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交融,多元开放
——海口城市文化特色探寻

2019-04-18 09:42文丨杨亮杜莹张涵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人类居住 2019年3期
关键词:炮台海南文化

文丨杨亮 杜莹 张涵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提到海口,大家先想到的往往是椰风海韵、独具魅力的热带岛屿风情。实际上,在自然风光的背后,海口从不缺少漫长灿烂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它是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中国南端的文明传播枢纽,南洋贸易、官员流放、西方殖民、华侨外迁、红色革命等诸多历史事件在此发生,赋予了这座城市别样的文化气质。

莫叹海疆丝路长

海口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时期,海口为东南亚各国“朝贡贸易”的必经线路,主要为过往船只提供补给物资。至唐宋年间,海口的对外贸易日渐发达,进行了大量产品输出,包括输向大陆封建王朝的贡品及输向南海各国的贸易商品。明代,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与南海周边诸国的交往,并与其建立了一种松散的互利宗藩关系,进一步推动朝贡贸易的发展,海口在其中的地位、作用也因之更加凸显,成为诸国朝贡的中转站。清康熙年间,废除市舶司制度,设立了江、浙、闽、粤四海关管理东南沿海各省的海洋贸易,海口成为粤海关下七处总口之一。自此,海口海运贸易日益发达,闽浙商人从此北上,经台湾、厦门,前往日本;来往南洋的商船也大多经过海口,海口因而成为转口贸易的集散中心。随着1858 年《天津条约》的签订,海口(琼州)被开放为通商口岸,进一步带动了当地商业资本和贸易活动的发展,大批本地人前往泰国、新加坡、香港等地谋生,返乡后进行了房地产业等大规模的投资活动。于是,具有殖民文化、移民文化双重内涵的海口骑楼建筑应运而生,位于海甸溪南岸的骑楼老街诠释了老海口人“闯南洋”的这段历史。建筑融合了中西建筑元素、体现了南洋殖民风格和海南地域文化特征,不仅承载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2009 年,海口骑楼老街被评为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是海口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

历经几千年的沧海横流,从秦汉时期的停靠点到明代的中转站,从清代的贸易集散中心到如今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海口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与繁荣。

沧海何曾断地脉

宋开宝四年(971年),琼州州治迁于府城(今琼山区),至今一千余年间,海口一直是海南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府城选址为山环水绕的风水宝地,除北面外三侧环山,东南两侧面水,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古代城市传统营建格局。为弥补北侧无山的地形缺陷,以原府衙北侧(今琼台福地至琼山中学一带)的土丘——文笔三峰为坐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址空间环境。府城城墙整体呈椭圆形,设东南西三门,北边临海,设望海楼一座。此外,于府城南门开挖护城河,经历代整治,形成了今天海口的美舍河。依托城内地势高地设置东西大街,与次级道路共同形成龟背型的“七井八巷十三街”街巷体系,使府城在极易淹水的海府地区少有积水。可以说,琼山府城是中原内陆与地方海岛营城理念的完美融合,体现了礼制秩序和“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和谐统一。

3.更新改造提升了三角池的夜间空间活力 图|申彬利 摄

海口的历史村落同样极具特色,对研究海岛城镇体系和生产生活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一是聚族而居,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祠、社庙、戏台为中心形成聚合状的村落组团空间。二是选址巧妙,大多利用天然地形,逐水而居,呈现出独特的风水格局。村镇形态则因地制宜,随地形灵活布局。三是就地取材。民居建筑多用当地特有的火山石作为建材,内部装饰及门额楹联等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曾几何时,海口由于“孤悬海外”的地理特证,长期作为封建王朝贬谪官员的流放地。唐宋年间,众多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们不仅传播了中原文化,也对海口农业、水利、教育等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始建于明代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公祠被称为“海南第一楼”,用于纪念唐宋两代被贬到此的李德裕、李纲等五位历史名臣对海南做出的不朽贡献,贬官文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正所谓“千秋功过谁定论”,在苏轼培养出海南首个举人——姜唐佐之后,海口逐渐从唐代的文化沙漠地成为主动融入中原文化的人才输出地,宋、明、清三代进士超过全国城市进士平均数一倍,因而有“海滨邹鲁”之称,著名官员丘浚、海瑞等均生于海口、葬于海口,留有丘浚故居、丘浚文化公园、海瑞文化公园等众多文化遗产。

