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 崔国涛
摘要:近些年我国的工业发展十分迅速,产业转型的深入,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高,但是目前高校的教育基本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缺乏实践能力,进入社会后不能立即与企业要求相适应,所以各高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人才。文章针对机械类专业,提出产教融合的培养方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机械专业;应用人才;实践;产教融合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高校工科专业教育还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达不到工程企业的要求。教育部为了解决此现状,主动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提出了“新工科”概念,要求各学校合力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更新工程人才体系,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人才培养不明确
现代机械制造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要求非常高,但是,某些高校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导致机械类专业的教材陈旧落后,人才培养方案不准确,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脚步,最终使得学生与企业需求相背离。产教融合机制背景下,企业给实习岗位的人才定位是劳工,而不是技工,学生在定点岗位实习的过程中,不能真正的领悟专业知识和技术,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
1.2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
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产教融合机制不完善。高校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偏向于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在校学习时,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较少,到企业实习后,也无法与技术岗位对接,难以适应企业技术岗位的工作进度。而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械类专业虽然在产教融合模式的背景下,建立了实践基地、岗位实习和订单式培养等校企合作项目,但却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校企合作仅是空谈。
1.3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当前阶段,社会对机械设计制造的需求量较大,实习人数超出了实习岗位的需求量,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只能依靠观摩来完成实践教学,这种观摩实践的教学方式制约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运用于社会实际需要,对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机械制造人才。
1.4教师队伍薄弱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纷纷引进“双师型”青年教师,但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依然偏弱,教师引进渠道过于狭窄。企业之中虽然有部分员工想要进军高校任教,但因为技术职称、学历等条件尚不达标,无法为应用型高校所用。企业之中的高级人才也由于待遇不符合要求和个人发挥空间受限等原因,而止步门前。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师的来源主要以高校毕业生为主。高校毕业生大多属于研究型人才,缺乏足够的企业工作经验,在实践教学环节力不从心,无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最终导致人才与社会脱节。
二、校企合作培养实践
2.1创新教学方式
根据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要求,考虑企业的实际条件,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结合企业的实际案例,开展课堂教学,布置课堂作业。机械专业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开展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并且以企业机械部件的检测标准作为学生考核标准,检测学生的完成过程,根据图纸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且邀请企业专业人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学术知识和实践经验,开展就业要求的讲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选择相关的部门开展实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领悟专业知识。在教学内容上,高校要积极创新,摒弃糟粕,引入机械行业新知识。
2.2深入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结合。产教结合是指学校根据专业积极与专业教学相关的技术服务、生产和科研协作等,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这也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常用的培养模式,高校就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实际情况探索出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机械类专业,高校可以对接机械产业要求,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研究与开发人才为目的,不断建设应用学科与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引进机械制造企业的优越资源,利用其先进的设备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资源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高校可以与企业实行联合办学,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就能毕业之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成为高薪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明确校企分工,合理制定实施方案。建议在学校层面成立专职部门,统领全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当成责任来看待。现实中,校企合作之难,并不在于企业不愿意合作,而在于企业不知道如何与学校合作,缺乏共同感兴趣并能实现共赢的路径。学校应与企业充分沟通,了解企业所需,建立学校、企业、学生等多方都能接受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坚持不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合适的实施路径。
2.3加强师资队伍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其素质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各高校一直关注的重点。建立多元化师资引进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发布信息,取缔坐等人才上门的招聘模式,积极深入人才市场,与招聘公司建立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地引进高技术、高学历、高资格的青年教师和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以及关键岗位的实践背景的应用型师资力量。可以建立兼职教师制度,邀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技术工程师到学校兼职任教,并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便于满足机械类专业中不同分支的教学要求,也让师资力量更加充足。
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构建高素质、专业强、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是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基礎和条件。教师自身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教学和产业融合的教学中,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注重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应当加强自身机械生产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保证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深入了解课程,掌握机械技术相关原理,并且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专业课程教师需要了解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了解机械加工的情况,熟悉产业发展的最前沿信息,掌握机械加工工艺流程。因此,在每年需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在企业的生产一线中开展实践活动,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
三、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实践,我校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拓展合作空间,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联合实验室、联合培训基地、学生创业基地等。与山东华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天信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企业开展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开阔视野,与山东西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山东菏泽华星油泵油嘴有限公司等企业成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明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束语
高校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可以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这一有效的途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体验教学与专业理论知识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为企业培养出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从而推动我国机械行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维.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教学的发展趋势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2):135+137.
[2]王利涛,李晓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1):136-138.
[3]刘萌,魏迎吉,徐岩,薛清斌,田俊杰.机械专业产业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盐化工,2018,45(05):134-135.
[4]梅华平,李玉梅,盛继群.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决策探索(中),2018(09):54-55.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