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西部铁路建设中的百姓故事

2019-04-16 06:56福泰来
中国铁路文艺 2019年2期
关键词:阿辉阿斗格尔木

福泰来

近日,阅读了梅尔反映西部铁路建设内容的长篇小说《西进!西进!》,一股西北之风拂面而来,感受到了那种独特的铁路建设氛围。按照习惯分法,我觉得这样的小说属于“写实”派。其实世界上并不存在纯粹写实的文学,我们现在把过去叫作“现实主义”的那一类文学,改称为“写实”派文学,指的是这类文学的一种“艺术假定性”,即它是以“酷似生活”的姿容完成文学的想象和虚构。批评家麦卡锡早年就说破了这一点,他把有些人的作品比喻为“气泡”。说他们“吹过巨大的内容丰富的五彩缤纷的气泡,他们所描写的这些气泡中的人物当然和真实的人物有可以认知的相似之处,但只有在那种气泡的世界中,他们才获得充分的真实性。”但是,人们没在意这种点拨,依然误解着“酷似生活”就真是写实生活,并进而以为这种文学无需别的创造性,以为表达“写实”是一种避难就易的文学技巧。殊不知,要文学以“酷似生活”的艺术假定性呈现于世,是一种相当艰难的事情。

长篇小说《西进!西进!》以高原新城格尔木和青藏铁路建设为背景,李进斗一家三代人命运变迁为故事,讲述了普通平凡一家铁路人的生活变迁,谱写出三代铁路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知道,青藏铁路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3年),从一期工程西宁到格尔木段试运营,到二期工程格尔木到拉萨段安全运营(2015年),作家将三十年的梦想和追求记载下来,并通过一家三代人的故事,以小说形式巧妙地描述出来。尤其可贵的是,小说以小人物为中心,以小人物的生活变迁折射出大时代的精神风貌,以小人物的情感故事反映出铁路人的时代精神。从最初的“吃苦创业,团结奉献”到后来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青藏铁路人经历了从肉体到灵魂的历练和蜕变。为了这条铁路线畅通,青藏铁路人在这三十年中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他们不惜流汗流泪流血,在“献了青春献子孙”信念中,和当地藏民一道,为了铁路新线建成作出了令人无法想象的贡献。这也正是作家创作这部小说的真正原因。

小说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主要写前十五年,西宁到格尔木段线路建设和李家姐弟的爱情生活。下部主要写后十五年,格尔木到拉萨段线路建设和李家姐弟工作状态和家庭变故。整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故事生动感人,描述真实细腻。通过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将青藏铁路人的时代精神、梦想追求、现实生活真实表现出来。

小说分两条线进行。一条写整个青藏铁路线三十年建设,一条写以李进斗一家三代人的命运变化以及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其他人的命运发展。李进斗夫妇生了五个女儿一个儿子,为了让儿女今后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他们的母亲——一个在农村算得上有文化的旧时妇女,给她的五个女儿分别取名为珍珠翡翠玉。寄希望她们长大以后都能嫁个好人家,有个好出路,过上自尊自强的好日子,以不辜负她们的爷爷——一个参加抗联组织的伪满铁路人曾舍命追求的伟大梦想。小说中的李进斗也是怀揣着这种梦想走进铁路的,并一直努力奋斗,时刻提醒自己,教育孩子要爱国、爱家、爱铁路。于是,李进斗带着这样一种独特气质和儿女一起在青藏铁路高原拉开了他们爱情婚姻、工作生活的情感大戏。

