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漠化区划研究

2019-04-16 02:47李乡旺陆素娟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亚区积温石漠化

李乡旺 陆素娟

(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石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在岩溶地区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土地退化和丧失的现象[1]。云南岩溶分布面积110875.7 km2,占全省面积的28.14%。岩溶面积为全国岩溶面积的第2位。云南 129个县(市、区)中,122个有石漠化现象。云南石漠化面积为35722.673 km2,是全国石漠化面积的第2位。根据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昆明分院对65 个石漠化面积占30%以上的县(市、区)进行的监测,石漠化面积为28813.992 km2。

云南的石漠化不同于贵州、广西,它不仅发生在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下,而且还发生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不仅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还发生在温带、寒温带地区。由于海拔的垂直变化,同一地区会有不同的气候带,石漠化的类型及治理措施也会不同。因而云南的石漠化治理更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为了因地制宜地搞好综合治理工作,有必要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各地生态环境,进行类型区划,以利分类指导,合理布局,避免治理工作的盲目性。

1 石漠化治理区域划分的影响因素

1.1 地理因子

1.1.1 地貌、地形、地势

云南石漠化地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赵维域将云南地貌类型分为:高原、山地 (包括丘陵 )、盆地(坝子)、河谷、特殊地貌五大类[1]。在石漠化地区有高原、山地、盆地、河谷、卡斯特地貌等。

云南地貌总体上说是高山峡谷相间,地形波浪起伏。可以分为3大阶梯:第1阶梯为青藏高原南缘的德钦、香格里拉;第2阶梯为广义的云南高原;第3阶梯为云南南部边境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呈阶梯状下降的方向与纬度降低的方向基本一致,造成了低纬度与低海拔的地面相一致,高纬度与高海拔相吻合[2]。

云南主要为山地高原地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省内最高点为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m;最低点为河口县红河出水口处76.4m。地形变化影响着水、气、热的重新分配及工程措施类型及资金投入,影响立地类型的确定及物种设计,是划分石漠化治理区域必须考虑的因素。

1.1.2 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变化是山地地形变化最明显的因子之一。气温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降低,空气湿度和降水量也随之增加。不同海拔高度有不同的植物、植被和土壤。海拔变化影响着石漠化治理的物种选择及治理模式的设计。

1.1.3 山脉

云南的主要山脉有: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白芒雪山、哈巴雪山、玉龙雪山、绵绵山、白草岭、鲁南山、拱王山、五莲峰山、乌蒙山、梁王山、永德大雪山、帮马山、无量山、哀牢山、六诏山[2-3]。对云南气候有深刻影响的山脉有两座:乌蒙山及哀牢山,都是石漠化分布的主要地区。

1)乌蒙山:北方冷空气一般从贵州、四川盆地经昭通影响省内部分地区。这股冷空气常常受乌蒙山阻挡,在会泽、兴仁或会泽、沾益、广南之间停滞,形成著名的“昆明准静止锋”。只有十分强大的冷空气才能越过乌蒙山爬上云南高原。“昆明准静止锋”是极地大陆气团与热带大陆气团的交界面,“昆明准静止锋”东部的贵州等地常阴雨连绵,而西部的昆明等云南高原地区则艳阳高照[3]。

2)哀牢山:哀牢山对入侵云南的冷空气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在它的西侧几乎常年没有冷空气活动。而且由于与南亚季风几乎成正交,使得滇西南地区降水丰沛。哀牢山以东则冬季易受寒潮影响,夏秋不时会受台风影响。由于受地形和海拔高度影响不如西部显著,冷空气活动频繁,并可达到较南的纬度[4],见表1。

1.2 环境因子

1.2.1 季风

云南介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两大自然区的过渡带,是多种季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高原季风)环流影响的过渡交叉地带,是我国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云南干湿分明,季风的强弱和雨季开始的迟早是决定云南旱涝的主要气候背景。干季(11月至翌年4月)降水稀少,易形成重旱灾。雨季(5—10月)降水集中,加之受地形影响,多单点大雨、暴雨,易出现洪涝。夏季风爆发偏迟和夏季风间歇期是形成云南初夏干旱和盛夏干旱的关键因子。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云南雨季开始期偏晚,容易出现初夏干旱。冬半年(干季)控制云南大气环流主要为西风带天气系统,对流层中低层为西风干暖气团,这支气流经伊朗、巴基斯坦,云量少、日照充足、气温高、降水少、湿度小、风速大,形成干季干旱少雨的特点。

