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三录》中的民俗空间播布特质

2019-04-16 08:07褚刘芳
青年文学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凤冠商州丹江

摘 要:本文以贾平凹的《商州三录》为依据,跟随贾平凹游览商州的脚步,欣赏体味贾平凹笔下商州的自然风光。将山水环境按照民俗学中空间的播布性分类,说明不同乡镇有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民俗风情,展现陕南的独特山水及人们的精神。

关键词:《商州三录》;民俗;山;水

作者简介:褚刘芳(1995-),女,汉族,宁夏固原人,本科,宁夏固原市五原中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学语文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02

一般的资料对商州大多从历史、行政、地理、资源、交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旅游、特产等方面进行介绍,或挑选几个角度或全面覆盖。贾平凹的《商州三录》与这些资料介绍相比,文学性明显,笔墨生动不僵硬,更容易让读者有画面感,自然风光与人物故事相穿插,给读者亲切感。

《商州三录》是贾平凹对商州乡村生活的展示,成为“商州系列”的开端,其中隐含在民间丰富的民俗文化使贾平凹迎来了他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民俗的发展和演变、流传都离不开民俗事象空间上的播布和时间上的传承,“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1],这里的传承性指民俗时间上的继承和发展,而扩布性则指的是民俗空间上的传播以及在不同地域的特殊分布。通过《商州三录》可以发现,其中所涉及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文化不止存在于一个地方,而是每一个乡镇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要从空间的播布进行分析。

民俗的地域性表明:任何民俗事象都不会脱离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明代的《商略》中有:“西鄙之民悍而鸷,商之民朴而实;西鄙之地荒而邈,商之地秀而淑”[2]。在《商州三录》中,贾平凹笔下的陕南商州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关中地区和陕北有明显的差异:陕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干旱少水,一眼望去尽是黄土与窑洞;而商州地区则算是“小江南”,有山有水有青石,甚至石上也长树,拾级而下,流水潺潺。既有北方的野旷,又融南方的灵秀,拥有灵光的山和秀气的水,形成了独属于商州的自然环境。

贾平凹对商州山水进行赏析,行程路线是:黑龙口——莽岭——桃冲——丹江——棣花——冯家湾(丹凤和山阳交界)——龙驹寨(凤冠山)——石头沟——白浪街——镇柞。

一、人之精神

任何民俗事象都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过民俗的地域性特点可知,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对这个地区生活的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在《商州三录》中就有所体现。秦楚交界的地区融南北风光于一体,产生了独特的自然环境,而这独特的山水也孕育了勤劳善良的人民和丰富多样的民俗事象。

商州的壯美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这种独特的美就像贾平凹在《商州初录》的后记中说的那样:“我觉得这合于我的心境。我觉得这合于我眼中的美的世界,美的人生和美中的我。”[3]这块美丽、富饶、充满人情味的地方,和这块土地上勤劳勇敢又多情善良的父老乡亲们,以及这里古朴的民俗都成为贾平凹永远留恋向往的精神家园。

二、山之灵光

商州地区的山在贾平凹的笔下各有特色,每一座山都是一幅画,且全不重复。冬天时有山似民间女子般的“瘦”,仲夏时每座山上的颜色也各不相同,黄的、蓝的、灰黑的都有,有的山是一块完整的石头,有的山能盘十八道弯。地以人重,人因地灵,山川蜿蜒,树林和瀑布的交映使得这里的山充满灵气,也使得商州人民热情、强悍、宽厚、淳朴。商州的山并不全似西北的干旱,毕竟与南国相接,有山之处便有流水,群山环绕着流水,流水与群山相嬉戏。

商州的山是纵横险峻、高耸入云的。进商州,第一关是黑龙口,“车开始上坡,山越来越近,似乎要一直爬上去,但陡然路落在沟底……阴森森的,冷得入骨。”“车走了一个钟头,山终于合起来了,原来那么深的峡谷,竟是出于一脉,然而车已经开上了山脉的最高点。”[4]同是让城市陌生的乡村,贾平凹笔下的山与沈从文笔下的世外桃源风格迥异,只黑龙口一站,陡峭险峻的山脉和阴森的山谷,便让读者提心吊胆。

