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干部制度首先应是教育制度,然后才是管理制度,追求教育效益才是第一位的,管理效益应该服从和服务于教育效益。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教育也随之进入了转型期。教育的改革创新是全方位的,既需要在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又需要在微观层面进行具体探索。班干部制度看似不起眼,但从其所能发挥的整体功能和作用来看,却是可以撬动学校教育的支点。长期以来,教育改革都忽视了这样一个支点,导致教育的方针政策在落地时偏离轨道。为了有效推进教育事业整体发展,就必须把改革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消除工作上存在的盲区。
我国的班干部制度发源于苏联,一直沿用至今,长期以来都被视作是一种维持教育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虽然对于班干部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多有争议,但几十年来,班干部制度都是“铁板一块”,没有大的变动。但是,这项超过半个多世纪的制度,其自身僵化所衍生出来的一些问题,特别是班干部日趋精英化、官场化和成人化的现象,正愈来愈影响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班干部制度的改革亟待提上议事日程,建立适应新时代的新型班干部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要改革班干部制度,不仅要找准问题,更要找准造成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笔者根据自己长期从事基层教育工作的经验,认为造成当前班干部制度种种弊端的根本原因还是出在错误的理念上。班干部制度,与成人社会的干部制度完全是两码事,从本质上来讲,班干部制度是一种教育制度,其立足点是教育,而不是管理。现实的班干部制度则正好相反,追求的主要是管理效益,而相对忽视了教育效益。因此,班干部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是要站在教育的角度,而不是单纯站在管理的角度,审视和思考班干部工作,突破单一的管理性职能这一瓶颈,回归教育的初心。
一、班干部制度要突出立德树人的要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主题和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以说,立德树人是我们党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性回答。
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发出“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的微博后,曾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引起广泛讨论。对作家的论点是否成立暂且不论,但现行班干部制度培养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确实值得教育者反思。
如今班干部的“官味”越来越浓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很多班干部“官架子”十足,习惯于指手画脚、发号施令。有的班干部把社会上的一套也学到手了,搞起腐败来一点也不比成年人差。谁请他们吃饭、给他们送礼,他们就在各方面关照谁。有的班干部为了达到某些目的,也会请老师吃饭、给老师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的功夫非常纯熟,所以班干部当了一年又一年,在学校里混得如鱼得水。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首先是“官本位”思想的消极影响。不少家长从小就向孩子灌输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思想,鼓励孩子争取当班干部的机会,为将来走向社会混入“官场”打好基础。由于家庭教育的偏差,有的学生对当班干部表现出强烈的欲望。当上了班干部,就会趾高气扬,没当上班干部,就会对学校、对老师产生敌意。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班干部职位的工具性太强。班主任老师为了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助手作用,赋予了班干部太多的管理职能和权力,过多地强调了管理和服从,使得班干部和其他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类似于上下级的关系。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会让班干部产生高人一等的感觉。时间一长,班干部的“官架子”就会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由此可见,现行班干部制度培养出来的虽然不一定就是“汉奸”,但却有可能培养出“贪污腐败分子”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就完全违背了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我们要为学生立什么样的德?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把学生树成什么样的人?应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改变这种现象,最重要的是对班干部的职能予以正确定性,更多地赋予其服务的内涵。所有班干部职位,其职能都不是管制同学,而是为同学提供帮助和服务。班干部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而不是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只有把这种性质的关系真正厘清了,才能保证班干部在履职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不会脱轨,才能保证教育的目标不会偏向。如有的班主任改革班干部职位设置,除了传统的班长、各科课代表、文娱委员、学习委员、劳动委员、纪律委员等岗位外,还有饮水机管理员、走读生路队长、盆花管理员、环保小卫士等“新鲜”职位。这些职位多达几十个,覆盖了班级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參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而且这些岗位都是服务岗位,几十个班干部其实就是几十个服务员,承担的是班级的日常琐事,与权力无关。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帮助别人,从而获得成就感,有效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二、班干部制度应追求教育的公平性
在现行班干部制度中,班干部普遍被视为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助手,负责协助班主任老师管理班级事务。正因为习惯上把班干部制度首先看作是一种管理制度,所以看重的首先也是管理效益,选拔优秀的人来做管理工作也就成为理所当然。
班干部的产生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班主任老师经过考察了解后直接指定;二是班主任只直接指定班长,由班长组阁;三是通过一定的程序自由竞聘。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结果就是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进入班委会。一般来说,这些学生基本都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优秀学生,要么是成绩优异,要么是品质好,要么是活动能力强,总之,这些学生总有超出其他同学的地方。这样,班干部就成了少数所谓“好学生”的专利,而多数学生就都与班干部无缘。