表1 哀牢山两侧气象要素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Ailao Mountain

1.2.2 光照

光照(太阳辐射)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光的强度、光质、光照时间的长短不仅直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等生理活动,还影响植物茎、叶的生长及形态结构,开花结实及休眠等。

气象部门认为,云南省的光照充足,尚有潜力可挖[3]。光照不是划分区域的主要问题。

1.2.3 温度

1)温度与植物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温度关系着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生态特性、地理分布等。如植物的叶绿素形成,光合、呼吸、蒸腾作用,根系的生理活动,种子萌发、植株的生长速度,繁殖器官的形成,植物本身的运动等。植物所要求或适应的温度范围是比较狭窄的,一般在-5~55 ℃的范围内能生存,超出此范围就不能生存。植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决定了植物的地理分布。年平均气温、最热月(通常是7月)和最冷月(通常是1月)的平均温度、活动积温、极端最高和极端最低温均对治理物种的效果有影响。

2)云南年均温分布规律。大体是北部温度低、南部温度高,海拔高温度低,但干热河谷地区例外,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位于云南北部,但它的气温却是高的。云南年均温等值线不与纬度、经度平行,也不与等高线相叠。少数地区还有北部热、南部凉,西部暖,东部寒的特殊情况。如丘北和临沧,纬度与海拔相近,丘北年均温16.2 ℃,临沧为17.2 ℃。保山隆阳区与永德县海拔与经度相近,隆阳区年均温为15.5 ℃,永德县年均温为 17.4 ℃[5]。

3)活动积温。活动积温往往是温度带划分的主要标准之一,在7500 ℃以上的地方主要分布在红河河谷及西双版纳地区;5000~7500 ℃的地区大致从广南—西畴—通海—禄丰—双柏—弥渡—漾濞—凤庆—腾冲一线以南(怒江河谷则可北上到福贡); 4000~5000 ℃大致在上述界限以北至昆明市、曲靖市、大理市、鹤庆县等地;3500~4000 ℃之间主要分布在维西、丽江、兰坪、云龙、剑川、宁蒗一线;3500~3200 ℃维西附近及昭阳、大关、镇雄、威信;3200 ℃以下主要分布在迪庆藏族自治州中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

4)极端温度。低温往往使植物受害。高温下植物的新陈代谢会减慢,严重情况下会造成植物干旱死亡。云南极端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大部地区在32~38 ℃之间,干热河谷在40~42 ℃之间,迪庆州为23~26 ℃之间,见图1。

图1 云南平均气温分布Fig. 1 Distribution of mean temperature in Yunnan

1.2.4 降雨

1) 水分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分是生命过程的介质和氧的来源,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在自然界不同的水分条件下,生长着不同的树种。如干旱的山坡上有耐旱植物生长;在水分充足的山谷、河旁,有湿生植物生长旺盛。大气和土壤干旱会降低植物的各种生理过程,影响其生长、产量和品质。

2)降雨量对植被分布的影响。降雨量影响植被的分布。我国北方以降水量400 mm作为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年降雨量大于400 mm的地区才有森林分布。云南红河流域年均温≥20 ℃的地段,随者雨量的不同植被类型也不同,河口县城附近雨量较大,分布着湿润雨林,从河口县城顺红河而上雨量逐渐减少,分布着季节性雨林、半常绿季雨林,至黄草坝一带分布着落叶季雨林,黄草坝以上则为干热河谷植被。

3)云南降雨的特点。由于低纬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夏季风的综合影响,造成了各地降水的极不均匀,总的来说南多北少,东西两侧多于中部。由于地处内陆高原,热带洋面降雨天气直接影响的机会很少,所以降水的强度比之华东、华南沿海要小得多。从南到北逐渐减少。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在西部,高黎贡山西南迎风坡的昔马(属盈江县)年雨量为4000 mm/a左右;而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在西北部金沙江河谷德钦县的奔子栏附近,该地年雨量仅300 mm/a左右。降水量的地区性分布与云南高原复杂的地形、山脉走向等密切相关。一般偏南暖湿气流北上的迎风坡雨量多,背风坡雨重少;山地雨量多,坝区雨量少,河谷区雨量最少[3]。

