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域下《中国有嘻哈》的嘻哈文化传播研究

2019-04-16 08:08黄若松
青年文学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符号学传播

摘 要:爱奇艺自制选秀音乐节目《中国有嘻哈》一夜爆红,成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现象级网络综艺节目。随之而来的,嘻哈音乐也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中国嘻哈文化终于从“地下”走到台前。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运用符号学的理论,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个角度切入,研究该节目如何运用符号成功的向大众传播嘻哈文化。以期为今后我国其他类型节目的文化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符号学;中国有嘻哈;嘻哈文化;传播

作者简介:黄若松(1992-),女,汉族,四川人,四川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艺术生产与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2

1.研究背景和意义

这个夏天,由爱奇艺自制的选秀节目《中国有嘻哈》横空出世。这档剑走偏锋,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会走上一条不平凡的道路。标榜国内首档Hip-pop音乐类型综艺节目,外加超人气明星的加盟,开播仅几小时就达到了过亿的播放量。无论是制作人阵容、还是人气选手,各大媒体、公众号都争相报道。从话题效应来看,《中国有嘻哈》已然成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现象级网络综艺节目。当然,这个节目的走红也使得嘻哈音乐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中国嘻哈文化终于从“地下”走到台前。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仔细研究了每一期节目后发现,节目从内容生产、赛制设置、人物设定、灯光舞美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符号运用。无疑,该节目中这些符号的合理运用,对中国嘻哈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绝对性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该节目放在符号学的视域下,研究其如何运用符号对嘻哈文化进行传播。以期为今后我国其他类型节目的文化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2.嘻哈文化概述

“嘻哈”即“HIP-HOP”的中文翻译,是一种诞生于美国贫民窟的文化形式。其文化理念最早的载体是黑人的流行音乐与舞蹈,之后以饶舌乐和街舞运动为代表的嘻哈社交方式逐渐形成、发展,并迅速成为一种流行现象,得到了广大青年的不断追捧。嘻哈文化传入我国较晚,但随着全球文化艺术的交融与渗透,这种边缘文化也在悄然兴起与壮大。一般而言,嘻哈反映的是一种草根文化,是一种来自边缘的真实欲望,来自底层的愤世嫉俗,反映了歌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与真实的内心情感。

3.《中国有嘻哈》的语言符号运用研究

传播学对符号的分类,最常见的当属语言符号(verbal)与非语言符号(nonverbal)的双峰对峙。因此笔者就以该分类为标准,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该节目的符号运用。

3.1语言符号的概念

关于语言符号,美国学者萨姆瓦等人在其《跨文化传通》一书里有一段简明扼要的表述:“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语言是一种有组织结构的、约定俗成的习得符号系统,用以表达一定地域社群和文化社群的经验,各种文化都给词语符号打上了自己本身的和独特的印记。事物、经验和感情之所有有着某种特定的说法和名称,只是因为一定的群体任意地予以命名。”[1]语言符号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同样也是认识世界的途径,而且更是构建现实的基石,因此,以下笔者就对《中国有嘻哈》节目中的语言符号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

3.2语言符号在《中国有嘻哈》的运用

3.2.1歌词符号

嘻哈音乐的歌词是最明显的语言符号运用,它是区别于其他音乐类别的一大标志。Rap以歌词取胜,一段几分钟的rap,正常情况下也要有几百字。高频密集的语言节奏,加上中国各地的方言、段子,再辅以即兴freestyle、正面battle、背后diss/dissback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充分展现了嘻哈文化。一些选手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创作,歌词即人生。如:选手孙八一在《遥远不远》中结合自身经历,唱出了中国6000万留守儿童的现实:“他出生在贵州,一个偏远的山区,出生爸妈就离去,话都没对他说过一句。”然而,相比其孙八一清流式的歌词,更多的选手会选择用讽刺的方式来反映当下的社会问题,如:Jony J在《套路》里讽刺拜金的社会风气:“这个年代笑贫不笑娼,比较暴力比较黄,你只要房子不要窗,无神论者开教堂。”大多数的嘻哈歌词都充斥着暴力、性、不雅的脏字,仿佛嘻哈文化为负面信息提供了一个文化平台。在这里笔者不过多评价嘻哈文化,只是针对该节目,提出这些歌词符号的大量输出,使得嘻哈文化的精神也展露了大众面前。所感即所唱,嘻哈乐者的真性情,不造作的歌词是展现中国嘻哈文化最直接的途径。

