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融合 纵向创新

2019-04-17 01:06李碧武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9年2期
关键词:武汉市名师信息化

李碧武

无论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还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教育信息化”都是与国家战略和教育革新紧密相关的发展战略。武汉教育管理者敏锐地捕捉到教育信息化这一发展机遇,迅速组织专班对武汉、西安、南京等全国同类城市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与比较研究,第一时间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武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和《武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之中。2012年11月,作为教育部的国家教育云试点城市的武汉市正式驶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快车道。前6年,是武汉市教育信息化的1.0阶段。在此期间,武汉市共投入资金8亿多元改善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为近2万个班级配备了电子交互白板,为近10万名教师配备了用于教学的笔记本电脑,按7:1的比例为学生配备了学习用电脑。为每个区配备2间标准录播教室,率先搭建了全国领先的武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公开采购,自主研发,广泛征集了五千余万元的资源供全市师生使用,数千名教师参与了全市资源共建共享。各区校在此基础上,自行建设网络,区域教学平台、创新优质资源,形成市区校联动发展。

在教育信息化1.0升级到2.0的过程中,武汉市以横向融合拓展教育信息化的广度,纵向创新叩问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试图实现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这三大转变。

建构框架,筑实2.0时代信息发展基础

在区域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武汉市逐步构建的“一主四翼”的多元立体教育信息发展框架。即以湖北省数字校园和武汉市“星级”智慧校园建设为依托,以推进武汉教育云平台规模化、常态化、深层次应用为主线,以翻转课堂实验、创客教育、慕课平台应用和NO.1网络竞技平台为四翼,分别承载课堂教学变革、创新教育落地、个性化自主学习和学生学习应用能力提升,全方位、多视角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着眼发展,聚焦教师专业成长关键点

如果说,武汉教育信息化1.0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普遍应用,对教师的要求更多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旨在让教师把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于教育教学。教育信息化进入2.0阶段后,历史任务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应用转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创新,需要教师尽快实现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向信息素养养成的方向转变。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不再受制于时间与空间,新技术、新媒体为教师迅速完成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在我们看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聚焦七个关键点。

(一)能力拓展。在此阶段,需要教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教学迁移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数字化交往能力、数字化教学评价能力、数字化协作能力、促进学生数字化发展的能力等将成为互联网时代数字教师的核心能力。

(二)工具运用。信息化2.0时代,外在环境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这就需要教师能熟练掌握与运用信息化工具(包括信息检索工具、表达展示工具、实践反思工具、探究教学工具、教学评价工具、思维汇聚工具、网络教学工具、资源管理工具等)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三)知识融合。技术知识将成为教师能力结构中新的要素,与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日益融合,构成2.0时代教师的基本知识框架。能否将信息技术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很好地融合,并能在多变的教育情境中恰如其分地遷移运用,将成为教师的核心教学技能。

(四)教学升级。面向实际教学问题,情境化、网络化、融合线上线下优势的精准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主要形式,基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录像、公开课等教师作品的诊断与分析,将为教师能力发展提供及时、精准的定向支持。

(五)理念更新。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强调体验、参与,要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参与,从个体工作到群体协作,从显性过程到隐性过程,从知识接受到知识建构,从了解信息到培育智慧。教师要能够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如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科学本位向科学与人文结合本位转变,知识技能接受学习向知识意义主动建构转变。

(六)协作互动。协作互动在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教师主要工作形态将从个体转变为群体协作,它将缩短教师的个体劳动时间,提升工作效率。要能利用数字化网络资源与同事、专家合作,形成基于数字技术的集体教学知识和多元化的学习共同体。

(七)因生施教。数字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开发数字学习资源和相关的评估工具,创设适合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数据化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要鼓励学生使用互联网工具,开展以探究和问题解决为主的学习,要全面发展不同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纵横交错, 助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武汉市教育信息化以助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突破口,在横向拓展、纵向创新方面做出自己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如果说,横向融合是拓展信息化发展的广度的话,纵向创新则是叩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深度。

(一)运用网络学习空间,提升基于技术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教师进行专业学习并伴随其整个教学生涯的一项重要技能。网络学习空间能够支撑教师对教与学的资源、成果和经验进行体系化梳理及提炼,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资源库,形成伴随其教学生涯动态积淀、更新的知识库,提升教师基于技术的知识管理水平,进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12年以来,武汉市依托武汉教育云平台开通了教师空间101588个,2017年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优秀课例、优秀空间、优秀资源“三优”评选活动,累计评选出近千个优秀教师空间,教师空间在推动优质资源及时分享的同时,有效推动了学科教师的知识管理与专业积淀,为其持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载体与发展平台。

(二)建立网络研修共同体,促进个体连接群体智慧。

教师这个职业,拥有数量庞大的群体,但具体到个人,却往往缺乏与群体尤其是与其中最优秀个体进行有效互动和协同的通道。难以便捷连接和充分共享教师群体智慧。武汉市依托武汉教育云构建“区级+市级+特色”的网络名师工作室机制,广泛而活跃地开展话题研讨、学科研究、教改探索和教学磨炼,形成以名师为中心的多元化多层次网络研修共同体。通过五年的发展,目前在线的区级网络名师工作室179个,市级名师工作室56个,特色名师工作室143个,名师工作室累计近400个,共享资源超过2.4万条,招收网络学员超过1.9万名。武汉市江岸区还进行了以学区为中心的网络学区网络教研模式的探索,例如武汉市育才二小“同成”网络学区网络教研,基于“五个硬规定”的长春街小学与学区学校教师网络教研等。

(三)在线开放课程,提升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

开放课程不仅是单向传递,在将课程发布的同时,评价反馈建议与交流亦随之而来,促使并支持课程发布者更新内容、修正观点、优化设计,课程由此也被注入新的生命力,依托武汉精品慕课平台,已经汇聚了全市名校名师和一线骨干教师优质课程30余门,学科精品课程资源千余个,已实现初中全覆盖,高中正在建设中,并向全市免费开放。截至目前,访问量突破3925万人次。

(四)基于录播的自诊式教学观察,实现更有效的教学反思。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录播教室日益普及的今天,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录播教室的自诊式教学观察,每位教师每个学年至少完成1次录播教学观察,基于可见且真实的教学行为进行更有效的教学反思,不断磨炼和提升自身教学水平。2014年,教育部启动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活动旨在以应用为导向,以资源共享为纽带,以教师课堂应用为中心,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动信息技術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参与活动的教师需要在录播教室录制一节视频课。五年来,武汉市参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教师共有25720名,获省级优课272节,部级优课119节。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新要求,将激励教师的活力与潜能。从深层次讲,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让教师的创造获得认同,劳动得到尊重才能够有效激发教师的活力与潜能,促使其主动而持续地成长,而教育信息化正是这样一条理想路径。

(作者系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鄢志勇

猜你喜欢
武汉市名师信息化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