1.3 云南的灾害性天气

1.3.1 干旱

云南干旱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春旱对石漠化治理威胁最大,影响树草种的保存率。春旱突出的是滇中及以北地区,如金沙江干热河谷一带、大理州、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西部等地区。夏旱正处在雨季,表现出插花性、短时性、局部性的特点,影响树草种的成活率。怒江州、迪庆州及金沙江河谷一带较突出,滇东北昭通市发生频率也较高。秋旱影响树草种正常生长,造成农业减产。冬旱是冬季降水为全年最少季节,影响树草种的保存率,造成农业、林业减产。自然降水不足是干旱形成的直接原因。季风活动、大气环流异常、天气系统变化、地形地貌、生态植被、农业生产、水利条件、人类活动等都对干旱灾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

云南干旱分为多干旱区、一般干旱区、少干旱区。

1)少旱区:滇南的景洪—临沧—六库一线以西为少干旱区;2)多旱区:滇中北及滇东南的红河州北部、文山州北部、曲靖市、楚雄州、丽江大部为多旱区;3)一般区:其他地方为一般区[6]。

干旱影响植物的成活及生长,在物种选择上有区别,见图2。雨季云南大部地区处于湿润状态,但金沙江河谷的华坪、永胜、永仁、宁蒗仍受干旱影响,红河州建水、蒙自、开远等地湿度也不高。干季云南大部分地方一直受干旱、半干旱影响。只有南部(富宁—绿春—江城—潞西—腾冲一线以南)为半湿润、湿润区域。干季对石漠化治理的影响十分明显,对树草种种植成活率及保存率影响也很大,需要十分注意,植物节水性及耐旱性研究、土壤的保水措施是石漠化治理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图2 云南省干旱灾害分区[7]Fig. 2 Drought disaster in Yunnan

1.3.2 低温冷害

1)低温冷害的危害及成因。低温冷害一般因北方冷空气侵袭而发生,多以强烈降温、霜冻、凌冻和持续低温等形式出现,常伴有冷风、冷露、阴雨、降雪、积雪或夜间放晴强辐射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春季3—4月和夏季7—8月3个时段,发生在冬季的是霜冻,发生在春季的是倒春寒,发生在夏季的是低温冷害。低温和干旱缺水抑制植物生长或造成植物死亡。

2)低温冷害的风险分区。云南省气象科研所将云南的低温冷害和冰冻雪灾划为3个区域,见图3。高风险区:滇西北高原区(含香格里拉、丽江、大理市北部)和滇东北高海拔区(昆明以北、曲靖至大关、镇雄一线,不含威信等县);中风险区:六库、大理、保山、玉溪、红河(大部)、文山(大部)及昆明市南部县区。低风险区:潞西、临沧、普洱以南以及滇东南边境一线。

掌握低温冷害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合理调整农、林、牧业布局及石漠化治理措施,最大可能地减轻低温冷害的影响,提高石漠化分区的科学性[6]。

图3 云南低温冷害风险分区示意[6]Fig. 3 Chilling injury risk in Yunnan

1.3.3 洪涝灾害

云南洪涝灾害发生多因暴雨而成。由持续偏南暖湿气流、繁多的降雨天气系统及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云南分为最多洪涝区、多洪涝区、一般区及少洪涝区[7],见图4。

图4 云南省洪涝灾害分区[7]Fig. 4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area in Yunnan

1)最多发区:东川至昭通一线;2)多洪涝区:曲靖市大部、文山州大部;3)一般区:红塔区—保山市—楚雄州大部、隆阳—潞西以北,丽江以南;4)少发区:香格里拉、红河州、昆明市大部、临沧市以及保山市南部。洪涝灾害分区为石漠化治理中拦砂坝、谷坊设置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6]。

