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思想,孔子和孟子所提倡儒家思想都是在鼓励文人“刚毅进取”;道家思想让我们即使处于逆境也能拥有一颗通透、明达的心来看待世界。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虽然看似相互矛盾,但是却在矛盾中激发灵感,使得儒家和道家相互补足,利用这种儒道互补的思想,影响了一类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骚客都有受到儒道互补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道家;人生观
作者简介:林秋颖(1995-),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1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提出“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两种思想:积极入世与失意归隐的思想交织。儒家鼓励积极入世,对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一旦失败,却没有提供心灵上的安慰,而道家则刚好弥补了这一点。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并且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儒道互补的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思想,都是在鼓励文人“刚毅进取”,在《论语·子路篇》中提出:“刚、毅、木、讷近于人”,就是说具备了刚毅、果断、朴实、言语谨慎这四种品格就是接近于仁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所讲求的仁是刚毅进取、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文人在治学,立身处事和事业的追求上面都要树立这种刚毅的精神。但是儒家只给文人们提供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却忽略了对失败的文人进行安慰,这时候道家思想就恰好弥补了这一点,为中国文人提供了一个心灵上的居所。
道家这个博大渊源的学说思想让我们即使处于逆境也能拥有一颗通透、明达的心来看待世界,我认为道家思想中反映出来的生死观念颇值得我们认真钻研和学习。道家倡导自然精神,也有很多关于生死的论述,非常经典。老子谈论生死“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在他看来,只有不要太过于在乎自己的生命,方能更好地长久生存。这里就告诉人们,不要太过于执着和看重生死,豁达一点,通透一点。就好比医生总是会告诫癌症病人,心态好一点有助于治疗。庄子关于生死的论述就有很多了。“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人生数十载,应当着眼于现世,对生命存有积极的心态,以出世的心入世,豁达通透。道家的达观态度对中国文人产生了极大影响。如李白、苏轼,他们的诗作就流露出了强烈的豁达、通透的人生态度,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道家的这种通透和豁达并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乞丐心理,而是在看过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后的一种淡然的状态,不再在乎身外之物的得失,庄子追求的正是一种逍遥无争的人格追求和精神追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提出“无己”“无功”“无名”,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清心寡欲,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以及求得生存。
儒家和道家这两种思想,对于处在这个时代的我们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接受并运用。现在官场中的一些官员,整日浑浑噩噩,在自己的职位上百无聊赖的虚度光阴,认为自己有了“铁饭碗”便失去了原有的进取心。其实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是都很重要的,这是一种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方式。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他们甘心平平淡淡的度过一生,不争不抢,只求自己的一生平安健康。陶渊明便是这淡泊名利的隐士代表,陶渊明也曾经试图为朝廷尽心尽力,到头来却尽是违背自己的初衷,《归去来兮辞》的开头就表达了自己喜欢田园山间的感情,一种迫不及待想要回家的渴望心情,不把自己的身体留在官场上接受劳役的心情呼之欲出。陶渊明的这种淡泊和闲适性格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位田园君子的真切情感。在担任父母官的时候认真为百姓做事,一旦发现自己的心不在追求功名利禄上,就果断放弃官职,选择田园生活,做一位最朴实的隐居者。在他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道家的人生观:第一个观点是顺应自然,返朴归真,强调人应该复归自然,人得之于天的自然本性才是至正之德。道家的第二個人生观是“重生轻物”,淡化名利。道家的第三个人生哲学的观点是倡导与世无争、全生避害,躲开人世的危险。陶渊明“返璞归真”一直受到后世人们的推崇,也一直被后人所歌颂。现在官场上的官员之所以被人诟病就是因为他们既不甘于付出努力又不愿意像陶渊明一样真正放弃名利,强迫自己在不合适的岗位上惶惶不可终日。
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虽然看似相互矛盾,但是却在矛盾中激发灵感,使得儒家和道家相互补足,利用这种儒道互补的思想,影响了一类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骚客都有受到儒道互补思想的影响。而且,几千年来,儒道互补思想决定了中国人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对于引导人们审视整个中国文化精神、关注人类命运、培育人文主义精神,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梅.论“儒道互补”现象对中国文学的几点影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
[2]刘云静.浅析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作用[J].沈阳干部学刊.2011(02).
[3]潘自明.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一体两面性[J].才智.2011(34).
[4]刘风雪.“人文”与“自然”——儒家与道家生命观之比较[J].江西教育学学报.2014(01).
[5]李汉兴.轮儒家与道家的体系性差异[J].学术探索.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