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摘 要:从《受戒》结尾“一九八O年八月十二日,写四三年前的一个梦”可以推算出小说中人物所生存的年代,但是小说中没有明显的时代标记。小说展现给人的是一种悠闲自由,充满诗意的田园生活,小说中的人物更是充满人性美的。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生活状态形成的原因与人物生存的环境和作者自身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人物性格;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原因
指导老师:缪军荣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02
《受戒》作者为汪曾祺。汪曾祺幼年时期即1937年曾随父、祖外出逃避战乱,于乡间小庙住过半年,庙附近有一户赵姓人家。汪曾祺晚年以在庙中居住的看到和尚生活的状态和赵家人生活为素材,经过加工创作了《受戒》。“《受戒》的线索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是明线,描述明子受戒、明子和小英子的初恋,第二条是暗线描述作者理想中真实自然简单淳朴的世外生活,这两条线索贯穿小说始终,由点写面,由面衬点”[1]。两条线索上的主要人物是明子和小英子,次要人物主要是明子舅舅仁山、明子师傅仁海、仁渡、赵大叔、赵大娘、大英子等人。这些人主要活跃在荸荠庵、庵赵庄内,在这特定的环境下人物性格鲜明而富有特色,人物的生活状态富有田园诗意。
一、人物生活环境——荸荠庵和赵家
人物生活的环境对人物的性格和生存状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小说开头便介绍了荸荠庵名字的由来。庵本是住尼姑的,但是“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故荸荠庵为庵。荸荠庵本名菩提庵,只是后来被讹叫成了荸荠庵。荸荠本是赵家种的一种农作物,但是却被用来当做一个庙的名字。荸荠庵是当地人叫的,这侧面说明荸荠庵在当地比较出名,另一方面也暗示荸荠庵周围的人都是朴实的农民,里面的和尚也不外是当地农民出身。小说后面又对荸荠庵进行详细的介绍,荸荠庵不大,构造很简单,佛像小,房间小,这进一步说明荸荠庵地处小地方,当地人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可见一斑。荸荠庵虽小,但是所处地势好。处在高地上,门前有河,门外有很大一片打谷场。打谷场自然是用来打谷子,晒谷子的。一个寺院居然有打谷场,这说明寺院里有田地,并且有寺院里的和尚在耕种。一般寺院给人的印象是庄严肃穆,远离人间烟火,念经吃斋,修行内心,研究佛法的。但是荸荠庵里有和尚耕种,这就给寺院生活增添了一种生活气息。后文还提到寺院内有田地,除了寺内的和尚种,还会租给农夫来收取田租作为寺内的一大收入。寺门前的打谷场赵家赵大叔会借用。这就拉近了寺内和尚与外界居民、农夫的距离,另一方面也使寺院生活味道浓厚,寺院不像是寺院,更像是一个有产业的大家庭。导致寺内人生活状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庵赵庄当地“出”和尚。在庵赵庄人心里,做和尚不是远离世俗,而是一种职业,一种风俗。在他们的认知里做和尚可以吃现成饭,不用挨饿,因为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做和尚还可以有收入,只要学会放瑜伽焰口和拜梁皇忏就可以按例分到钱。攒到了钱就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还俗回家娶亲,也可以继续做和尚。明海七岁那年知道自己要做和尚内心并不觉得难受,反而认为在情在理,因为他知道做和尚的好处。明海那年才七岁就知道做和尚是件好事,这说明做和尚在当地是非常常见而且做和尚有饭吃、有钱拿的好处是大家公认的,做和尚在大家心里已是一种非常好的一种职业。荸荠庵内的和尚大多是本地人去做的,而本地人把和尚当做一种谋生职业的观念势必会影响到做和尚时那种生活状态。当地人对和尚的认知与界定又意味着当地人不会对和尚期望太高,不会严格要求和尚们吃斋念佛、严守清规戒律,和尚也不用顾忌世俗的眼光。
赵家在荸荠庵附近,三面都是河,河多自然水多,水多自然使耕种容易,产量高。赵家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荸荠庵与赵家交通顺畅,也就使小英子和小明子在一起玩耍、小明子去赵家帮忙、玩自然合理。赵家人口不多,赵大伯能干手艺多,是个和气人,赵大妈勤劳手巧。在作者眼中“赵大伯是摇钱树,赵大妈是聚宝盆”。赵家自家有地,又在荸荠庵内租地,家里的地应该会很多,照理说赵家人可能会忙不过来。但是庵赵庄民风淳朴,庄里人互帮互住,兴换工——排好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吃好的,所以赵家粮产高,再加上赵家大伯大妈勤劳能干,赵家日子自然过得富足。赵家日子兴旺,赵家生活也就过得悠然,使小英子可以不必为生活担忧,过得无忧无虑,自然可以无拘无束地和明子玩。同时受父母和当地民风影响,小英子眼睛好看,为人活泼大胆,不受世俗礼法拘束。
二、人物性格与生活状态
(一)人物性格
