比的交响曲(如“马三”、“马六”、“马八”、“马九”等),确实是很“袖珍”的。“马四”表现了马勒世界观中的另一面,它是马勒交响作品中为数不多的乐观作品,它歌颂了世界的明亮和大自然的隽美,还有人民的欢乐和生命的艳丽。当然,马勒笔下的幸福乐观,有很多是幻想性或神经质的,其短暂的质朴恐怕也略带一些讽刺感。但不管怎么说,“马四”确实是一部让人们看到希望,感觉到舒畅心情的作品。

马勒《第五交响曲》

今天重温马勒《升c 小调第五交响曲》(以下简称“马五”)。这是我最熟悉的一部晚期浪漫主义交响曲。多少年来,它一直是我心中的最爱,亦是我顶礼膜拜的一部“神乐”。

“马五”创作于20世纪初,它是作曲家表现人生哲理,歌颂宇宙自然,展示坦荡胸怀的代表作,亦是一部充满逻辑性和幻想色彩的人生自白。

众所周知,马勒是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中最神经质、最敏感、最返璞归真的典型。从他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他往往在精神上强大,在感情上脆弱,而在艺术与信念的追求上,则完全是一种纯粹的、天真无邪的体现。

“马五”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它凝聚了作曲家一贯的思想追求,以浪漫主义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粉饰”,将生命与自然、精神与现实、死亡与复生等思想哲理表现殆尽。

“马五”的第四乐章,是我精神上的一座永恒丰碑,这个令人“心碎”的美妙柔板,不知“赚取”了我多少发自内心的眼泪!以往我在听这段音乐时,每每都会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升天”感觉,即一种飘逸的、幻想的、超脱的,灵魂荡漾而又涅槃重生的“隐寓”感(绝不仅仅是马勒献给妻子阿尔玛的情歌)。

乐章中,温暖的弦乐音色浸入到我的心扉之中,竖琴点滴般的分解和弦,恰似柔软的天梯一样飘逸在我的面前。使我不由自主地顺着天梯上到了天堂……哇!多么神妙!多么离奇!这里一片温馨、一片祥和、一片清澈、一片宁静……它是神间的净地,善人的归宿。在这里,看不到混乱、看不到纷争、看不到阴暗、看不到狡诈、看不到灭绝人性的不公、看不到私欲横流的祸水。而我眼前所留下的一片,只有无尽的温馨、无尽的友爱、无尽的抚慰、无尽的甜蜜……

马勒呀!你为什么有如此的神笔,能够将人类灵魂升华后的境界描写得如此完美,如此无暇,如此令人依恋和神往?

在我看来,不会写赋格的作曲家根本就写不了交响乐。实践证明,没有复调、对位功力,作曲家在创作中就根本构不成立体化的,带有思维和对比性的赋格结构,写出的也只能是一种单一的、“一哄而上”的管弦乐曲而不是交响曲。纵观世界音乐史上的交响乐大师,没有一个不是复调及赋格大师的,尤其是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等,当然还有人所共知的马勒。“马五”最后乐章中的那个赋格段落,简直就是一种精致的典范,其中各声部间富有逻辑性的呈示、“穿插”、“游离”和对比,就像一张精确编织的大网,那样独立、那样自由,却又那样富有秩序,那样相互依赖……如此,音乐所要表现的思想特征,便在这个由赋格形式“编织”而成的大网中尽情体现。这就是交响曲,这就是音乐的高级表现形式。因此,我崇拜马勒,被他的天才所征服

马勒《第六交响曲》

“马六”被誉为“悲剧交响曲”,很多人不喜欢它,或说欣赏不了它,但我却觉得它很有思想内涵,音乐反映了作曲家精神世界中的另一个层面。马勒是一个彷徨的作曲家,他的神经质表现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但着重点却是不同的。比较“马一”、“马二”、“马四”那样较为开朗乐观的作品,“马六”的內省是相当突出的,以哲学观点来看,它的音乐语言多于思考,多于伦理的论证,而在这其中,人世间的悲剧及其个人内心的苦痛,就都成为了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2009年(10年前),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访华演出,他们在指挥大师海丁克的棒下,精彩演释了“马六”,我至今记忆犹新。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马二马勒交响曲
村庄交响曲
马二
马勒与后现代——探寻马勒交响曲中的“文本化”起源
马勒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集市交响曲
色彩交响曲
·城上风威·
马二先生非“迂儒”论:关于《儒林外史》的一个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