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端生让《再生缘》飘出茶香

2019-04-16 18:34非雪
博览群书 2019年3期
关键词:饮茶茶文化

非雪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并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其社会功能及精神财富往往也不可忽视。随着饮茶习惯在文人雅士的生活中蔚然成风,与茶相关的诗词歌赋逐渐从骚人的笔端晕染开。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琴茶》诗中说道,“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宋代大文豪苏轼曾以回文诗咏茶:“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亦在其悼念亡妻的词作《浣溪沙》如是说:“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在家喻户晓的著名长篇弹词作品《再生缘》中,作者陈端生不仅用茶色勾勒出了具体情节中的细节线条,并且还以茶为意象表现了她个人清远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被捆绑在传统价值阃域中难以挣脱的精神藩篱。

作为清代女性弹词作品中张扬个性、文采斐然且竭力渲染女性自由与平等的代表作品,《再生缘》藉陈端生细腻、敏感的女性视角,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面的人物塑造,细腻而深刻地书写了那个时代女性内心最深层的渴求与期盼。

《再生缘》的故事发生在元代,讲述才貌双全的孟士元之女孟丽君本应与云南总督皇甫敬之子皇甫少华喜结良缘,但国丈刘捷之子刘奎璧求婚不成便设计陷害孟氏和皇甫两家,孟丽君为了自卫,女扮男装上京赴试,不料连中三元,位极人臣。皇甫少华亦大难不死,与丽君同朝为臣。虽然丽君一直拒绝同亲友相认、恢复女装,但却被设计陷害,醉酒后暴露了女儿身份,元帝爱慕丽君姿容竟欲逼其入宫为妃,丽君心神俱碎,怨怒交加,口吐鲜血晕了过去。而故事亦因作者的辞世而到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的唏嘘与猜测。

毋庸讳言,《再生缘》的故事里留下了诸多陈端生个人的印迹,其中不乏其人生经历与所见所闻。例如,她将主人公孟丽君的原籍放在云南,便和她早年跟随担任云南临安府同知的父亲移居昆明的生活经历有关。总体说来,《再生缘》就像是一面镜子,很好地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及风土人情,而茶便是这面镜子所射出的一道微光。

茶,始于神农,兴唐,在宋代达到极盛,并延续到明清,是整个中华民族共享的饮品。据宋人吴自牧《梦梁录·鲞铺》所言:“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业发展到宋代,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而在《再生缘》中,陈端生亦常常将茶作为重要的道具加入到故事人物交际往来的场景之中,使得细节刻画更为细腻到位。比如,《再生缘》第二回《皇甫敬麟凤双生》中提到“回到娘亲茶正热,可饮两盏再栖身。佳人答应随傍坐,斜靠妆台饮细茗”,这是一个十分普通的生活场景,因有了烹茶、饮茶的细节摹画,母女二人的沟通显得真实、生动而温馨。而从这些名门望族的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中,我们似乎又可隐约揣摩陈端生少女时期的生活景况——翰墨书香的家学底蕴、丰厚殷实的物质生活,以及儒雅清逸的生活环境,无不是陈端生创作《再生缘》这部作品的重要条件。《再生缘》故事所涉及的细节延伸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道是民以食为天,餐桌上的场景自然是少不了的,而无论皇亲贵戚、官宦商人,还是市井细民,饭后饮茶的习惯都曾多次被提及,比如第二回《皇甫敬麟凤双生》云:“整备停当,尚书父子正然用过早膳。饮茶毕,之间门公孟宁入报”,还有第十五回《闺阁人男装夺解》说道:“酒筵散后香茶过,齐起相辞出内寮”。第二十一回《继父母封诰邀荣》则道:“膳过茶来俱饮毕,消停同坐绣房。”诸如此类饭后饮茶的场景,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也出现过,看貌似只是一个不经意的过场闲笔,实际上却体现了作者以精微之处见大气象的深厚功力。无论是《红楼梦》中的贾史王薛,还是《再生缘》中的孟氏、皇甫家族,在故事的设定里都是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高门望族,饭后饮茶这一细节和这些大家族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动作一样在复杂的程序及繁复的规制中体现出了名门望族对于生活质量近乎严苛的要求与规定。此外,在人物的细节刻画上,陈端生也常常以茶作为缀饰,如《再生缘》第二十一回《继父母封诰邀荣》里提到“娘娘见说慈颜悦,睡醒唇干索细茗。一盏香茶吞下去,语言清楚倍精神”。众所周知,茶具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的效用,为了使作品具有更强的表现力,营造更为浓郁的生活气息,陈端生也十分充分而又巧妙地使用了茶的这一功效,让睡眼惺忪的娘娘饮下一碗茶湯——“一盏香茶吞下去,语言清楚倍精神”,语言表述虽然并不十分高雅,情景的刻画却十分生动。