与商州相接的洛南和丹凤,蜿蜿蜒蜒的山岭横亘在交界处,“成几百里地……四面八方的客山便一起向莽岭奔趋了”[4]。到了莽岭山脉,真正体会到了“山深如海”的含义。行至丹凤县城,也就到了龙驹寨,龙驹寨往上,有一座山,名凤冠山。“凤冠山更是奇特,没脉势蔓延,无山基相续,平坦地崛而矗起,长十里,宽半里,一道山峰,不分主次,锯齿般的裂开,远远望之宛若凤冠。”[4]山的东侧又猛然跌下一道瀑布,落入潭中,如鸣大鼓。或许因为这奇特的山势地形,龙驹寨人的山性便比别的地方高强,汉子都有刚烈之气。莽岭的山脉层峦叠嶂、形态不一,凤冠山却又与莽岭相异,只一道山峰却能形成凤冠,可见商州的山不仅多而且奇特。

说起山,应该像人一样,每座山都有每座山的特点,可是镇柞(镇安柞水)一带的山却似乎囊括了所有名山的特点。突如其来的山岭,少而深的沟壑,道路也是随着山势盘旋。深山里有森林,浅山里有野物,瀑布、山果一样也不少,因此这里也较为闭塞,才得以保留了传统古朴的风俗。山峦的绵延不断和山势的高深莫测让唐代诗人贾岛也留诗感叹:“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没有一里平;犹是老禅遥指处,只堪图画不看行”。[4]镇柞的山太多,山的形态与特点也太多,似乎天下的山都聚到了这里,故只能说其纵横千里、高耸入云。

三、水之秀气

商州有山必有水,有山的灵光便也有了水的秀气,商州的山各有特色,水的形态也绝不会相同。

莽岭山脉不论南北,每条沟里都有水,均发源于一个个无息的泉眼,向北流入黄河,向南汇入长江。云镇到柴镇之间隔了十五座山梁、十四条川谷,每条川谷都有一脉流水,十四脉水或“有头有尾”,或“无头无尾”,或“有头无尾”,或“无头有尾”,[4]皆形态各异。行至华山脚下有一条河,曰石门河。石门河原来清澈透底,水晶般的清亮,流经尖角地,与洛河相遇,便半边清半边浊,煞有个性,再后面就全混了,水流激荡,声音如瓮一般。两河相汇处是一个两头尖的滩,名叫桃冲,每年河里涨水,滩也会随之上涨,住在滩上的这户人家几代人便都念着桃冲的好。不论是莽岭的十四脉水还是两河相汇的半清半浊都让人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明明相距不远的流水,却各有各的特点,这便是商州流水的独特。

丹江是商州非常重要的河流,提起商州的水就不得不说说丹江。“丹水,亦名丹江,吕氏云:沛公图宛至丹水,李秀卿次第天下名水二十种,以武关西水为第十五,即丹水,也其中出丹鱼,得者多寿。”[5]秦楚雄关在丹江,发源于商州的丹江一级支流南秦河又名楚水,加速了秦楚文化的融合。丹江发源于秦岭,流过商县三百里路,到了龍驹寨,“北边接纳了留仙坪过来的老君河,南边接纳了寺坪过来的大峪河,三水相汇,河面冲开,南山到北山距离七里八里,甚至十里,丹江便有了吼声,经过四方岭,南北二山又相对一收,水位骤然升高,形成有名的阳谷峡,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冲起千堆雪,其风急水吼,便两边石壁四季不生草木。”[4]老河口至龙驹寨水滩甚多,龙驹寨山水俱奇,难怪是红极一时的水旱大码头。如今的丹江已是漂流胜景,因着的便是波澜壮阔、奔腾不息的丹江流水和其凶猛湍急的脾气秉性。

