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母题之一,具有久远的历史。其中唐代的送别诗有着区别于前代的特征,体现出盛世时期人们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本文以《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别董大》两首唐代著名的送别诗为例,阐释盛世之下独具的豪迈之情。
关键词:送别诗;盛世;豪迈之情
送别,基本上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千百年来,人们在面对分别之时,都会将离别时的思绪付之于笔端。骨肉亲人离别之念,挚朋好友分别之思,无不都牵动着人们的心弦。最早的诉说送别之情的诗作自然是从《诗经》开始:
如《诗经》中送别的典型之作《国风·秦风·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表达的便是,秦康公送舅氏重耳(晋文公)回国就国君之位,来到渭水之阳,即将分别之时的无限祝福之意。
还有具有“万古送别之祖”之称的《国风·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讲述了卫国国君送妹远嫁之事。在别离之际,兄妹之间所流露出浓郁的依依不舍之情,感人至深。
此外,最为人们所熟知的送别之作便是,秦汉时期《易水歌》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咏叹。虽是短短的两句,却表现了一去而再无回还的荡气回肠。
此后,从汉末开始直至魏晋南北朝,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为了躲避战争,人们不得已不断的迁移,同时还要面临着无法预料的灾祸,与亲人、与朋友生离死别是经常出现的状况。所以当时文人们的内心都是复杂敏感的,离愁别绪婉转深情,创作出来的送别诗的数量也是大大增加并且在此期间送别诗趋于成熟,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诗歌题材。正如程郁缀教授在《唐诗宋词》写到的“与送别内容相关的诗歌,从《诗经》开始,一直是不绝如屡;但直到汉魏时期,也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题材领域。到了南北朝时期,应该说有了较大的发展,专门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多了起来,送别诗已经渐成气候。”
以上可以看出,送别题材的诗歌历史久远,圣哲先贤在离别之际,将思绪传于笔端,让后世可以体会当时情景下诗人心中的百转千回。但唐代之前,送别类的诗歌体裁并没有形成大观,内容比较直白,表达手法也相对简单。自唐代初期开始,随着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学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且中国的古典诗歌到此达到了鼎盛。送别诗作为璀璨唐诗中的一部分,也在此时进入全面的繁荣时代。据统计,今存世的50000余首唐诗(《全唐诗》收42000余首,《全唐诗补遗》收7000余首)中,属于送别诗的大约7000多首,占总数的七分之一,成为唐诗中诗歌数量最多的一个类别。
大唐帝国的自由开放、文化繁荣昌盛使得文人墨客们可以游历名山大川、广交天下英才,饱览群书、求取功名、建功立业。这进而让送别在唐朝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场景,但是盛唐时期的送别诗不同于前代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格调而别开生面——在离别之时依旧可以抒发广阔的胸襟,彰显豪迈之情。
一、初唐时期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初唐诗人王勃这首送别诗的可以说是当时最为有名的送别诗。该诗的背景是诗人王勃在长安送友人杜少府去四川赴任时所作,开篇便运用城阙、三秦、风烟、五津等意象营造出辽远壮阔的空间之感,对于已经意识到羁旅的辛苦和离别的孤独,没有伤感,没有惆怅,只有真挚的友谊和共勉,心境明朗开阔,情感慷慨昂扬,气势豪迈豁达。本诗改变了以往送别时的悲苦凄凉之态,最后四句中海内二句既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气魄,又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厚重,最后强调“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这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诗人情怀的吐露,无不都凸显出诗人旷达豪爽的胸襟。
二、盛唐时期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如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诗人王勃未经风雨、顺境之时的慷慨激昂,那么《别董大》就是诗人高适在历经世事、饱经沧桑之后的壮志未改,与落魄的友人久别重逢再分别之时带给友人的坚定信念。前两句写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北风呼啸,大雁南飞,雪花纷纷,此时此景心中满怀抱负的壮士沦落至此,诗人心中的不甘和愤懑自然不必言说。但是后两句却语意一转,抛开别离愁绪,用最为朴质和豪迈的语言去鼓励友人抖擞精神重新踏上征途去奋斗、去拼搏。以你的才能,必定被全天下的人所知晓。虽是慰藉,更寄希望,给人满怀的信心和力量。身处晦暗寒冷、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诗人没有沮丧、没有沉沦,还给予远行的友人最真挚最乐观的情绪,足以展现诗人远大广阔的胸襟。
三、盛世气象带给人们的自信
唐帝国地域广阔,社会安定,“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2]更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带来的经济文化大繁荣。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虽然诗人们的心愿没能获得全面的满足,但是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引领者他们,将消极的情绪抑制。在不得意之时,也能够广交智友,周游各地,与好友同观盛世胜景,离别时赋诗相送,不是感叹前路茫茫,无人可依,而是充满期望,满怀豪情,“长揖王侯门,拂衣谢中贵。丈夫多别离,各有四方事”(陶翰《送朱大出關》),“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大好河山和广阔的疆土,一定会有建功立业,完成人生理想的时候。此等抱负和豪迈之情不是所有的时代都可以拥有,只有在唐代这样的盛世之下才能给人们带来自信,带来如此豪迈向上的精神风骨。
参考文献
[1]李晓茜.试论唐人送别诗中的审美风范[J].名作欣赏,2014.
[2]杜佑.通典:卷7[M].北京:中华书局,1988:142.
作者简介
苏梦雪(1997.1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安徽省马鞍山市;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