3.2.2人物语言

除了歌词能直接反映中国嘻哈文化外,人物的语言、对话、导师的点评、流行语的制造也属于语言符号系统,并且能在很大程度上也折射出嘻哈个性。具体来说,节目中的Hip-hop选手来自民间,有草根文化的蓬勃生命力,rapper敢想敢说,犀利反骨,彰顯自我,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时代对先锋青年的呼唤。选秀节目走过十几年,这种真实的状态差不多已经在媒体上灭绝了。而这群选手的率真、耿直就会让受众眼前一亮,进而开始接纳这种嘻哈样态。

4.《中国有嘻哈》的非语言符号运用研究

就如同李彬老师在其《传播符号论》中所提到的,“如果把语言符号比作人类的意识,那非语言符号就恰似人的潜意识。”[2]的确,相比起语言符号相对清醒、自觉的认识,非语言符号就像在与是一种模糊的、不自觉的潜意识打交道。

4.1非语言符号的概念

非语言符号,萨姆瓦在其《跨文化传通》一书中这样定义:“非语言传通包括传通情境中除却言语刺激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3]。用施拉姆的话来说:“传播不是全部(甚至大部分不是)通过言辞进行的。一个姿势、一种面部表情、声调类型、响亮程度、一个强调语气,一次接吻、把手搭在肩上、八角星的停车标志牌,这一切都携带着信息”[4]在人类传播活动中,非语言符号都功能绝不亚于语言符号,以及赛制的设置等都属于该类,以下笔者就对节目中的非语言符号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4.2非语言符号在《中国有嘻哈》的运用

4.2.1 人体相关的非语言符号

与人体相关的非语言符号是整个节目中很大的亮点。选手的表情和姿势充分彰显个性,同时他们打招呼的方式主要使用语言“whats up, man”,以及握住对方手掌,弯曲后,触碰对方肩膀(有些甚至更加复杂)。这是非常典型的嘻哈文化中打招呼的方式,在选手与选手,选手与导师之间,每一次的接触,都会给受众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多次强化后,便使受众开始接受甚至产生想要尝试的念头。

此外,在与人体有关的非语言符号里,服饰也是时常被提及的。服饰虽属人体的附属物,但它代表着时代气息、民族传统、文化背景,而且更是个人的身份、职业、情趣、品味、性情、爱好的象征。[5]在节目中,选手们的发型服饰也很有特色,肥肥大大的印有夸张图案或文字的运动衣和垮裤、反戴的棒球帽或包头的头巾、挂在脖子上的粗大金属链,颜色鲜艳造型夸张的发型,这些都带有强烈的嘻哈元素。当然其中有一位被称为“商业说唱”的选手孙八一,衣着主要是较为日常的polo衫、衬衣等,这样的风格在众多的特立独行中,反而变得特别起来,也彰显出该选手不从众,展现出表现真我的嘻哈态度。

5.小结

在多元化的今天,受众对各种音乐节目早已感到审美疲劳,各种歌手资源也相对枯竭。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有嘻哈》抓住了机遇,刷新了大众的眼球,使嘻哈这种小众的音乐类型也能翻身作主,刷爆各大榜单。

但是该节目说到底是一档选秀节目,所以对素人选手的选择上,人们难免会发出质疑,虽然中国不乏嘻哈音乐的人才,但这种音乐类型的走红,如法炮制的节目将大量挖掘人才,中国现有的rapper真的够用吗?同时宣扬地下文化、鼓励发泄自我的嘻哈音乐,从幕后走到台前。经过节目的设置和制作,嘻哈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否会有所挪移,当嘻哈开始迎合大众,走向商业到底还是以前的嘻哈吗?

当然,这也是所有小众音乐类型走向主流的必经之路。因为《中国有嘻哈》只不过作为一个导火索,将已蓄势多年的嘻哈乐提前引爆罢了。

注释:

[1][美]萨姆瓦等:《跨文化传通》,陈南等译,6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李彬:《传播符号论》,14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美]萨姆瓦等:《跨文化传通》,陈南等译,20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4][美]施拉姆等:《傳播学概论》,陈亮等译,4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5]李彬:《传播符号论》,19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符号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美]萨姆瓦等:《跨文化传通》,陈南等译,20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4][美]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4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符号学传播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符号学理论初探
符号学的得与失——从文本理论谈起
电视剧《走西口》的符号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