茶在中国有着十分厚重绵长的历史,名茶的品种更是不可胜数。《再生缘》中提到的茶叶种类虽并不甚多,但照应作者陈端生的生平经历、学识积淀,倒也可谓颇具代表性,例如雨前龙井、六安茶、龙凤香茶等。

笔者先来说说这雨前龙井。《再生缘》第三十九回《求赦诏入梦贤妃》提到“忠孝王便推门入官,问一声道:茶可有?书僮应道:预先备在此。遂把一盏龙井雨前送入房内,放在手炉上温着,将帕子盖好了,然后伺候千岁宽衣。”陈端生在《再生缘》里常常提到茶,却很少提及具体的茶叶品种,而雨前龙井却是个例外,想来与她是杭州人大有干连——龙井茶在清明前采制的叫“明前”,谷雨前采制的则称为“雨前”,历来便有“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的说法。

《再生缘》第七十四回《娶新人翁姑心乐》里提到了另一种茶叶:“六安茶配松萝叶,珠兰龙井两和匀。”六安茶产自安徽六安,是中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在唐代被称为“庐州六安茶”,到了明代则易名为“六安瓜片”,被公认为极品茶,到了清代更成为朝廷贡茶,地位可见一斑。陈端生也在《再生缘》极少提及具体茶名的情况下,明确提到了六安茶,既酝酿了作品场景中必要的礼仪规制,也体现了她个人的偏好,以及这个出生书香门第的才女深厚的家学积淀与不同于一般妇人的见识和清新雅致的生活品味。

除了以上两种名茶,陈端生在《再生缘》里还曾提及一种茶叶——龙凤茶。如第五十一回《说怀胎遂成话柄》云“分袍先坐麒麟毯,举盏重吞龙凤茶”,又如第六十六回《红锦鞋袖里携来》云“细细凤团茶盏,好待伊,解酲消渴润干枯”。龙凤茶即龙凤团茶,是宋朝的御用茶品,宋徽宗赵佶在其《大观茶论》里这样记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欧阳修在其《归田录》中亦叙述了龙凤茶的珍贵:“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区别于丁谓时期进贡的御茶大龙团,在蔡襄担任福建转运使后,小龙团应运而生,故世有龙团茶“始于丁谓,成于蔡襄”的说法。宋人推崇茶道,尤其是文人雅士在饮茶技巧上用心颇深。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的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和当时很多人一样痴迷于茶道,他不仅精于品茶且擅长制茶,由他创制的小龙团,其制作工艺更为精细,且因产量十分有限,故而只有皇家才能享用,民间纵有万贯家财亦难得此茶。龙凤茶在《再生缘》中多次出现,但皆非一般的场合,或是官廷宴请或是君臣商谈,由此足见陈端生用心之细之深,对于故事内容的合理性甚至严格到了道具,每一个细节都可谓丝丝入扣。

在《再生缘》中,关于庆典祭祀、游园宴请等大场面的描写也不少见,而在这种场合中, “酒”自然必不可少。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几次相对隆重的场面中,陈端生却以茶代酒,而她这样做却并非个人偏好或是心血来潮。

