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词汇附带习得研究

2019-04-17 08:11刘少苹
教师·上 2019年3期

刘少苹

摘 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具体语段中的词汇常常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质量。如何把握词汇处理的度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问题。而词匯附带习得可以很好地解决阅读与词汇之间的矛盾。文章研究的目的是借助词汇附带习得理论加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采用的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教学法等。经过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词汇附带习得能让学生了解目标词汇,而后将其与语篇中的语境融合,能让学生学习的效果和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增加学生的目标词汇量。

关键词:高中阅读;词汇附带习得;语篇语境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1-2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7-0061-02

一、课改之后对高中生的词汇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生词汇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课程改革之后,教材中的生词量越来越多,词汇不足就成了阅读的障碍。由于词汇量的加大,如果教师不把握好词汇与阅读的关系,那么就很有可能把阅读课上成词汇课。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之后英语教师的词汇教学难度加大了,这要求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授词汇方法。

二、高中英语词汇习得的现状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大多数时间都用来背单词,但是他们的效率并不是很高,常常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为了进一步了解高中生阅读中的词汇附带习得状况,笔者随机抽取了40个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对他们进行访谈,询问了他们在阅读理解中单词熟悉情况、单词记忆情况等。经过访谈与分析,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①高中生学习新的单词比较困难,高中英语学习是以高考英语为终极目标,学生平时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压力均来自高考,这使得学生平时的英语阅读材料来自试卷中,几乎不会有学生抽出时间去看课外的英语读本。②大部分高中生都经历了很多的英语考试,但很多学生并不能很熟练地运用猜词策略。③不少学生没有在阅读中养成积累单词的习惯,附带学习单词含义的学生几乎没有。

三、词汇附带学习的概念及特点

(一)词汇附带习得的概念

词汇附带习得的概念是相对刻意背诵而言的,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异。词汇附带习得是学生在完成其他的英语练习诸如完形填空或者改错时附带习得词汇,通过其他的练习让学生学到了一些新的词汇,扩展了学生的词汇量。影响拓展学生词汇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分别为学习者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前者主要包括学习者自身的词汇量、知识面的宽度等,后者则包括阅读量的多少、生词出现频率等。

(二)词汇附带习得的特点

1.词汇附带习得具有依附性

词汇附带习得的词汇学习方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在做其他习题的时候顺带学习词汇,这就注定它不会像单独记忆词汇那样具有独立性,而是具有依附性,依附于所做的习题上。

2.词汇附带习得具有随机性

因为词汇附带习得是依附在其他习题上,这就决定了词汇的出现具有极大的随机性,不具有计划性。用词汇附带习得的方法学习词汇可能会遇到相同的单词在不同的阅读篇章中重复出现的情况,学习者记忆也就随之加深几次。

四、高中阅读教学中词汇附带学习的影响因素

(一)词汇量是词汇附带习得的主要影响因素

运用词汇附带学习来习得单词最大的前提就是学习者要拥有一定的词汇量。结合当前新课标明文规定,高中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高考的词汇量要求在3500(八到九级)以上。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运用词汇附带习得的方法迅速记忆词汇,增加自己的词汇量。由此可见,词汇量是词汇附带习得是否可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二)词汇频率是词汇附带习得的次要因素

所谓词汇频率就是词频,指词汇在阅读篇章中出现的次数,次数多的就称为高频词汇。根据研究和长期教学经验,阅读中学习者的主观动力不是记忆单词,瞬间记忆不能转换为长时记忆。不管记忆力多好,单词也需要通过反复的记忆才能记住,“要真正地掌握一个新词,其反复率应该在五到十七次左右”。单词的频率是词汇附带习得是否可行的重要前提,也是高中词汇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阅读任务决定了词汇附带习得的效率

对于不同的阅读任务,学生会投入不同的学习精力,投入的学习精力越多,那么词汇习得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可见,阅读任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词汇附带习得的可行性。

(四)话题熟悉度

话题熟悉度就是学习者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对其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处理文章中的很多词汇,话题越熟悉,学生词汇附带学习的效果就越好,甚至熟悉的话题可以帮助学生对不熟悉的词汇进行猜测,从而促进其词汇附带习得。