毫无疑问,小说写的是小人物的家长里短,写的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写的是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虽然琐碎、谦卑、零散甚至磨叨,但这正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自然做不成什么大事,更不可能像我们从电影和电视剧中看到的那些白领人的高档生活,但是他们活得真实,活得自然从容。他们就是这样,高兴就唱,悲痛就哭,无事便睡。比如书中写父亲:“父亲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大威猛,也没有想象的那样粗壮,倒是斯文得很,着装干净整洁,说话也轻声细语,尤其跟母亲说话时更是轻声细语。这点不像村子里的其他男人,村子里其他男人对自己的女人说话时都是粗声大气地扯着个嗓门,不管什么时辰,哪怕是半夜,他们都会用这种口气跟自己的女人说话,好像女人做错了什么事情一样。就凭这点,阿斗对父亲心里的排斥感就大大地降低了。父亲对母亲轻声细语地说话,就像电影上那些有钱人家的老爷或者文化人对自己的女人轻声细语地说话一样斯文,这让他对父亲的印象好转了很多。”这样一段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作家的耐心和精心,耐心是说作家写作的虔诚,精心是说作家写作的执着,两种态度决定作家的取舍,决定作品的优劣。显然,梅尔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作家,她对写作的认真、对作品的精心、对人物的塑造、对故事的把握、对情节的走向都有自己明确的指向。在小说开始阶段,阿斗对儿子阿辉买回家准备结婚的日本彩色电视机还是耿耿于怀。甚至不惜拼了老命也坚决让儿子换掉“摆放在家里的那台日本彩色电视机”。原因其实很简单,当年爷爷奶奶结婚的时候,日本鬼子打进了村,而刚刚拜完天地的爷爷奶奶只好躲进了玉米地里,整整半个月没敢回家。饿了啃玉米棒子,渴了嚼玉米秆子。而那年爷爷才十六岁,奶奶也只有十五岁。偏巧又遇到了阴雨天,奶奶就在那个时候落下了腰疼的病。阿斗认为,是小日本鬼子祸害了全家,差一点就要了爷爷和奶奶的命。而现在,你们年轻人竟然买了个小日本的东西摆放在家里,觉得他们没有骨气。所以坚决反对!上一代人就是这样,平时要多温柔有多温柔,可一旦触犯了自己认准了的理儿,真就是“死犟死犟”的。不管怎么说,虽然小说写了那么多一家人的争斗、矛盾甚至钩心斗角,但总体来说写的还是爱,是一家人温馨的往事。

如果说,小说上部还更多地缠绵在家事上的话,那么下部,作家则将更多的笔墨用到了青藏铁路建设上来。

下部一开始,作家这样写道:“西部大開发的号角在二十一世纪头年的这个春天吹响了,犹如春风一样刮到了青藏高原,也刮到了格尔木这座戈壁新城。借着这股强劲的春风,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十几万筑路大军陆陆续续走进了格尔木,格尔木的春天仿佛提前来临了一样,大街上顿然变得热闹起来,小商小贩争先恐后地出现在了街道市场,开始占领着自己的地盘开业挣钱。原本只有十几万人口的格尔木在短短的一两个月内便有了大城市的喧哗和拥挤。就连居民小区内外的花草和树木也来凑这份热闹,早早开始探头探脑地冒出绿芽。青藏铁路建设的隆隆炮声仿佛吵醒了格尔木各行各业的人,也吵醒了这座沉寂多年的城市,大家都开始为生活忙碌,也开始为这座城市忙碌。”这样一段文字描写,给读者的引导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说,这时候作家将要进行的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阶段。家庭矛盾也由上部的爱情婚姻转变成了铁路建设。长大成人的老儿子阿辉驾驶的列车停在了察尔汗车站。阿辉当然知道,当年就在这个车站,父亲阿斗在养路工区上班的时候,是怎样和工友一起,冒着鹅毛大雪和刺骨寒风,严防死守保列车安全的事情。这些站史记载下来的故事,是阿辉在西宁铁路分局《江河源头》刊物上看到的,虽然这个故事被作者美化了,运用了大量的文学的语言描述,可还是保留了父亲曾经在那些风刀雪剑中忙碌的原样。这个阿辉一点儿都不怀疑,每次他驾车从这段路上驶过,他都能看到工务段的人在线路上忙碌的身影,那黄色的马甲紧紧地套在蓝色的棉衣上,再戴个大棉帽子,捂个大口罩什么的。别说其他的,只这身装束就已经把养路工作的艰辛全部展露无遗。阿辉每次看到他们站在轨道边等候他驾驶的列车驶过,就会忍不住想起自己的父亲,那个叫李进斗的男人,曾经在这条线上挥洒汗水,书写青春。如今已渐渐老去。想到父亲,阿辉的心里就有了说不出来的踏实。尤其看到不远处浩瀚广阔的察尔汗盐湖静置在天空下的那份淡定,他仿佛看到了父亲和他的工友在万丈盐桥上忙碌的身姿。这就是传承,这就是铁路人世代相传的品质。

