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姚燮,一位出身书香世家,却一生漂泊贫苦的诗人。其诗集《复庄诗问》共3569首诗,其中赠友诗283首。研究姚燮直白写实的赠友诗,便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上发现姚燮所处时代带给他的独特诗歌创作的契机,以此进一步分析姚燮一生的心境变化。
关键词:姚燮 赠友诗 时代性 心境
徐时栋曾评价姚燮:“既成孝廉,公车北上,则出其才交天下名士,士无不知镇海姚先生。游览阅历日益多,交益广,撰述益富,才益奇。”①姚燮曾与程恩泽、汤鹏、潘德舆、魏源、鲁一同等人交往甚密。在挚友面前,姚燮既会表达自己的关怀,又可敞开心扉,倾诉情感,讲述见闻,阐发思想理念,并敢于直指社会弊端。《复庄诗问》中283首赠友诗带有明显诉说的特征,对于分析姚燮生平与创作瞬时心境起到了重要作用。结合姚燮的生平经历,以其科举失败为转折点,可以把姚燮一生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创作心态分析。
一、渴盼任用的希望时期
姚燮(1805—1864)少时聪明之名便广为人知:“姚燮,字梅伯,晚号复庄。生有异禀,周岁能识字,五岁有客过其家,知其慧命赋灯花诗即成无言二韵,客大惊叹为神童。 ”②随年岁的增长,姚燮的作品繁多成册,如诗集《复庄诗问》、词集《疏影楼词》。姚燮家中士人颇多,其始祖、高祖、堂伯祖、堂叔祖等人皆从官,其叔伯一辈也多为贡生举人。
天赋迥异的姚燮,有才可依,另有世代家学与出仕家人的此类家学背景加持,可以说在道光十四年之前,30岁的姚燮是信心满满,一心等待着出头做官之日。虽在其20来岁时,姚燮家道中落,但此时他仍然将异地漂泊的经历视为一种情怀与创作的积累。《镇海县志》记录着:“终岁旅游,近则滃洲、彭姥、武林、禾中、以暨沪江、姑苏、广陵、燕京。”可以说此时的姚燮,虽困苦漂泊,仍能望见希望之光。那可功成名就,摆脱当前困境的机会——科考,就在不久的将来。《复庄诗问》赠友诗中,他毫无掩饰地向友人表达着自己对未来的寄盼。
道光四年,姚燮20岁时,与慈溪叶苑香交往。《复庄诗问》卷四写有《答叶十四元墨见赠韵二章》与《再叠叶十四茂才见寄韵二章》,其中便有“霏霏乱雪飐荒苔,天际层云閟不开。祇似江淹能赋恨,愧逢任昉解怜才。山寒独鹤松间唳,风急离鸿海上来。夙有心期通简素,同吟敢负小庭梅?”“虚庭漠漠半弓苔,上有寒花幾树开。料我清闲何水部,远思倜傥李山才。”诗句中那纷乱势大的冬雪,那冷峭击人的飐风,那凄凉荒废的石苔,那避阳浓厚的阴云都不能使姚燮的心境压抑悲戚。诗人其后描写了寒山间的孤野独鹤在松树间的鸣声,疾风虽劲但夹携着梅花而来。雪中映梅,寒山独鹤,虽冷寒却别有一番清高之气。清高何来?胸中有万物,心中有才华,像那能赋的江淹,像那才情横溢的任昉。古来文人多有困境,但不妨碍他们心有志,笔露才。姚燮的诗句间流露出了持心平常,静待遭遇的意绪。
姚燮的这种科举中第的信心与从官施展抱负的希望在其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多处可见:卷一《送郑明经乔迁之山左二章》中“记取滋阳驱马地,桃花春雨满征袍”;卷六《答家十三茂才儒侠赠诗原韵二章》“鹈刀短君犹佩,那不挥鹰向九边”;卷四《邝湛若天风吹夜泉砚,为冯丈登府作》“寸管抉千古,群书恣湔瀹。正气所结纠,蟾泪泫难涸。欲化杂沓声,天风郁晴壑。莫写述征诗,骚情讽兰药”,字里行间展现着一个才华横溢、壮志满满的青年诗人形象。
二、伤时叹己的无望时期
道光十四年,姚燮赴杭州应乡试考中成名。道光十五年到京参加会试,榜发落第。由此之后,姚燮的人生逐渐走向低落。他仍广交朋友,赠友诗的内容有了转变,从满心期待转变为轻叹际遇,焦灼地等待功成名就的机会。