随着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饮茶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风尚,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仿佛整个民族都为这一抹苍郁的碧色而痴醉。但在盛唐以前,即便饮茶的习惯已遍及整个国度的角角落落,但一切与茶有关的人类活动大体还停留在饮食文化的范畴之中,而中唐以后尤其是到了宋代,茶的意义与影响则远远超过了物质所能涵盖的范围。在经济与文化都高度发展的宋代,关于茶的礼俗渐渐成为礼制的一部分,钦赐茶则是皇帝犒赏要臣、联络亲眷、答礼使节的重要手段。而在皇权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社会中,上行则必下效,当茶的礼俗蔓延至民间,虽不及皇室天家那般精致考究,却在增添了一抹烟火气的同时也使得茶文化展更富血肉、更为蓬勃。据明人陈耀文《天中记》记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

在《再生缘》第三十二回《娶皇妃更联美眷》中,陈端生亦充分运用了茶的这一社会功能,将故事中所要呈现的场景氛围烘托得极为到位,同时又不失文人儒雅飘逸的风姿。在这一回中,孟丽君在官拜保和殿大学士后,接受新收门生的拜见。为了烘托出盛大、庄重的气氛,陈端生特别对郦君玉(即孟丽君)的着装进行了一番描绘:“头上乌纱金翅插,身披绣蟒紫罗袍。”首先从衣冠这一细节上体现出郦君玉这个少年丞相的成熟稳重。接着,作者将视线拉远,从更为全面的角度对整个场景进行渲染:

虎皮交椅旁边摆,郦明堂,斜对厅门坐得高。新中门生来不断,值班人役往回邀。呈手本,授门包,次弟登堂谒相寮。师问一言齐应答,茶来三道尽呵腰。果然大拜威仪重,收纳门生势更豪。

在这一幕中,“茶来三道”既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敬茶拜师”的传统,同时也将这隆重的仪式表现得更为雅致而又庄重。在这一场景中,作为保和殿大学士的孟丽君接受众门生拜见,在那个男性主宰话语权的时代里,她能够凌驾于男性世界之上而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在千百年来只属于男人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出女性细腻而又不失智慧与魄力的一面,而女作家自己无疑也通过这次酣畅淋漓的纸上神游表达了自己内心强烈的诉求:

丽君是,盈盈弱质一裙钗,蕙质兰姿腹有才。绵心绣口谁堪并,应变随机就可谐。凛凛威风官极品,堂堂爵位列三台。世间女子谁能及,还倒把,患难儿夫提拔来。现在是,一家荣耀非常宠,算来全仗女裙钗。

女作家希望借孟丽君这一角色来实现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达成的诉求,同时也以孟丽君的位及人臣来抒发她内心对于性别倾斜而造成的种种不公的不满与愤懑之情。

茶文化之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因为一直以来茶文化的发展始终是与中国文化的绵延传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大量文人士大夫对于茶及茶文化的关注与投入,使得中国的茶文化及茶道精神的内在品格与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古代文人士大夫饮茶并不喜欢宫廷贵族那些奢华但却繁琐的程序,而是崇尚自然,主张返璞归真,希望烹茶的过程充满心灵的洗礼以及美的享受,继而升华到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境界。宋代诗人赵湘《饮茶》云:“僧敲石里火,瓶汲竹根泉”,茶、石、竹、僧人、泉水的搭配使得诗歌的意境绵长悠远,同时又透露出一抹自然质朴的清新。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茶灶》除了煮茗本身独有的意境之外,更在画面上增添了一些人间烟火:“山寺碧溪头,幽人绿岩畔。夜火竹声干,春瓯茗花乱。兹无雅趣兼,薪桂烦燃爨”,以幽僻宁静的山中寺庙为背景,诗人在苍幽旷远的山间水畔品茗幽思,可谓旷寂清雅到了极致。可以说,文人士大夫创造了茶文化,而茶文化亦是文人士大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次次从挑选材料、器皿到烹茶、品茶以及选择茶友及茶境的过程中,每个细节实质上都刻画着文人自身鲜明的品性与情操。

茶以寄情、茶以明志、茶以咏怀,陈端生在《再生缘》里将茶充分融入故事的精神与核心之中,一方面表现出了孟丽君作为文人平淡幽远、超然淡泊、宁静澄澈的飘逸风姿,同时,在袅袅茶烟之中却又仿佛可以望见她在传统价值及世俗准则中苦苦挣扎的痛苦灵魂。