丹凤县和山阳县的交界线是一条河,这条河与丹江的脾气秉性大不相同。水面平静,性情温和,颜色由墨绿至鲜绿,河的下游是竹林关风景区。过了竹林关,行至镇柞,见山又见水,山高水也高。瀑布随时可见,极高的瀑布如纱般飘逸;阔大的瀑布则像是从石梁上翻滚而下的,气浪在空气中也涌动;也有柔柔的瀑布,像牛奶般滑下或呈泡沫状溜下。河谷中的水也是白花花的,味道甘甜。这条河水强大又温柔,像是风驰电掣的机车,让人震撼;又像是一段色彩鲜艳的默片,让人舒心。

商州的河流有棉絮般的白,也有墨玉般的绿;有深深的河水,也有浅浅的溪流;有湍急的瀑布,也有无息的泉眼。因着这水的灵秀,也使得商州的女人多情又温顺,身材健美,天生双眼皮,睫毛又黑又长。

秦楚相交的商州地区,有纵横峻峭、高耸入云的山脉,也有婀娜多姿、清澈明亮的流水,每一处的山脉都是“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处的流水都变幻莫测。因此,商州的民俗事象与这里的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固有的自然环境导致商州的民俗融合了周边地区民俗的特点并在长久的发展中丰富多彩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作品正是通过空间的播布性将这里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文化分为自然环境的地域性和民风民俗的多样性。在自然方面,商州的山形态各异,黑龙口的山突兀起伏,莽岭山深如海、蜿蜿蜒蜒,凤冠山山形奇特、状如凤冠,一侧是山、一侧是水,镇柞的山延绵不断、高耸入云,集天下名山特点于一身;商州的水婀娜多姿,有石门河清浊相汇的流水,有波涛汹涌的丹江,有翻滚飘逸的瀑布,也有悄无声息的泉眼。在民俗方面,每个小镇都有自己的特色,龙驹寨紧跟“时尚”的穿戴稍显力不从心,棣花丰富的春节活动展现了深厚的文化积淀,黑龙口和莽岭的待客方式截然不同,前者叫你摸不着头脑,后者叫你心生温暖,但两者都体现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有着浓重的生活气息。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民俗事象掩盖不了商州人民对鬼神的信仰,或是生前有功,或是死后造福,人们都将之视为神明,供奉起来。

总的来说,《商州三录》是贾平凹对商州民间文化的深度开掘,既描绘了商州农村优秀的民俗文化和淳朴的民风,又体现了婚葬、鬼神信仰等遗风陋俗。在80年代改革之路中,外界社会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使得商州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攀比心理也越来越强,人与人之间也日渐疏远。在这种“保守——进取”思想的冲突中,传统意识与现代文明发生了碰撞。因此,贾平凹在这部作品中对故乡的感情既赞誉又焦虑,以及由此引发了他对国民性格和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表现了他思想的深刻性。

商州有壮美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这种独特的美就像贾平凹在《商州初录》的后记中说的那样:“我觉得这合于我的心境。我觉得这合于我眼中的美的世界,美的人生和美中的我。”[6]这块美丽、富饶、充满人情味的地方,和这块土地上勤劳勇敢又多情善良的父老乡亲们,以及这里古朴的民俗都成为贾平凹永远留恋向往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2:2—13.

[2]商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州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8:816.

[3]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卷六】·序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2:281.

[4]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典藏大系 商州初录[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4:49—174.

[5](清)罗文思修.《续商州志》10卷[M].乾隆二十三年刻本.

[6]贾平凹.贾平凹散文 【卷六】·序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2:281.

猜你喜欢
凤冠商州丹江
凤冠里藏着的秘密
丹江蓝里望故乡
世界上最大最美的鸽子
孝端皇后凤冠
陕西商州:产业脱贫促增收按下小康快进键
九龙九凤冠:明代皇后的顶级配饰
敢担当
——商州实干
丹江河畔那群人
商州又录
商州教育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