如果单从管理的有效性来说,选择由少数人来管理多数人,是符合管理规律的。通过特定的规范性程序产生的班干部,都有一定的威信,大多数同学也会愿意接受他们的管理。而且,这些班干部毕竟是选拔出来的,各有各的优势和特长,相对来说能力都比较强,能够成为班主任老师的助手。
问题是,班干部不仅仅是老师的工作助手,他们的第一身份是学生,与学生相关的任何工作、活动和事务,都应具有教育的性质。毫无疑问,担任班干部是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责任感等精神品质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也就是说,让学生协助班主任老师管理班级事务,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形式。因此,班干部制度首先应是教育制度,然后才是管理制度,追求教育效益才是第一位的,管理效益应该服从和服务于教育效益。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教育发展改变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而要改变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学生受教育权的不公平问题。很显然,只由部分精英学生担任班级管理工作,违背了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因为受益面过窄,对没有当上班干部的学生很不公平,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班干部职位是一种稀缺资源,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恶性竞争。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当上班干部,一些家长将社会上的一些坏风气引入校园,采取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等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这样,又造成了更大、更多的不公平。
教育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必须把教育公平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不能让班干部沦为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特权。因此,班干部制度改革必须打破精英化体制,由精英化转为大众化,让所有学生都能公平享有担任班干部的机会。
要解决班干部制度的公平性问题,可以尝试从两方面进行探索:一是让全班学生轮流担任班干部。班干部采用任期制,以半个月或者一个月为周期轮流担任。二是取消班干部职数限制。传统的班委会由班长加几名委员组成,可以考虑根据实际需要增设更多的班干部岗位,最大限度地解决班干部职位稀缺问题。
有少数班主任已经对上述两方面进行过探索和实践,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保障了教育的公平,使教育效益得到了大面积地提升。人人参与、人人发展的班干部制度,给予原本长期被忽略的那部分学生以发展机会,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要的教育质量决不是少数人的质量,而是全员的质量、全面的质量,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其次是管理效益也得到了保证。一方面,让全班学生轮流担任班干部,有效避免了让少数几个人长期把持班干部职位所形成的惰性,增强了班干部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每一届班委会之间能够形成良性竞争,使班干部群体更具活力。同时,这种方式还避免了恶性竞争和一些不正之风。
三、班干部制度应突破成人化倾向
盧梭在两百多年前就发出忠告:“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使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这说明,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
现行班干部制度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它的成人化管理模式。
首先,班主任老师按照管理成人的思维、方法和手段管理班干部。对于班干部,老师第一看重的是管理效果,而不是育人效果,这是直接导致老师更愿意按照成人社会的标准选择优秀学生担任班干部的主要原因。不仅选拔班干部的标准和要求比较高,对班干部管理的效果要求也很高。
为了充分调动班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班主任老师往往对班干部“赋权”过重:一是赋予班干部过大的自主权。过分强调学生自主管理,让班干部事实上掌握着对其他同学的评价权,因为班主任基本上都是以班干部提供的情况作为评价其他同学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班干部自主权过大,容易造成班干部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对立。二是赋予班干部过多的特权。班干部评先评优会优先,获取助学金、奖学金会优先,参加各种活动会优先,有的班委会甚至有权动用班费为班干部发放纪念品、组织会餐等。事实上,班干部毕竟还是学生,心智不够成熟,一旦拥有过大的自主权和过多的特权,很容易让他们的虚荣心、优越感膨胀,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其次,班干部按照成人的思维、方法和手段行事。现在的学生普遍早熟,班干部就更显早熟。成人社会的那一套,他们甚至比成人玩得更熟练。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树立自身的威望,很多班干部都学会了搞小圈子,培养“自己人”,对“自己人”会特别讲哥们义气,凡事都会予以照顾。为了拉拢更多的伙伴,会经常使用小恩小惠的手段获取所谓的“民心”。某校有位班长仗着自己家境好,每学期花在请同学吃饭、送礼物的钱都是数千元。这样,有些班干部的“权威”确实有了,班上同学唯其马首是瞻,说起话来甚至比班主任老师还管用。有的班干部搞权力斗争,排斥异己,打击对手,心机很深,手段也很老到。往深处思考,这样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真是一批让我们感到后怕的人。
在培养和使用班干部的问题上,班主任老师必须转变成人化思维,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三个“不缺位”:一是对班干部学生身份的认识不缺位。始终要记住班干部是学生,学生是班干部的第一身份,学生就只能做学生的事。不能因为是班干部,就让他们承担超出学生身份之外的责任。否则,当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与外界环境所施加的压力不对称时,就会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严重的变异。二是履行班级管理工作的主体责任不缺位。班干部作为班主任的助手,在工作上只能做到助手的份儿,不能让他们行使班主任的职责和权力。也就是说,学生只能实行有限的自主管理,班主任老师才是管理班级工作的主体责任人。班主任如果借学生自主管理之名,游离于班级管理工作之外,是严重的失职行为。三是对班干部的教育和引导不缺位。对班干部实行一定程度的放手,确实有利于培养班干部的工作能力,但放手绝不等于脱手,就像放风筝,要随时扯一扯、拉一拉,确保风筝在可控的范围内飞翔,既不走丢,也不栽跟头。
总而言之,班干部制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培养人和教育人的制度,因此,我们要打破固有理念,把班干部制度纳入德育制度体系,而不是管理制度体系,从制度这一本源上破解班干部精英化、官场化和成人化的不良现象。要通过理念和制度方面的改革,真正让班干部制度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可或缺的一种育人机制,而不仅仅被视作一种维持教育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管理制度。
【孙光友,湖南省岳阳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