1.4 土壤

土壤是农、林、牧业的基础,是植物发育的基地。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生命过程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不同植物适应不同的土壤条件。植物生长发育的状态,生产率的高低,树草种品质以及植被分布等都与土壤条件密切相关。不同的土壤分布不同的植物。“云南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复杂,南北跨纬度 8个,相对高差在 650 m以上,导致地域类型之间光、热、水条件差异很大,给以土壤的发生、发育、发展深刻的影响”[8]。积温、降雨量影响着土壤的成土过程,土壤是气候的反映,土壤也受植被的影响,所以,气候、土壤、植被是一个有机体。用土壤类型作为划分石漠化区域是可行的。根据云南省第2次土壤普查,云南石漠化地区主要地带性土壤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暗棕壤等[8]。

1.5 植被

云南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地带性植被主要有热带雨林、季雨林(一年三熟热作区)、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暖热性针叶林,(两年五熟农经热作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暖温性针叶林(一年两熟农作区)、湿润常绿阔叶林(一年两熟农经作区,镇雄为一年一熟经作区)、温凉性针叶林(一年两熟农林牧区)及寒温性针叶林(一年一熟林牧区)。此外云南还有古地中海起源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广泛分布[9]。

植被是气候环境的反应,热带有热带雨林分布,亚热带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温带有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分布,青藏高原有暗针叶林及高山灌丛草甸分布。植被有调节气候,增加降水及空气湿度的作用。西双版纳原来森林密布,雾天多,年均温比现在低,由于大面积砍伐热带森林种植橡胶,现在雾天减少,雾量也减少,气温不断升高。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赵俊斌等人认为:“西双版纳植物园的气温每年以0.013 ℃上升。20世纪70年代以来, 这里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其气温以每10年 0.18 ℃ 的速度上升”[10]。王筝等综述植被与气候的关系时指出:高原植被大面积破坏导致西风急流偏西偏北,使北方冷空气难以到达我国长江流域,孟加拉湾地区经向风也会减弱,向我国内陆输送的水汽会减少,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明显下降;华南森林砍伐还会导致江淮流域降水减少,北方地区降水增加;植被退化可以造成中国北方和南方的降水减少和江淮流域的降水增加,植被退化区温度升高,华中地区温度降低;绿色地球和沙漠地球之间的温度、降水均存在明显差异,植被的存在使得陆地表面蒸发散增大了3倍以上,降水增加2倍,温度下降8 ℃[11]。

2 云南石漠化区域划分结果

云南65个石漠化县(市、区)划分为7个石漠化区,10个亚区,19个小区,结果见图5。

图5 石漠化区域划分结果Fig. 5 Regionalization of stony desertification

2.1 北热带低山河谷盆地石漠化区

主要包含河口、耿马(孟定)及马关、屏边、富宁、麻栗坡县边境零星地段。北热带气候,区内长夏无冬,谷底内基本无霜;干季内多有浓雾,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有干湿季但为期不长。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热带作物栽培地区。

2.1.1 东南部边境湿润石漠化小区

指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边境石漠化地区,该地区年均温>21 ℃,1月均温>15 ℃,活动积温>7500 ℃,活动积温天数365 d,降雨量为1100~1700 mm,干燥度<1.0。气候特征为高温高湿。植被分区为滇东南峡谷中山湿润雨林、山地苔藓林区,文山州东南部低山河谷麻栎、无忧花林亚区;红河、文山州南缘峡谷中山云南龙脑香、毛坡垒林,樟、茶、木兰林亚区。地带性土壤为黄色或红色砖红壤。小区内垂直分布明显,随海拔及地形变化有雨林、季节雨林、半常绿季雨林、落叶季雨林、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山地湿性苔藓栎类林、山顶苔藓矮林分布。该亚区有时冬季会有东来的冷空气来袭。

2.1.2 西南部边境湿润石漠化小区

指临沧市耿马(孟定)边境石漠化地区。为宽谷间山盆地。该地区年均温21.5 ℃,1月均温14.3 ℃,活动积温7865 ℃,活动积温天数365 d,年降雨量为1503 mm,干燥度<1.0。植被分区为滇南、滇西南山间盆地季节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区,滇西南中山宽谷高榕、麻栎林亚区。土壤为红色砖红壤。该亚区一般少受冷空气入侵。