“沧海何曾断地脉”,浅浅的琼州海峡隔不断内陆地区与海口紧密的地缘联系,恰恰使海口成为中原文化与海岛传统生活体系有机融合的典型特色城市。

万里海防重任擎

明朝初期,为抵御倭寇入侵,以卫所为基本军事机构,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海防军事体系。海南独居南海,地缘相对孤立,沿海设防之地较多,因而成为广东地区14 卫之中旗军人数最多的一卫。1395 年兴建的海口所城(即民国时期骑楼老街),位于海口港的咽喉要地、东面北面临海、东南到西北挖有护城河,具有鲜明的军事防御特征。明中期,倭患威胁整体减轻,但海南却因地处南海要冲而屡遭侵犯。于是,海南的海防建设成为海防体系至关重要的战略节点。嘉靖年间,设立包括海口白沙在内的六处水寨,建立起以募兵为主的海防新体系,此举不但增加了广东沿海水域的防御纵深,而且可以有效切断盗贼于粤东粤西之间逃窜的海上通道,真正起到了“雷廉之外户”“粤西之屏障”的战略作用。

4.三角池改造后夜景 图|方向 摄

清代,位于现海口琼山区的“琼州镇”是海南岛最高军事机构,其统辖范围已超出了海南本岛,与广东省的钦州和雷州相当。至此,琼山作为本岛的最高军事机构所在地,其军事中心的作用也发展到了顶峰。清末,随着外国列强对华侵略加紧,海口的战略地位越发重要。因此,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在海口修筑秀英炮台、镇琼炮台等军事防御设施。其中,秀英炮台五座炮台的大炮均购自德国,台区规模达3.3 公顷,其与天津大沽口炮台、上海吴淞口炮台、广东虎门炮台并称为清代晚期闻名遐迩的四大海岸炮台,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海防屏障。

5. 改造后三角池湿地系统 图|方向 摄

6. 改造后的三角池提高了周边居民健身休闲活动品质 图|方向 摄

值得一提的是,海口还是琼崖红色革命根据地,琼崖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在解放海南的渡海战斗中,为了掩护主力军顺利登陆,700 余名解放军战士在白沙门岛(今海甸岛北端)遭遇四五千敌军,在毙敌近千人后全部牺牲。如今的白沙门已成为海口文化公园和海滨浴场,在碧海蓝天、椰树沙滩、欢声笑语的映衬下,巍然矗立的渡海英雄纪念碑守望着这用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年代。

追梦海岛写春秋

20世纪50年代,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党中央作出独立自主发展我国天然橡胶事业的战略决策,成立了海南农垦。一时间,大批人员从五湖四海来到海南支援建设,乘坐“红卫轮”到海口秀英港,成为这一代农垦人的共同记忆。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海南农垦人创造了在北纬18°以北大面积种植橡胶的奇迹,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风从海上来,潮起海之南”,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大批年轻人怀揣着光荣与梦想来到海口创业打拼,形成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在海口三角池东湖(今人民公园)近水边的墙壁,因长年贴满自荐书、招聘信息等,被称为“闯海墙”,三角池地区也逐渐成为闯海人的聚集地。以这里为起点,潘石屹、冯仑等一大批青年才俊崭露头角,在特区发展中大获成功,三角池地区因而有我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黄埔军校”校门之称。之后,三角池成为海口人塑造现代城市空间的样板,这里出现了海口的第一个现代公园、第一个红绿灯、第一架观光电梯、第一座地标建筑、第一座琼剧院,同时期兴建的国际金融大厦、海口宾馆、华侨宾馆也成为海口现代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建筑。随着近年来海口城市更新工作的大力推进,首个纪念“十万人才闯海南”事件的景观雕塑——闯海墙建成,唤醒了一代闯海人的记忆。此外,公园湖畔新增亲水栈道、周边建筑整饬一新、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三角池这座一代闯海人的精神图腾,已形成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休闲节点。

海陆交融、多元开放、锐意进取、顺应自然的海口,屹立于琼州海峡的南岸,在南渡江川流不息的波涛中奏出了岁月的长歌。随着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江东新区的设立,海口必将在新时代的机遇和历史的传承中颂出壮美的乐章。

猜你喜欢
炮台海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怀念海南
海南杂忆
谁远谁近?
江苏明清海防炮台建筑遗存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炮台,战争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