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敬业为视角的大学生应急管理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9-04-17 12:57陈霂田水承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4期
关键词:敬业应急管理安全教育

陈霂 田水承

摘要:从敬业价值观视角分析了应急管理与安全教育的内在联系,确定了将安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敬业价值观与安全教育相融合的探索,确定了把应急管理、安全文化、安全心理与生命教育等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素质和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应急管理;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4-0054-03

前言

2018年4月我国新成立了应急管理部,象征着我国对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高度重视。应急管理部集源头管控、事中监管、事后集管控等工作于一体。其中包括国家安全应急管理、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等。

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江西丰城正在修建的电厂冷却塔施工平台倒塌、内蒙古赤峰宝马矿业有限公司发生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这些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事故发生前无忧患意识;二是缺乏预防事故的专业责任;三是缺乏灾害发生后的应对能力。工作人员没有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对生命财产造成伤害、损失的时候才如梦初醒,归根到底都是缺乏敬业精神的表现。所有安全事件都应该在萌芽阶段消除,而且必须事前做好预防。预防在应急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预防事故发生就需要对待劳动、工作、使命、义务、责任具有敬畏态度和负责精神,即所谓敬业精神。因此,敬业、安全与应急管理相辅相成,目标都是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敬业是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行动先导

安全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遵循人的身心需要“以人为本”的理念,保障人们在社会生存、繁衍后代和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不受威胁、没有危险或损失。应急管理部的组建,是为了确保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正确、高效地从事生产、生活,而自觉具备的预防、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或者天灾人祸的意识;建立安全、可靠、和谐的环境;使人们变得更加幸福。

敬业是人们为了生存而对待生产劳动的价值态度,是一种职业道德或者工作伦理,包蕴了人生哲学和人生价值观。敬业价值观就是热爱和珍惜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尊重和认同自己的职业、具有事业心和责任心。敬业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敬业思想意识的提高,具体的工作和服务水平才能落实到位。应急管理工作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系统管理模式,同时也要依靠对工作的热爱和敬业的态度,因此敬业是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行动先导。敬业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个人层面公民的价值准则。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问题当作最重要的民生看待,作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安全的环境,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

敬业、安全与应急管理是相互兼容的,即敬业是安全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安全工作离不开应急管理。敬业是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安全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应急管理的核心是安全,安全需要敬业。敬业要求劳动者以极其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任务,并且勤奋工作,同时严谨认真对待职业,更重要的是以畏惧之心对待自己的事业。安全必须敬业,劳动者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关注异常、关注细节、关注特例,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工作职责明确、心存责任感、遵章守纪才是安全的可靠保证。敬业精神只有在实现安全的目标下才有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从“敬业”角度进行大学生应急管理素质培养,使青年感知与领悟敬业价值观,积极遵循职业道德和基本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以敬业精神培养安全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可以使大学生们获得终生受益的“软”力量。

二、当前高校应急管理教育现状与问题

中国的高校应急管理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安全教育,只是用于于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提升大学生安全生活防范的意识。但传统的大学学生教育包括安全教育很少涉及人的心理因素和應急意识及能力的提升。

一是,现有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与应急管理的联系不紧密。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仅用于预防在校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仅仅为了确保城市和校园的安全有序运行。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多采取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安全知识竞赛等途径对学生开展意外伤害的预防教育,缺少应急管理素质的培养。总之,并未将安全教育与大学生将来的职业联系起来,缺少结合专业、结合社会科学的应急管理知识传授。

二是,没有将应急管理与敬业价值观培养相结合。职业是大学生们毕业后赖以生存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他们将是能源、电力、化工、机械、建筑等各类行业中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才,高校毕业生走向职场,都将是应急管理知识的传播者、决策者、执行者。但是安全教育在高校中不受重视,甚至认为这仅仅是高校保卫处或者辅导员管理学生所涉及的内容,更不会将其与品德教育结合,也不会与学生未来职业结合,更没有与应急意识相结合。

三是,将应急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议题缺少研究。在企业中十分重视安全工作,它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因此企业在应急管理、安全科学及安全文化方面有很多理念与思路。与应急管理相关的课程有:安全管理学、化工安全生产课程、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等,有些课程仅限于相关专业本科生学习,其他专业并没有相关课程。高校许多专业,如自然科学类专业、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文社科类专业对应急管理已经开始研究,但忽略了将思想政治、职业教育与安全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并且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式与政策教育课程内容枯燥单一,缺少吸引力。