卷八《晤张孝廉际亮》较为典型地展现了姚燮的此种心态。“十年闻汝名,今日识君形。头已半将白,眼谁真尔青?长歌停落日,远气撒穷溟。三古钟镛在,何由叩寸筳?”与科举前的人生阶段相比,此时的姚燮同是身处贫困境地,心境却大不相同。之前是难中存着希望,而现在初尝人生的无常起落。科举失败的懊恼,家财散尽的无知无措,志向渺存的失落无望皆涌上心头,久久萦绕。此时的境地像是一个死结,他对朋友倾诉着:“你的十年努力让你功成名就让人羡慕。但如今的我已经不如年少时的境地,长歌已停,日头将落,是否也预示着我人生的气运衰落了呢?物是人非说的就是我此时的境遇吧。”
姚燮在交友诗中向朋友倾诉着心中的苦闷,此种苦闷是多重的,有思乡的苦闷,有人生虚无的消极,也有功业不成的无奈,等等。卷九《潘丈德舆以诗留别,长歌答之》:“君弗复唱行路难,我亦愁心堕乡里。乡心别思相结纠,我归不得君难留。人生百岁几离合,眼前万事徒悠悠。”背井离乡的求官之路坎坷艰难,让人异常思乡。人生的分分合合好像没有尽头,他所经历的种种事情,好的坏的,成功的失败的好像都没有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姚燮词中的焦灼心态就更加浓烈。卷十三《赠戈载》:“湘君今已悴,要汝梦湘波。”借写湘君,表达自己心力交瘁,只能靠梦境来获得些许安慰。
三、家国皆落的绝望时期
个人梦想破灭之后,接踵而来的是时代悲剧带给诗人的苦难。道光二十一年正月,虎门陷于英国。卷二十一《闻粤警四章》:“秘冢防搜张越国,清门谁守董番禺。可堪未复安期岛,又报飞欃过六虞。”同年,定海城陷、镇海城陷。卷二十二《闻定海城陷五章》其四:“莫救城门火,池鱼枉恃存。有端开愤隙,无术慑骄魂。”卷二十二《速速去去五解,八月二十六日,郡城纪事作》,是日午,闻夷兵陷镇海城,家君傍晚始抵寓,喜无恙,因述闻见,作此诗记之:“绣旗大布帐,四角碇铁城头莎。东帐老兵击柝,西帐健卒起而鸣锣。”姚燮苦难的经历便从鸦片战争开始了。定海失陷,他移家宁波,而后宁波失陷,诗人举家逃难,流寓山村。因此,在此后的《留须》一诗中:“自怜清镜减容光,年已如斯未敢狂。佳日随尘飘溟漠,丈夫有气就颓唐。”通过留须小事,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殇咏,字里行间透露“颓唐”之气。
《复庄诗问》上下两册,共三十四卷,除卷一至卷五选存道光十三年及以前诗外,其余各卷按年而编。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在姚燮积极与消极的两个人生阶段之中,其诗歌悲壮中带着细腻,现实中透着憧憬,侧写时代中自己的生活。可以说《复庄诗问》是姚燮这位漂泊贫苦诗人一生的记录。
四、结语
本文篇幅有限,如有可能深究其友人之作,便可以继续探寻当时背景下,赠友诗以其强烈的对话性与现实性为后人所展现出更加清晰的时代志人的心路历程。
注释:
①徐时栋:《烟屿楼读书志》(五)。
②洪锡范等修,王荣商等纂:《镇海县志》(一)(民国二十年铅印本),第1813—1814页。
参考文献:
[1]姚燮.复庄诗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魏明扬.姚燮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李姣玲.姚燮诗歌创作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3.
[4]胡克善.姚燮反映鸦片战争的爱国诗歌[J].山东社会科学,1990(05).
[5]赵杏根.论姚燮诗歌创作与其经历素质之关系[J].苏州大学学报,1990(02).
[6]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7]汪超宏.姚燮年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王向宇,女,研究生,苏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晚清近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