首先,明海给人的最初印象是聪明懂事。因为在知道自己要去做和尚时他觉得在情在理。这一是因为他明白做和尚有很多好处,二是他知道自己家里生活不容易。做和尚要远离父母,但是明子没有反抗,甚至给人一种他早有预料的感觉,不难看出年仅七岁的明子是个懂事聪明的孩子。明子因为聪明记性好悟性高,所以字写好,画画得惟妙惟肖,画的绣花样子甚至得到许多绣花女孩的肯定。明子与小英子初次见面,小英子热情大方,明子就显的有点腼腆羞涩。但是明子勤快善良,在庵里做完了自己的事会经常去小英子家帮忙干农活。小英子活泼大胆纯真,可以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小英子在与明子的感情中是处于主动地位的,或者说她大胆纯真,毫不掩饰自己对明子的喜欢。她会故意用自己的脚去踩明子的光脚,把明子心里弄的痒痒的。在赵大娘面前毫不掩饰自己对明子的感情,非常骄傲地夸明子的嗓子是“一十三省数第一”,丝毫没有情窦初开的小女生羞涩造作的心理。甚至在明子说出自己会做沙弥尾和方丈时,小英子直接问明子要不要自己做他的老婆。明子害羞、惊讶,但还是“嗯”了一声,但是小英子对明子“嗯”的回答并不满意,又问一句“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一个小姑娘在自己的感情面前没有羞涩与忸怩,更多的是一种勇敢,大胆追求自己喜歡的人。追求爱情是人性的一种自然诉求,小英子大胆问明子要不要自己做他老婆恰恰体现了这种人性的美与健康。
仁山是明子的舅舅,长得“黄、胖”,是荸荠庵的主持,但是他负责管账事宜,老打输牌。仁海是明子的二师父,他有老婆,他和他老婆都爱干净。仁渡是明子的三师父,精明能干,经忏俱通,会唱山歌小调,招女人喜欢,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个,但是在女人面前却很守规矩,老老实实。赵大伯是个话少的人,但他能干,是“全把式”,为人和气。赵大妈虽已五十岁,但是精神得出奇,贤惠勤劳,手巧。这些人都是次要人物,但是他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生活的小天地下的生活都反映着庵赵庄当地人情美与人性美,反映着大环境中的淳朴民风。
(二)人物生活状态
整篇小说中的全部人物的生活给人一种悠闲自由、非常惬意的感觉,体现的是人性的美与健康。他们荸荠庵内的和尚们不做早课,晚课,有人找做焰口时就出去做焰口、做法事,阴雨天就在寺内和收鸭毛的、打兔子兼偷鸡的人打牌。明子和他师父们不必守佛教的清规戒律,吃肉不瞒人,甚至在大殿上杀猪。仁山在输钱后可以粗口骂人,仁渡在一伙人的要求下可以唱一些低俗歌曲。明子喜欢和小英子玩,在寺内做完自己的事就可以去找小英子,他不时会给小英子家帮忙,两人倒像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一对。赵大娘不介意明子和尚的身份,看到明子画得绣花样子,心里喜欢便认他做干儿子。明子也可以不受和尚身份的拘束认赵大娘做干娘。明子不用考虑自己前途的问题,放弃做方丈的机会,和小英子在一起。他和小英子的感情没有任何阻力。庵赵庄的村民们互帮互助,邻里相处和谐。忙完一天,赵大叔、明子、小英子他们在一起看场,坐在石碾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人性美与人情的融合,人物生活在有山有水、和平安宁的环境中,这俨然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生活状态。
三、作者自身对作品呈现的影响
汪曾棋在晚年时写了这部小说,他以自己十七岁时在小庙待过的那段时间为背景,把自己的所闻所感经过艺术加工呈现给读者。小说中“除了和尚庙、庵赵庄中诸人都有生活原型外,他还把祖母擅长剪花样的生活细节嫁接到了小说人物赵大娘身上”[2],他们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不拘天性的,这也正是汪曾棋想表达的人性美,他曾说:“我写的是美,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我认为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可缺少,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故小说中和尚不用严守清规戒律,可以吃荤,打牌,甚至可以在大殿前杀生吃肉。
汪曾祺经历过启蒙救亡、反右斗争、文革等等事件,历经千帆的他却有一种平静旷达的心态,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故“《受戒》几乎回避了所有带有战乱印记的标识,它没有时代,是一个真正的属于古中国的梦”[3]。这也是作者自己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与对人性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何权锋.《受戒》的人物形象塑造[J].文学教育(下),2010,(4):100.
[2]苏北.一往情深——回忆汪曾祺先生.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47.
[3]汪琬绮.《受戒》,我们总得相信生活[J].名作欣賞,2018,(5):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