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娜 刘浩彬
摘要: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专业培养具有机械制造和现代质量工程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现代制造业中从事产品检测检验、品质管理和计量器具管理与维护工作,也可从事企业质量管理、认证与产品检测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机械质量管理;检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优化
1 机械质量管理的原则
1.1 不接受不合格品
不接受不合格品是指员工在生产加工之前,先对前传递的产品按规定检查其是否合格,一旦发现问题则有权拒绝接受,并及时反馈到前工序。前道工序人员需要马上停止加工,追查原因,采取措施,使品质问题得以及时发现纠正,并避免不合格品继续加工造成的浪费。
1.2 不制造不合格品
不制造不合格品是指接受前道的合格品后,在本岗位加工时严格执行作业规范,确保产品的加工质量。对作业前的检查、确认等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到位;对作业中的过程状况随野鸟留意,避免或及早发现异常的发生,減少产生不合格品的概率。准备充分并在过程中得到确认是不制造不合格的关键。只有不产生不良品,才能使得不流出和不接受不良品变为可能。
1.3 不流出不合格品
不流出不合格品是指员工完成本工序加工,需检查确认产品质量,一旦发现不良品,必须及时停机,将不良品在本工序截下,并且在本工序内完成不良品处置并采取防止措施。本道工序应保证传递的是合格产品,会被下道工序或“客户”拒收。
2 检测仪器设备管理和维修制度
2.1 仪器实行专人保管,专人操作,如有人为损坏,则追究责任。
2.2 仪器原则上不能外界,特殊情况须由部门主管批准。
2.3 定期对仪器进行检查,不得擅自拆卸,保证设备仪器完好。
2.4 仪器保管者应遵守仪器保管要求,勤保养,使仪器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2.5 若有损坏应该及时修理,不得延误,高精仪器损坏时,应报主管部门确定修理方法。
2.6 报废时,应该报告主管部门以购置该类新仪器,保证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3 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环节的意见建议
3.1 机械类企业的发展需要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
机械企业由于转型升级的需要,需要技术水平过硬、综合实力够强的人才。
3.2 企业建议毕业生的素质需进一步加强
在调研过程中,企业特别提出: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多参加一些校外实训;应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积极向上的责任心;要求学生素质高,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检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优化
4.1 个性化培养
第一,从个体差异性看,一方面社会产出的丰富性、职业的多样性、技术的复杂性,需要更具个性化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相对而言应用型高校学生之间,具有更大的个体差异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第二,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而以“独创”为特色的创新思维是一种个性化思维。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的精神,关键在于突破常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探究、独立发现,而不是迷信、盲从、墨守成规。我们强调团体智慧,重视沙龙式头脑风暴,十分重要。但这些只能起到刺激个体大脑,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最终的思想仍然从个体大脑中产生。可见,以“独创”为特色的创新思维是一种个性化思维。只有通过个性化教育,才能激发创新精神的形成。
第三,交往实践正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方式。教育教学是师生共同交流的过程,在交往中,使师生产生生命意义的共情,完成生命意义的转化。交往要植根于现实生活。实践是知识转化为素质的中介。人总是在与现实世界的交往中来实现其自身生存的。从学习来看,社会和文化是学习的资源,人在社会中通过社会互动进行学习,学习是在社会场景中进行的,学习具有情景性。人类实践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对象化的过程,不仅是主体自觉改造物质客体,形成周围感性世界的感性活动,而且同时又是调整和改造主体间的物质交往关系的活动。马克思认为,实践本质上是交往的,实践本身“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更为重视交往实践,为个性化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4.2 建立开放性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内部开放,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社会职业培训体系融通。一是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二合一”及双证融通,将职业教学内容有效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标准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二是构建制造业行业密集型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创造制造业协会及制造企业积极投身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利环境,支持职业院校、制造业行业主管部门、制造业协会、企业等社会资源建立职业教育合作联盟,协助联盟及时依据制造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及就业信息更新学习内容,建立起长期跟踪式,甚至是终身制的梯级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培训机制。三是鼓励制造业企业之间成立跨企业培训中心,并为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岗位技术培训、为企业员工提供岗位技术和在职管理培训。
第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外部开放,促进普职融通和渗透。一方面,要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依托于学校开设的技术实践课程,加强制造业观念、知识和能力的启蒙和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关注技术进步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了解制造业产业结构、行业类型等常识。此外,加快构建国家教育资格证书体系。制造业发达的德国高度重视国家教育资格证书体系的构建,2014年12月,德国联邦政府联合州政府、联邦就业局、工业商业协会共同签署了战略性合作协议,强调进一步完善国家终身学习资格框架(DQR),建立普职等值性资格体系,拓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的转换通道,促进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具有开放性。因此,我国应该加快建立国家教育资格证书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课程互换,在两者之间形成更加畅通的转换和升学路径,为制造业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扫清障碍。
4.3 职业方法能力
(1)自我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快速查阅专业的相关资料和文献,能够快速自学专业领域的一些前沿知识和技能。(2)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能力能根据专业领域的需要,运用多种媒介、多种方式采集、提炼、加工、整理信息。掌握专业所需的计算方法,计算来的数据,并对专业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3)实践动手能力 能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及时、正确地处理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能积极主动地解决所在岗位的技术难题。
5 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社会改革的一个重点。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创建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政.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审视——基于技术技能人才知识结构变迁的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54-62+120.
[2]杨进,赵志群等.制造业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建议[J].教育研究,2008(6):66-71.
作者简介:刘兴娜;河北,保定,身份证号:1306341989****1324。
刘浩彬;河北,保定,身份证号:1306221988****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