2.2 南亚热带中低山河谷盆地石漠化区

主要涉及镇康、耿马、沧源、永德、屏边、马关、富宁、西畴、麻栗坡、广南等县。西南部兼有宽谷盆地,东南部峰丛洼地较多,土山石山相间。以南亚热带气候为主。区内仅有赤红壤亚区。

2.2.1 西南部湿润石漠化小区

涉及镇康、耿马、沧源、永德、施甸等县。该小区为横断山纵谷区南部,云岭、怒山山脉余脉,间山宽谷地貌。属湿润南亚热带气候。年均温17.1~18.9 ℃,1月均温10~12 ℃,活动积温天数340~360 d,活动积温6100~6800 ℃,降雨量1500~1650 mm,干燥度<1.0。四季温和湿润,年较差较小,雨量较多。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植被分区为滇西南中山山原河谷季风常绿阔叶林区,临沧山原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印度锥(Castanopsis indica),刺斗柯(Lithocarpus echinotholus)亚区。灾害性气候分区为少干旱风险区,低温冷害低风险区。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冬季寒流及冷空气影响较少发生。

2.2.2 东南部湿润石漠化小区

涉及富宁、麻栗坡县,屏边、马关县南部,广南县东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590 m,最低海拔107 m,具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及卡斯特地貌。年均温>17 ℃,1月均温>10 ℃,活动积温5700~6400 ℃,活动积温天数285~305 d,降雨量1200~1700 mm,干燥度<1.0。受季风影响较多,年较差较大,夏热冬暖。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植被分区为滇东南岩溶峡谷季风常绿阔叶林区,蒙自、元江岩溶高原峡谷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西南木荷(Schima wallichii),木棉(Bombax malabaricum)、虾子花草亚区。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该亚区有时会受寒流影响,属低温冷害中风险区。

2.2.3 文山半湿润石漠化小区

涉及文山市。地形复杂,具有高山峡谷、山地、丘陵、盆地、岩溶地貌,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峦连绵起伏,河谷、沟壑纵横交错。最高海拔2991 m,最低海拔618 m。半湿润南亚热带气候。年均温15.9~17.8 ℃,1月均温10.4 ℃,活动积温5787 ℃,活动积温天数299 d,干燥指数1.3。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植被分区为滇东南岩溶峡谷季风常绿阔叶林区,文山岩溶山原罗浮锥(Castanopsis faberi)、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林亚区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分布明显。低温冷害中风险区。

2.2.4 滇东南半干旱石漠化小区

涉及开远、建水、蒙自及个旧、弥勒部分地区。以南亚热带气候半干旱气候为主。年均温16~19 ℃,1月均温10~14 ℃,活动积温6000~7000 ℃,活动积温天数320~340 d,干燥指数1.5~2.0之间,属东南季风及西南季风“雨影区”。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植被分区为滇东南岩溶峡谷季风常绿阔叶林区,蒙自、元江岩溶高原峡谷云南松、西南木荷,木棉、虾子草(Mimulicalyx rosulatus)亚区。以暖热性针阔混交林(云南松、西南木荷)及暖热性硬叶常绿阔叶林为主。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干旱多发区,低温冷害中风险区,洪涝中风险区。

2.3 中亚热带高原山地石漠化区

包括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文山州的丘北、砚山、西畴县;红河州个旧市、屏边北部,保山市隆阳区,大理州鹤庆县,昭通市盐津、大关、永善县;以及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砚山、西畴县,横断山地区涉及隆阳区,滇东北涉及沿四川、贵州边缘的盐津、大关、永善等县;是面积最广的一个区域。

2.3.1 黄壤区

主要分布在云南东北部,属云南高原向四川盆地、贵州高原过渡地段。

1)盐津大关罗平湿润石漠化小区。涉及盐津、大关、罗平县。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具有山地、小坝子、河谷地貌。最高海拔2785 m,最低海拔329 m。属湿润中亚热带气候。年均温11~17 ℃,1月均温3~7 ℃,活动积温4500~5400 ℃,活动积温天数215~262 d,年降雨量997~1200 mm,干燥度0.6~0.8。属湿润暖温带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湿润、偏暖,四季分明。代表性土壤为黄壤。植被区域为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滇东北边缘中山河谷峨眉栲、包石栎林区植被区域为滇东北边缘中山河谷峨眉栲、包石栎林区及镇雄岩溶高原包石栎、峨眉栲、落叶栎类林区;罗平县为滇中、滇东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区,滇中、滇东高原滇青冈、元江栲、云南松林亚区。雨雪冰冻中高风险区、洪涝灾害中高风险区。