五、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词汇附带习得的措施

(一)注重学生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要想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到新词汇,就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具备词汇附带学习技能。所以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词汇附带习得方面的能力。如采用基本构词法,通过向学生传授词根词缀来引导学生猜测陌生词汇的意思,提高学生的词汇敏感度,让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能力得到强化。

例如2013年福建高考中的一篇阅读,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在小的时候丢失了戒指,在很多年后又重新找回的故事。全篇阅读的难度适中,生词量也并不大,主要就是考查学生的细心程度和阅读技巧。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然后指导学生圈出题干中的重点词汇,特别是名词和形容词,之后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或者意思相近的词汇,通过这样讲解阅读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阅读技巧,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把握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任务的设计

阅读任务也一定程度影响着词汇附带习得的可行性。基于此,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现有词汇水平,运用詞汇附带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在选取阅读材料时,生词量一定要适中,生词量过多过少都不利于词汇附带习得。通常一篇阅读材料的生词量应该控制在全篇所有单词的5%左右,这样学生猜词的正确率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且学生利用附带习得单词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另外,不同的阅读任务所产生的附带习得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以目标词汇为基准设计阅读任务,通过归纳大意、回答问题、写作造句等针对性的训练促进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如在高考真题写作范文“向外国朋友介绍到中国家庭做客的有关习俗”、D篇短文等阅读训练当中,教师可以以英语成绩的优劣为标准,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选取不同的高考阅读题。如为成绩好的学生选取稍微有一定难度、生词量较大、需要调动各方面综合能力的阅读题。为中等水平的学生选择一些难度适中,需要调动自己的脑力但是生词量不大,逻辑体系也非常清楚的阅读题。而针对那些学习英语比较吃力的学生,则可以为他们选择稍微简单的阅读题,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其自信,激发其学习英语的热情。

(三)注重刻意学习与附带学习的有机结合

强调附带学习并不意味着否认刻意学习的效果。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两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并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这两种学习方式学习英语。例如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词典来记忆一些高频词汇,而在平时学习中,可以拿出专门的时间记忆高频词汇,这样可以最大限度提升记忆词汇的效率,并且掌握词汇,保证词汇习得的效果。

以2018全国高考一卷词汇分析为例,在整篇试卷中英语生词量和去年差不多,有熟悉的词被赋予新意,如grill(追问,盘问)、well(大大地,远远地)、uneven(不均匀的),也有availability(有效的)、reflective(反映的)、takeaway、Hunter-gatherers、readout等派生词、合成词。有一些短语需要运用一词多义的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题意和全篇大意。很多学生在平时训练中没有刻意加强一词多义的附带学习,导致阅读理解出现障碍,得分不高。因此教师在讲解阅读时应该给学生强调这种用法,并且引入一定的句子短语,以加强他们对这类单词的印象,以及附带学习效果,让他们在无形中记住这个单词的意思。

六、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词汇附带习得的效果

(一)学生的词汇量大大增加

词汇附带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高中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以最少的时间记住更多的单词。学生在运用这种词汇记忆方法之后,不仅能够运用专门的时间记忆单词,也可以在学习和练习英语习题的过程中记忆单词,通过高频词汇使得从前记忆模糊的大量单词得到强化,从而长期记忆。学生会因为这样反复习得记忆,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

(二)学生的阅读速度明显提高

笔者在几个班中实施词汇附带习得的词汇学习方法后,发现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运用这种学习方法,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并且词汇量大大增加,在阅读的过程中其理解的正确率也很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词汇附带习得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习得词汇,因为这些词汇是学生在自主练习的过程中自我习得的,并不是教师要明天听写单词,而今天可以去记忆的。因为附带学习是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学生在自己习得新知识之后会有一种成就感,之后就会极大地激发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努力地去学习,探索新的知识,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中英语学习是掌握和扩充词汇量的关键时期,因此绝对不能忽视对词汇的学习。只有拥有一定量的英语词汇,才能更快速准确地进行英语阅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使词汇附加习得变得顺利。词汇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词汇附加习得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向学生强调词汇的重要性,让他们养成记忆词汇的良好习惯,将附带学习和刻意学习结合。

参考文献:

[1]宋 涛.谈词汇表的合理使用与词汇习得效度的提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4-75.

[2]邹启明,郭进军.英语阅读影响词汇附带习得的因素[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19(2):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