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的 《一个人的遭遇》不仅仅描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光辉,对于本身结构的塑造,独特的主题,平直的叙事也使其成为战争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本文就文章内容、创作结构、独特的主题等进行论述,揭示文章的“小而精”。
关键词:战争;人性;索科洛夫
作者简介:李雪(1994-),女,满族,河北承德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1
战争文学是俄罗斯文学中一支重要的流派,创作之初着重从血与火的洗礼的角度去描写战争,但50年代中期以来,作家们逐渐从英雄主义的激情中转向对于战争本身的思考。在《一个人的遭遇》影响下,出现了“战壕真实派”这一文学现象,开始了关于战争和人的命运的新思考。作品虽然短小,但是精悍,内容连贯,在平白的叙事中就能引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一、“冰与火”的折磨
本有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儿女双全,妻子贤惠。但是当战争来临的时候,一切都有可能幻化为泡影。对于索科洛夫来说一切也确实成为了永远的回忆。受伤、成为俘虏、房子的炸毁、妻女的惨死。本以为上天会可怜他,还留给他唯一的寄托——他最自豪的儿子。可谁知命运依旧给了他一个天大的玩笑:胜利日那天看到的确是儿子的尸体。战争中所经历的种种身体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致命打击已使他如行尸走肉一般。但是回想起这一切,如果妻女儿子一开始就葬身于战争中,或是在被俘之前就知道妻女的死亡,那么主人公或许在被俘之中就已经放弃挣扎。正是因为对家庭的情感寄托,才使得他在被俘期间坚定信念,鼓起勇气保护了一位排长,不向敌人低头并且赢得了敌人的尊重,最终想尽办法逃了出来。可以说正是消息的未能及时送达,妻女死后儿子带给他的希望,儿子牺牲后孤儿带给他的情感寄托,保住了主人公经受次次折磨后“奄奄一息”的生命,在他几近毁灭的生活中总能出现一根救命稻草,让他有勇气继续活下去。肖洛霍夫对于作品中时间、事件的衔接使得故事进展的毫不突兀,恰到好处。在保持作品完整性的同时也能将个人的遭遇写的真实感人,主人公的形象刻画的深入人心。
二、个人的命运影射祖国的遭遇
战争带给个人、国家的无疑是一场灾难。肖洛霍夫将主人公的遭遇写的细致入微。看似是对战争的大背景下普通人的悲惨遭遇的描写,从家庭美满到家破人亡,实则也暗含着祖国命运问题的导向。作品所采用的手法打破了战争文学的写作规律,在主人公的选择以及描写上一反常态,并没有将战争的庞大与残酷浓墨重彩,也没有对军队的将领歌功颂德,而是转向对再普通不过的士兵的命运的刻画。这使得作品很快地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引起普通大众的情感共鸣。家庭本幸福,祖国本和平。战争打响,家破人亡,祖国也处于危难之中。主人公经历了种种波折,但是最终并未被战争吞噬;国家经历了战争的摧残,但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主人公四十年间所经历的遭遇也正是俄罗斯半个世纪的社会现状的縮影。可以说一个人的命运也正是整个民族,整个俄罗斯的遭遇。
三、初心的坚守
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已经将索科洛夫刺的千疮百孔,但是作为一个俄罗斯人,作为一个士兵,他始终保持着民族性格,始终尽职尽责。纵使前方炮火连天,他也毫不畏惧;即使一人被敌人包围,也要勇敢地站着牺牲;即使沦落为俘虏,身上也毫未带一点奴气,毫未有一丝懦弱,为了救一位排长的性命,亲手杀了叛徒;被人告发说了不正当的话,面对敌人军官时也毫不畏惧;即使饿得饥肠辘辘也不接受敌人的“美味”施舍。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俄罗斯人,自己是一名士兵。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赢得了敌人的尊重,一次又一次地死里逃生,最后活着脱离了苦海。困境一次又一次地降落在索科洛夫的头上,他失去了战斗的可能,失去了人身的自由,但是他依旧心系着祖国,牵挂着家人,坚守着责任。
四、人性光辉的闪耀
当人处于生与死的边缘时,很少能有人去在乎他人的生命。沦为俘虏,看着身边的人的接连死去,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不可能毫无波澜,活着在此时更显得尤为重要。即使出于爱国之心,出于正义而杀死叛国之人也使得索科洛夫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即使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来了正确的抉择,人性的驱使也使得主人公备受煎熬。一条鲜活的生命,说着同一种语言的同胞就这样亲手将其变为了一具冰冷的尸体。不知多久没尝到过肉的味道,但是得到一点点肉也要拿回去同难友们一同分享。当一个人所牵挂的一切早已化为尘埃,所在乎的一切都消失殆尽,主人公身上的人性之环依旧熠熠生辉。看到饥肠辘辘失去双亲的可怜的小男孩,使他想起了战争中失去的子女,思考到战争带给孩子们,以及所有人的伤害。他将小男孩视为己出,尽自己所能给他最好的,给他买新衣服、新鞋子,带他理发,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孩子身上。小男孩不愿意离开索科洛夫,索科洛夫也将他作为情感上的依靠。他的出现可以说让索科洛夫真正活了过来,能让主人公回归正常人的生活。虽然对这些场景的刻画笔墨并不多,但是精致的内心活动,以及举手投足的细致入微将索科洛夫身上的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不夸大其词,反而恰到好处。
结语: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者没有用浓重的笔墨描写战争,也没有巨著的恢宏,场景震撼,但是凭借着故事的情感沁人心脾,内容的衔接完美无瑕,结构的安排有条不紊,使得这篇作品虽小而精,虽小而名。
参考文献:
[1]草婴 译.《一个人的遭遇》[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06月.
[2]范小青.简析小说《一个人的遭遇》[J].安徽文学,2011年08月.
[3]任光宣.俄罗斯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