2)彝良永善半干旱石漠化小区。涉及彝良、永善县。地形自南向北倾斜,大部分地区被河流切割成侵蚀山地,最高海拨3199.5 m,最低320 m。属半干旱中亚热带气候。年均温16.4~17.0 ℃,1月均温7.0 ℃,活动积温5100~5343 ℃,活动积温天数257.0~261.8 d,降雨量766~781 mm,干燥度1.5。土壤为黄壤。植被区域为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滇东北边缘中山河谷峨眉栲、包石栎林区。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分布明显。雨雪冰冻高风险区、洪涝灾害高风险区。

2.3.2 红壤区

主要分布在滇中高原,含滇中高原半湿润温暖石漠化小区及鹤庆半干旱石漠化小区。

1)滇中高原半湿润温暖石漠化小区。涉及昆明市各区(县)、玉溪市各县(区)、曲靖市麒麟区及沾益、红河州泸西、个旧及屏边北部、文山州丘北、砚山、西畴、保山市隆阳等县(市、区)。具高原、山地、湖盆地貌,最高海拔4247 m,最低海拔160 m。半湿润中亚热带气候。年均温14.0~16.2 ℃,1月均温6.4~8.8 ℃,活动积温为3200~4904 ℃,活动积温天数240~280 d(红塔区为286.2 d,但 1月均仅为 8.8 ℃),降雨量 750~1300 mm,干燥度1.0~1.5。地带性土壤为红壤。植被分区为滇中、滇东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区,滇中、滇东高原滇青冈、元江栲、云南松林亚区或为滇东南岩溶峡谷季风常绿阔叶林区,蒙自、元江岩溶高原峡谷云南松、红木荷林,木棉、虾子花草亚区,隆阳区为滇西横断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滇西中山山原高山栲、石栎,云南松林亚区。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分布明显。低温冷害中风险区。

2)鹤庆半干旱石漠化小区。涉及鹤庆县。境内峰峦起伏、山体连绵,有山地、丘陵、小盆地、河谷等多种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低海拔1300 m,最高海拔3925 m。属半干旱中亚热带气候,年均温13.5 ℃,1月均温6.3 ℃,活动积温4029 ℃,活动积温天数244 d,年降雨量963 mm,干燥度1.5。气候四季分明,冬干夏凉的高原季风气候。地带性土壤为红壤。植被分区为滇中、滇东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区,滇中西北部高中山高原云南松林,云冷杉林亚区。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分布明显。

2.4 北亚热带高中山石漠化区

涉及乌蒙山区的宣威、马龙、富源,师宗县,玉龙山及绵绵山区的玉龙县、古城区、宁蒗县。

2.4.1 黄壤亚区

黄壤亚区仅有师宗湿润石漠化小区。东南部受南盘江及其支流深切,形成山高、谷深、坡陡的特点。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平均海拔1800~1900 m,最高海拔2409.7 m,最低点海拔737 m。属湿润北亚热带气候。年均温13.8 ℃,1月均温5.7 ℃,活动积温1269 ℃,活动积温天数230 d,年降雨量1269 mm,干燥度0.9。属湿润北亚热带气候。地带性土壤为黄壤。植被分区为滇中、滇东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区,滇中高原盆谷滇青冈林、元江栲林、云南松林亚区。雨雪冰冻高风险区。

2.4.2 红壤亚区

涉及马龙、宣威、富源、玉龙、古城、宁蒗。

1)宣威富源马龙半湿润石漠化小区。涉及马龙、宣威、富源县。属半湿润北亚热带气候。具高原、山地、盆地地貌。境内最高海拔2868 m,最低海拔920 m,年均温13~14 ℃,1月均温4~6.5 ℃,活动积温3860~4005 ℃,活动积温天数225~232 d,年降雨量998~1080 mm,干燥度1.1~1.3。地带性土壤为红壤。植被分区为滇中、滇东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区,滇中高原盆谷滇青冈林、元江栲林、云南松林亚区及滇东北高原高、中山云南松林羊草草甸亚区。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分布明显。雨雪冰冻高风险区。