三、将应急管理教育融入敬业价值观培育的依据

日本学者北川彻三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事故因果链理论”,特别强调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管理方面的原因是管理人员缺乏重视,管理标准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人员安排不合理;学校教育原因是缺乏安全教育;社会和历史的原因指安全观念落后,机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执行力不够。这些都可以在大学期间给予足够的教育而引起大学生们的重视,那么他们走向职场承担管理工作时会足够敬业,注意应急管理理念,不会疏忽职守,而是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2016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要在“预防”上下功夫,预防的源头是人的管理。高校通过应急管理教育让大学生们充分认识这些基本原因因素,对综合利用可能的科学技术、管理手段来改善间接原因因素。根据安全管理理论,事故的起因是人为因素、机械设备、环境和管理,其中“人因”最为重要。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和岗位,是不是认可和寻求岗位的社会价值,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如果大学生毕业后没有培养职业认同感,就不会具备对职业的尊重和忠诚的敬业精神,就不会具有安全的理念,将无法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安全,也无法顾及企业的财产安全。经过职业素养的教育,培养大学生谨慎对待每一件小事,用敏锐的洞察力去查找身边的不安全隐患,可以及时整改和预防,杜绝麻痹大意、贪图省事的工作态度。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应急管理教育相结合,通过安全生产知识学习、警示教育、心理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素质,有了高度警惕,在管理工作上才能注意避免事故的发生。

四、培育敬业价值观与应急管理教育的践履

笔者自2009年起在高校开设安全教育选修课,先后约四千多名大学生接受了课程学习。通过不断的实践教学,逐渐形成了将应急管理教育融入敬业价值观的思路。社会科学是探索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以及变迁规律的科学,是解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科学。安全需要事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所有人类生存活动,如工作生产、日常生活、家庭环境、男女老少等等,都需要防止意外事故和防御人身伤害。应急管理需要的是系统思维,涵盖安全文化、道德品质、荣誉信用、心理素质等内容,需要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多重危机管理体系。因此通过应急管理的教育,对安全事故的自动加工过程、内隐记忆、启发式思维、即时特征推论均可培养学生应急能力、安全思维、记忆和态度,最终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具备安全直觉的社会人。

(一)应急意识的教育

应急意识是一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本质是人们通过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安全文化的教养和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敬业精神,从而预防事故发生、保障生活质量。应急意识的培养是通过对人的道德、情感、态度、伦理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品质进行塑造。高校应将安全文化中如安全修养、安全教养或安全素质等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是以灾前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格局。因此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社会治安、国家安全、工程减灾、监测预警等领域,应急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促使大学生们把安全理念深植于心,培养安全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成为终生受益的“软”实力。公众的应急意识也就逐渐培养起来。

(二)尊重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种理论体系,是一种使人们认知生命、保护生命、回避风险、抵御危机、提高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人身安全技能教育。通过教学,学生可以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整合知情意行、发展多元智慧与潜能。塑造人尊重生命是社会安全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缺乏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生命安全以及对生命的责任心,需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要优先尊重人的生命尊严。生命教育就是使大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并将他们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尊重生命教育,使大学生们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才可能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为社会创造幸福。当每一位大学生通过应急管理教育,树立生命安全意识,不要把安全需要寄托在别人身上,自觉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就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当所有人都懂得尊重生命,不论是在企业、组织、还是家庭中,全社会才能够形成尊重生命的良好氛围。对大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的教育,从个人层面讲,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从社会层面讲,是对他人的生命、企业的生存发展负责;从国家层面讲,对整个社会和谐发展负责。

(三)安全心理学的教育

安全心理是指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以及行为控制等心理规律,防止意外事故的心理学对策就是需要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社会心理学观点:人们构建起社会现实,人们的直觉影响着我们的安全心理,如:恐惧心理(飞行是否危险?)、印象(对方是否值得信任)以及人际关系[3]。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管理、安全程序、心理特征、自尊心、经验、工作压力、风险意识、工作环境和教育培训等。企业安全工作的重心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并消除机械或物质的不安全因素,因此,课程的设置内容不仅可以有人际关系、环境适应、健康人格、挫折应对等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有对于企业安全生产或国家安全的安全需要,进行心理素质培养,避免疲劳、控制情绪,應避免侥幸心理、省事心理、逆反心理等等。通过典型不安全事故案例,利用应激心理作用,会增强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与敬业价值观的树立,增强人们避免危机或悲剧发生的安全谨慎心理。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能够培养具有安全意识,对工作充满敬意的优秀人才。

五、总结

习近平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大学生是最主要的践行者,未来势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更需要注重对应急管理的引导。运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青年在活跃的安全社会科学的学习氛围中受到熏陶、获得教育、启迪思维。

因此,高校应将应急管理与敬业价值观相结合,不仅是向大学生传递大学生活中的安全,还潜移默化促使大学生们把安全理念深植于心,让学生在感受安全责任重大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建立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牢固树立切实落实安全发展理念[EB/OL].[2015-05-30].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卫建国.敬业价值观及其实现[N].光明日报,2013-06-09(7).

[4]恭维斌.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6):11-14.

[5]田水承.人的因素、安全应急意识能力与安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7):413-414.

[6]郑恒毅,王伟,刘瑜.“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212-218.

[7]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全文)[EB/OL].[2016-4-20].

[8]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9]颜烨,卢芳华.安全社会科学发展问题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6,(6).

[10]宫运华,王镇.大学生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10):3-7.

猜你喜欢
敬业应急管理安全教育
“偶像来了”之吴亦凡:左右自己命运的小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