从小浸润在翰墨书香中的陈端生深谙茶同文人士大夫之间的难解难分,故而在《再生缘》中,茶亦成为她表达审美情趣,刻画、解构人物的重要凭依。特别是就整个故事的主人公孟丽君而言,她无疑是叛逆的,不甘于世俗的价值准则,渴切地希望挣脱传统伦理道德加诸于她的捆绑;但另一方面,孟丽君又似乎无处不显露出士大夫的秉性,在细枝末节里表现出她与这一群体精神上的共性,正如郭沫若所言,她是“挟封建道德以反封建秩序,挾爵禄名位以反男尊女卑,挟君威而不认父母,挟师道而不认丈夫,挟贞操节烈而违抗朝廷,挟孝悌力行而犯上作乱”,而茶这一细节,在诗化环境、体现审美品味的同时,似乎也很好地反映出了这一点。在《再生缘》第三十二回《娶皇妃更联美眷》中有一段这样的环境描写:

只见那,萧萧风味淡如仙,小小炉焚一缕烟。满架锦书排叠叠,半窗短竹映娟娟。沉香短榻旁边摆,巧绣香墩左右安。午影透窗融砚冰,秋风掠壁动丝弦。果然别有清幽景,不是尘凡是洞天。

绿,是这个画面里的主色调,空气里细微的香气伴随着袅娜的烟雾,翠竹的剪影投影在窗纸上就好像生宣上淡墨写意的画,但这画面却又不是无声的,微凉的秋风撩壁恍如弦歌,一切都因这些意象拼凑而成的清幽、明净的美而仿佛不再真实。但陈端生没有忘记这是人间,在短榻、香墩之外又添上了满架琳琅的书籍,都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簇簇”,添了这一笔,这一室超凡脱俗的美似乎不再那么空洞而又遥不可及了。然这景物中还留有一丝遗憾,因为如没有人来欣赏,再美的事物也徒留寂寥,于是陈端生又说“长眉秀目神心远,玉面朱唇品格妍。款剪灯烛重育读,频移茗碗略消闲”。不仅有了人,自然也没有忘记茶。在这浑如仙境的画面里,长眉秀目、玉面朱唇的人物与清远洁雅的茶是那么的和谐,他们的美与品格相互印证,彼此证明。在第十四回《旅店中爱继佳儿》中还有一段类似的环境描写:

吟罢长吁泪满衣,隔窗犹是雨霏霏。

无聊且读箱中卷,窗下书声悲复凄。

朗朗清音吞欲吐,堂堂雅韵响还低。

茶烟细袅夜孤坐,烛影斜摇静掩扉。

虽然具体事物有所改变,环境中又多了些许凄凉与孤寂,但人还是那个人,那杯茶也仍在手边。写人、写茶、写诗意的环境,对陈端生而言都是她真实生活的写照。在第十七卷卷首语中,她这样写道:“挑灯伴读茶声沸,刻烛催诗笑语联”,生活之于陈端生,茶与书是必不可少的,平等、自由与权利则是她倾心追求的,而后者却独属于男性,是她求之不得的。她一方面艳羡、渴望,而另一方面作为文人的陈端生与她所批驳、反抗的群体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牵连。这对于陈端生而言是悲剧,对于孟丽君而言,亦如是。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再生缘一书之主角为孟丽君,故孟丽君之性格,即端生平日理想所寄托,遂于不自觉中极力描绘,遂成为己身之对镜写真也”,故而陈端生在现实中无法改变的一切,同样无法在故事里满足她的主人公孟丽君。

可以说,在《再生缘》中,陈端生通过自己丰富的阅历及深厚的文化积淀将中国人传统的饮茶习惯、饮茶方式以及茶俗、茶礼等播撒在情节发展及人物刻画的方方面面;同时又以其纯熟的文学手法及深刻的思想内涵,以淡静的茶香、典雅的茶色、优美的茶姿充实、细化人物,使得清雅甘美的茶香在字里行间不断弥散开来,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饮茶茶文化
虚实融合的对外汉语传统茶文化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每周至少喝3次茶更长寿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饮茶与脾虚证关系的探讨
喝茶养生要因人因时而异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浅谈茶文化如何在高校宣传推广
成人每天饮多少茶叶最合适?
不灭的蓝火
入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