2)玉龙宁蒗半干旱石漠化小区。涉及玉龙、古城、宁蒗。具山区、平坝、河谷、峡谷地貌。最高海拔5596 m,最低海拔1219 m。属半湿润北亚热带气候。年均温12~13 ℃,1月均温4.2~5.9 ℃,活动积温3530~3800 ℃,活动积温天数227~245 d,年降雨量 900~964 mm,干燥度 1.4~1.5。地带性土壤为红壤。植被分区为滇中、滇东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区,滇中西北部高、中山云南松林,云冷杉林亚区。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变化明显。雨雪冰冻高风险区。

2.5 暖温带高中山石漠化区

涉及乌蒙山区的镇雄、威信、会泽、昭阳、鲁甸,青藏高原与横断山脉过渡区的维西县。

2.5.1 黄壤亚区

黄壤亚区仅有威信镇雄湿润石漠化小区,涉及镇雄、威信县。位于云南高原向四川盆地及贵州高原过度的斜坡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具山地、盆地、沟谷地貌。最高海拔2416 m,最低海拔480 m。属湿润暖温性气候,四季分明,夏暖冬湿,年均温11~13 ℃,1月均温1~3 ℃,活动活动积温3100~3750 mm,积温天数180~216 d,降雨量920~1100 mm,干燥度0.8~1.0。代表性土壤为黄壤,植被区域为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地带,滇东北边缘中山河谷峨眉栲、包石栎林区及镇雄岩溶高原包石栎,峨眉栲,落叶栎类林区。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变化明显。低温冷害高发区,洪涝灾害多发区。

2.5.2 红壤区

含会泽、昭阳、鲁甸、维西县(区)。

1)会泽半湿润石漠化小区。涉及会泽县。地处乌蒙山主峰地段。地势西高东低。会泽县最高峰海拔4017 m,最低海拔695 m。具高中山、峡谷、盆地地貌。属半湿润暖温带气候。年均温12.7 ℃,1月均温4.7,活动积温3537.5 ℃,活动积温天数213 d。地带性土壤为红壤。植被区域为滇中、滇东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区,滇东北高原高、中山云南松林羊草草甸亚区。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变化明显。冰雪霜冻风险较高。

2)维西半湿润石漠化小区。涉及维西县。地处青藏高原与云南高原交接部,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带,受高原季风气候影响较深。最高海拔4880 m,最低海拔1480 m。有高山、河谷、盆地和草甸地貌。属半湿润暖温带气候。年均温11.3 ℃,1月均温3.7 ℃,活动积温3079 ℃,活动积温天数189 d,年降雨量957 mm,干燥度1.2。气候特点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仅有冷暖、干湿季之分。气象站土壤为红壤[12]。植被区域为滇西横断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云岭、澜沧江高、中山峡谷云南松林、元江栲林,冷杉林亚区。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变化明显。低温冷害高发区、冰雪灾害多发区。

3)昭阳鲁甸半干旱石漠化小区。涉及昭阳区、鲁甸县。地势西高东低,具山地、高原、丘岭、盆地、断陷河谷地貌。海拔最高3356 m,最低海拔568 m。属半干旱暖温带气候。活动积温3230~3350 ℃,活动积温天数182~198 d,年均温11~13 ℃。地带性土壤为红壤。植被区域为滇中、滇东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区,滇东北高原高、中山云南松林羊草草甸亚区。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变化明显。冰雪霜冻高发区。

2.6 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原温带石漠化区

涉及德钦及香格里拉市,属高原气候类型。仅有棕壤亚区为德钦香格里拉半干旱石漠化小区。涉及德钦县、香格里拉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三江纵谷区东部。最高海拔6740 m,最低海拔1503 m,具高原、山地、盆地、河谷地貌。属青藏高原温带气候。平均海拔在3450 m,年均温4.7~5.4 ℃,1月均温≤-3.0 ℃,绝对最低温-27.1~-25.4 ℃,活动积温天数55~111 d,活动积温645~1393 ℃。年雨量619.9~663.7 mm。7月均温11~13 ℃,干燥度≥1.5,有霜日238 d。气候长冬无夏,干湿分明。地带性土壤为棕壤。植被区域为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寒温性针叶林、草甸地带,德钦、中甸高山高原云、冷杉林,嵩草灌木草甸区。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变化明显。低温冷害高发区,冰雪灾害多发区。

