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内科(河南 郑州 450052)
刘 斌 赵西西
急性白血病是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疾病,系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化疗作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其虽能取得一定治愈率,但受化疗后骨髓抑制影响,患儿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机会感染风险高,严重影响基础疾病治疗及转归[1-2]。肺部感染便是急性白血病治疗期间最常见的机会感染,若未能予以有效敢于则可导致肺部感染迅速扩散,最终引起呼吸衰竭、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急性白血病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3-4]。同时,化疗后肺部感染症状、体征不具特异性,加之抗感染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急性白血病患儿肺部感染的病原体检出率不佳,且患儿继发肺部感染的影像学表现可因致病菌不一可呈差异性表达,临床诊疗难度大[5-6]。鉴于此,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肺部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干预效果,为本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意见。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18年7月在本院接受化疗且化疗后继发肺部感染的6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所纳入患儿均符合小儿急性白血病及肺部感染诊断要求[7-8]、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完整、入组前1个月内无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或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长少于1周,并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明确病原体;并排除成熟B-ALL、混合表型白血病、第二肿瘤患儿、存在明确CML急变、合并免疫缺陷疾病、合并肺部感染以外的其他肺部病变患儿,如肺部器质性病变、肺结核等。60例患儿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13岁,平均(5.01±3.47)岁。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检查设备为Lightspeed 16层CT仪,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肺底,检查时患儿取仰卧位。扫描参数设置:层厚5mm、层间距0.1mm,肺窗、软组织窗窗宽分别为1300~1500HU、3 4 0 ~ 3 6 0 H U , 窗 位 -3 5 0 ~ -550HU、30~50HU。由两位高年资CT影像学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对CT征象进行描述,取同意意见为最终结果,若意见不同意则可由上级医师共同协商并出具最终结果。
1.2.2 干预方式:所有患儿均参照文献[7]进行规范化疗,并结合菌群培养结果及药敏实验进行个体化抗感染治疗,对应解除高热、呼吸不畅、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给予丙种球蛋白增强抵抗力。治疗期间确保患儿卧床休息时间,做好相应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1.3 干预效果评价 参照《抗生素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将干预效果分痊愈、显效、进步和无效四个等级。发热、咳嗽、胸部疼痛、咯血等临床症状及体征、血常规检查和病原学四项恢复正常提示痊愈;显效: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及病原学四项均有显著改善,但仍有一项未完全恢复正常;进步:用药后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及病原学四项均有好转,但未达显效标准;无效:用药3d后病情未见改善甚至加重。根据痊愈和显效计算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或百分比描述,
2.1 临床特征 60例患儿中,首发症状以发热占比最高,为60.00%,其次为咳嗽,占比58.33%;主要临床症状亦以咳嗽、发热占比更高(6 8.3 3%、78.33%),咳痰占比21.67%;肺部感染多发生于化疗31~45d,其次为46~60d;66.67%患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36.00%患儿淋巴细胞绝对值<0.5×109/L,7 3.3 3%患儿白细胞绝对值<5×109/L;感染病因以细菌占比最高,为41.67%,其次为真菌,占比36.67%,病毒占比最低,仅为1.67%,见表1。
表1 临床特征[n(%),n=60]
表2 影像学特征[n(%),n=60]
图1-3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合并肺部感染患儿CT影像资料。
2.2 影像学表现 60例患儿CT影像学征象显示,磨玻璃影征象占比最高,为48.33%,其次为磨玻璃影与实变影并存征象,占比45.00%,实变影征象占比最低,为1.67%;且致病菌为细菌、病毒、混合感染患儿的CT征象均以磨玻璃影占比最高,而真菌、支原体为致病菌患儿CT征象则分别以磨玻璃影与实变影并存、网格或索条影占比最高(63.64%、100.00%),见表2。
2.3 干预效果 60例患儿中,痊愈44(73.33%)例、显效8(13.33%)例,进步6(10.00%)例,无效2(3.33%)例,总有效率为86.66%(52/60)。
2.4 影像学资料 病例1:男,年龄5岁,以咳嗽为首发症状,继而出现不规则发热、咯痰等症状,可闻及湿罗音,后经临床确诊为真菌性肺炎,CT可见右肺内多发结节影,边缘可见晕轮征(图1);病例2:男,年龄7岁,以咳嗽、发热为首发症状,伴湿罗音,经临床确诊为病毒性肺炎,CT可见双飞多发絮状结节影;病例3:女,年龄6岁,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继而出现咯痰、不规则发热症状,呼吸困难,经临床确诊为细菌性肺炎,CT可见左下肺团块状高密度影响,有明显支气管充气征。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约占儿童急性白血病的75%~80%,受化疗期间化疗药物、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大量应用导致患儿免疫功能下降,并成为机会感染高发群体,也是导致急性白血病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存在一定临床难度[10-11]。因此分析急性白细胞化疗后合并肺部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干预情况十分必要。本研究显示,60%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肺部感染患儿皆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其次为咳嗽,占比58.3%,临床症状亦以发热、咳嗽为主,21.67%患儿咳痰,65%可闻及湿罗音,30.00%合并呼吸困难症状。且肺部感染继发于化疗31~45d患儿占比最高,其次为化疗后46~60d,66.67%患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7 3.3 3%患儿白细胞绝对值×109/L,并以细胞感染、真菌感染比重最高,仅1例为病毒性感染。这与张培芬等[12]的报道结论相似。由此可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间,并密切关注发热、咳嗽、肺部湿罗音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并定期检测血常规,一旦出现异常便应高度警惕肺部感染的发生,积极确认感染病原体,制定治疗方案,最大限度控制感染。
同时,临床研究显示,不同致病菌感染患儿影像学也呈差异性表达。本研究显示,60例患儿CT表现以磨玻璃影最常见,占比48.33%,其次为合并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患儿,单一实变影征象仅占1.67%;此外,网格或索条影、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亦较常见,占比分别为36.67%、31.67%、30.00%,支气管征占比23.33%。其中细菌性、病毒性及混合感染引起的肺部感染患儿均以磨玻璃影征象占比最好,真菌性肺部感染以合并磨玻璃影与实变影征象占比最高,支原体感染所致的肺部感染患儿则以网格或索条影征象占比最高。这与徐海东等[13]的报道结论有一定差异,其报道肺部感染最常见征象为团块及结节样改变。分析或因研究对象不一所致,其研究对象还包括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而本研究所采集对象均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加之本研究样本数量相对狭窄,仅为60例,部分致病菌分布数量极少,核算影像学特征百分比时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进一步分析干预效果,结果显示,总有效率可达86.66%。基于本研究结论,笔者认为对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随着化疗进程延长,应高度重视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对出现症状患儿或可通过尽快开展影像学检查,并依据影像学表现等综合考虑制定适宜治疗方案,积极控制感染,降低感染扩散风险,避免肺部感染影响疾病转归。
综上所述: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肺部感染患儿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等均有一定特征,或可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肺部感染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意见,值得临床重视,但基于本研究在样本数量、数据代表性上的不足,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肺部感染患儿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干预情况等仍有极大深入探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