青藏铁路建设快速推进,十万大军的帐篷就像高原夜晚的星斗一样扎在了西大滩、三岔河、可可西里、沱沱河、五道梁、那曲、当雄、羊八井等地,一个又一个铁路建筑奇迹出现在昆仑山中,也出现在千里青藏铁路线上。空心薄壁的三岔河大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风火山隧道、专为藏羚羊通行修建的通道桥涵以及无人看守的玉珠峰站、唐古拉山车站等,还有形如哈达的拉萨河大桥,似乎就在一夜之间开始撞击着人们的眼球。原本这些都是听说的,听媒体报道的设计和规划,可不到一年时间里竟然开始在人们眼前有了雏形,在人们脑海中有了模样。青藏线上所有铁路人为这条线路的修筑忙碌着,挥洒着他们的青春年华,还有沸腾在他们脉管里的热血。当高原的初冬也在筑路大军隆隆机械声中慢慢来到了的时候,李家姐弟也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紧张地忙碌起来。

当然,最大的变化还是李家姐弟几个知道学习技术的重要性了。他们时不时聚在家里谈工作谈学习谈技术,不再像以往那样只要聚到一起不是吵闹就是纷争。这个时候的老阿斗,心里真是比蜜还甜。

当又一代人成长起来的时候,格尔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阿辉儿子的出生,给李家带来的不仅仅是欢乐和高兴,更主要的是李家第三代人的诞生为李家子嗣的延续有了新人。连名字都起得有水平——李向西。这样一个富于深刻含义的名字,是李家三代人对青藏铁路建设的付出、向往和希望。

7月是青藏高原美得耀眼的一个季节。而2006年7月,却是一个更美的季节,在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到拉萨段全线贯通。庆祝的礼炮在同一吉时响起在这条线的很多站点,格尔木、唐古拉、那曲、拉萨等等。披红挂彩的首趟进藏列车牵着党中央、全国人民的心,载着铁道部、当地政府及媒体数百名相关人员驶往拉萨庆祝这样一个伟大的时刻。

应该说,这是一部比较难得的反映青藏铁路建设的长篇小说。关键是作家并没有就青藏铁路建设写建设,而是巧妙地和李进斗一家三代人的传奇故事融合到了一起。这样一来,小说就有了根,有了依托,有了人物,有了人间的烟火味儿。实事求是地说,随着铁路建设飞速发展,与之相匹配的文学作品明显滞后了。尤其铁路题材的长篇小说更是凤毛麟角。而这个时候,梅尔的这部小说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虽然写的是西部青藏铁路建设,没有涉及高速发展的动车和高铁,然而,毕竟是反映铁路职工无私奉献的一部难得的青藏线建设小说,值得称赞!但是,小说还是留有遗憾。比如对老阿斗的人物塑造,虽然小说主要描写的还是几个孩子,但是,由始至终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还是老阿斗。出现在读者眼中的老阿斗,只是随着时间老去,却没有什么变化,无论性格还是思想,境遇还是人生。读者只是看到他老去了,但没有看到他在思想上的“老”,更没有看到他能够有所作为。还有姐弟几人,珍珠翡翠玉五姐妹和阿辉,从性格到脾性似乎也没有看到有多大差別。尤其全书基本上是平铺直叙,少见波澜和高潮。有人把长篇小说比喻为大海,而大海既需要平静,更需要巨浪。如果一年四季总是平稳平静,那么,就缺少了大海应有的气质。毕竟,梅尔还是第一次写长篇小说,假以时日,我相信她一定会写出更好的作品来。我们期待着!

猜你喜欢
阿辉阿斗格尔木
阿斗来到我身边
“昆仑山·守护水之源”环保公益项目在青海格尔木启动
情人节的礼物
青海西宁兰州格尔木往来更畅通
中天光伏支架助力国电格尔木三期50MW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
立夏烧“野米饭”的由来
熊口脱险
做个“拒升族”
格尔木站编组场的现代化管理浅议
Jumpsuit:时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