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宇
摘 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汉赋与以《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化之间的沿革深切地反映出南北方地域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本文从汉赋源头讲起,进一步比较汉赋与楚文化形成的地理区位,再讨论二者内容形式方面的联系。
关键词:汉赋;楚辞;屈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1
汉代,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处于领先发展的地位,与南方源远流长,富于活力和浪漫气息的楚文化发生碰撞和结合,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推动文学产生了新的景观,汉赋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对汉赋溯源,认为汉赋源于楚辞者甚多。其理论来源于班固《离骚序》曰:“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王逸、刘熙载等皆主此说。
汉赋在吸收楚辞精华的同时也博采众长,将多种元素融为一体。熔炼成汉代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彰显时代精神的文学形式。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最终成为南方文化的代表。
秦汉时期,都城咸阳,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一直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汉代以来中原地区文人优势地位的形成,与中原深厚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西汉时,长安虽为首都,是政治中心,但文化中心却分散在地方的诸侯国,各路诸侯富甲一方。他们聚揽宾客,大兴养士之风。其宾客着力于文学创作,因此形成了多个以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群体,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梁孝王组织的梁园作家群体。
梁孝王筑有梁园(今河南商丘),其名望既高,又有意招揽士人,羊胜、公孙诡、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人皆归门下。其中,羊胜、公孙诡和邹阳来自齐地,枚乘来自淮阴,严忌来自吴地,司马相如来自蜀地,他们超脱地理位置的局限纷纷投奔梁孝王门下,体现出当时土人流动频繁,且向中原地区流转的趋势。这就表现出西汉时中原地区的文化吸引力。
东汉时的著名汉赋代表人物,班彪班固父子是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贾逵,河东襄陵人(今山西临汾县)人,梁鸿,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通过他们的地缘位置可以清楚地看到,东汉时中原地区更是成为了大量文化名人的出生地,聚集地。
两汉期间文人的地理分布情况反映出中原地区优越的文化生态环境。汉代时整个中原地区沉淀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文化水平一直保持在较高的程度上。由此,汉代中原地区聚集的文人群体追溯楚辞,无形在南北文化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楚辞是孕育于楚地各民族文化的土壤而生长出的奇葩,屈原的《九歌》、《招魂》、《离骚》等作,从楚地各民族的神话、传说、表演形式、信仰风俗中汲取了许多养料。汉赋中一些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皆出于楚辞,也就体现出中原文化与楚地诸族民间文化之间的联系。
汉赋经历了西汉初年继承楚辞余绪的“骚体赋”阶段,至汉武帝时开始进入“散体大赋”的鼎盛时期。“汉赋”在“楚辞”的基础上向散体化扩大、发展。
《文心雕龙·诠赋》:“陆骚体赋承楚辞而来,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就能体现出骚体赋作为汉赋发展初期的形态,从楚辞中发轫而来,继承了楚辞的形式,表现为继承楚辞骚体的句式,多用兮字,通篇用韵,形式整齐,富有抒情色彩等。不仅如此,此后汉赋铺陈、夸张、虚构等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都深受楚辞的影响。
汉赋中不管篇幅短小的“小斌”,还是鸿篇巨制的“大赋”,都有用骚体写的作品。其中又有两种情形:一是骈句与散句相杂,一是全用散句。这两种情况在楚辞中多有运用,在“汉赋”中有比较多的篇目。其形式上的继承模仿一目了然。
楚辞长于抒情言志,南方楚文化中的精华——《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汉代骚体赋继承楚辞的这种特点,陆续产生了一批带有自传性质的骚体赋。如《鹏鸟赋》、《长门赋》、《归田赋》等。
汉代的辞赋创作发轫于抒情赋,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与屈原有着相似的人生經历,同样有报国之心,但是不为人赏识,才华无处施展,这些激起了汉代文人的忧伤情怀,因此感念前代的屈原。
当身处中原地区的文人与楚文化的代表人物屈原,产生直接系连的情怀后,地域时空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南北方之间的文化情感得以无间地交融。
在叙事咏物赋方面。其叙述歌咏的对象多有京都、郊祀、纪行、游猎和具体状物等方面。这些汉赋所着力描写的内容,在《楚辞》中均可见到。
“汉赋”的“纪行”之作,如班彪的《北征赋》、张衡的《思玄赋》等。极大地继承了《离骚》《远游》以及《哀郢》、《涉江》等楚辞。其中《思玄赋》化用《离骚》之处非常多,如:《思玄赋》“揽余涕以於邑兮,哀民生之多故”化用《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思玄赋》“修初服之婆婆兮,长余佩之参参”化用《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样的句子不胜枚举。汉赋在叙事咏物赋的诸多选材上,大多是从“楚辞”中来,具有很多的借鉴内容。而叙事咏物意图表现的思想也有着一脉相承之处。
由以上几点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汉赋对于楚辞的继承发展关系,这些无不体现着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楚文化之间的交流。南北文化之间的碰撞激荡也使得汉赋能够成为楚辞之后的又一文学高峰。
参考文献:
[1](宋)朱熹集注.楚辞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李慧芳.汉代骚体赋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