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4月15日文章,原题:在欧洲,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冷战还没开始就已结束最近几个月,有关中欧经贸关系的许多说法都是胡说八道。我们先是听说欧盟要对北京采取更强硬、甚至对抗态度。布鲁塞尔称中国是“系统性竞争对手”,欧盟政客抨击中国产业政策。一切让人感到欧盟与中国关系迅速恶化。接着,天空奇迹般一扫阴霾,许多媒体报道称,中欧领导人会谈,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取得突破。
实际上,布鲁塞尔的“突破”言过其实,有关欧盟对中国采取新强硬态度的说法也属夸大其词。没错,欧盟文件称中国是“推动其他治理模式的系统性竞争对手”,但这只不过是老调重弹。且该文件高谈双方“持久关系”,称赞中国为“合作伙伴”和“战略伙伴”。
许多欧盟成员国有充分理由欢迎中国的投资。欧洲面临的风险太高,潜在损失太大,内部支离破碎,难以对中国形成有效的强硬战线。欧盟经济体受欧元区规定限制,近年来严重依赖对亚洲尤其是中国出口支持增长。中国经济减速对欧洲造成沉重打击,意大利陷入衰退,德国濒临衰退,今年欧元区增长预测几乎不超过1%。如今,北京的政策放宽开始令中国增长趋稳。这种情况下,欧洲决策者绝不想做有损中国——这个对他们而言最有前途的市场的事。与此同时,欧洲企业有望大大受益于中国最近开放国内市场的措施。
北京开放并非由于外部施压,而是因为开放适合国内经济目标。显然,中国只开放外国投资不会明显威胁到本土竞争者的领域。此外,放宽外资能为北京获取对那些影响欧洲决策者的公司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有助于确保欧洲官员对华打交道时不会太强硬。中国对欧洲基础设施的投资起到类似作用。比如意大利,2012年以来基础设施净投资负增长,无怪乎罗马迫不及待参与“一带一路”。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及东欧许多国家均渴望投资。这种情况下,中国争取欧盟决策席盟友可谓轻而易举。
所以,再一看,欧盟对华更强硬态度基本烟消云散了。诚然,中国今后在一些欧洲国家收购高科技公司会更难。但欧盟形成统一战线施压中国的概率接近于零。在欧洲,西方与中国的经济冷战,几乎还没开打就已结束了。▲
(作者汤姆·普莱特,陈俊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