2.7 金沙江燥热河谷石漠化区

涉及华坪、巧家县。位于金沙江沿岸,由于焚风效应的影响,气候干热,属“干热河谷”气候类型。仅有燥红土亚区,为华坪巧家半干旱石漠化小区,涉及华坪、巧家县。具高原、山地、河谷地貌。最高海拔4041 m,最低海拔517 m。干热河谷气候。年均温>19.9 ℃,1月均温12 ℃,活动积温>7000 ℃,活动积温天数>326 d,降雨量799~1025 mm,干燥度>1.5。代表性土壤为燥红土。植被分区属滇中、滇东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区,滇中、北中山峡谷云南松林,高山栎类林亚区。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干旱多发区。

3 结论与讨论

1)云南属于季风气候类型,具有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的特征。大部分地区四季温差小,干湿分明,冬干夏雨,垂直差异显著。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全年可接受的太阳辐射能比较充裕,冬夏之间太阳辐射能收入差别较小,季节分配较为均匀,四季温暖,年较差小。下半年主要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空主要为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天气系统控制,降雨天气多,日照少、湿度大,形成云南雨季的特点。由于地处高原,因而日温差小。影响云南的季风气候主要东南季风、西南季风,云南气候不随经度及纬度带成规律的分布。

2)从地形、地貌上看,云南西北部属地球的第3级阶梯,属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属独特的高原高寒气候类型,滇西北为西藏高原东南缘,属冬长无夏的高原寒冷的气候类型,石漠化类型应该单独划分。云南地貌分3级台阶,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为梅里雪山卡瓦格搏峰,高6740 m,最低海拔河口县两江汇合处,高76.4 m。第1级台阶为青藏高原的东南缘,地势高亢,气候寒冷,多冰雪霜冻。地带性土壤为暗棕壤及棕色森林土,地带性植被为寒温带针叶林及高山草甸。农业区划属夏作一熟农林牧区。近半年为冰雪覆盖,对工程措施也有不同要求,该区应单独成立1个区域。

3)石漠化治理区域划分可以先按热量带划分石漠化区,不同热量带分布着不同的土壤类型及植被类型。云南有2个中亚热带气候带,一个在滇中,一个在滇东北向四川倾斜的斜坡上,后者气候冬湿夏热,四季分明,具有四川盆地的气候特征;云南还有两个男亚热带气候带,一个在云南的中南部,一个在金沙江流域及其支流的华坪、永仁、巧家等县的部分地区。前者符合纬度变化的规律,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后者为非地带性的燥红土。土壤后者分布在云南北部的金沙江河谷及其支流。用土壤作为“亚区”的划分标准,把他们划分开来。

4)哀牢山是云南气候的界山,哀牢山以西受西南季风影响强烈,少冷害寒流,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南部地带性土壤土壤为赤红壤,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石漠化区域农业为双季稻小麦三熟区。哀牢山以东文山县以南属南亚热带气候,除西南季风对其有影响外,还多受东南季风。活动积温低于哀牢山以东地区约200 ℃。气候湿润。低温冷害时有发生,南部地带性土壤土壤为赤红壤,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及暖热性硬叶常绿阔叶林。石漠化区域农业为双季稻小麦三熟区,洪涝灾害少发, 由于地处东南季风及西南季风的“雨影区”,红河州北部属半干旱气候类型,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文山市为半湿润类型。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低温冷害时有发生。为双季稻小麦三熟区。滇中、东高原为中、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雨量适中。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地带性植被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农业为籼稻小麦两熟区或籼稻小春两熟区。时有有冷害寒潮影响。滇西保山市石漠化地区属横断山纵谷区,半湿润气候,地带性土壤为红壤或赤红壤,半湿润北、中亚热带气候,植被区域为滇西横断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与或滇西南山原河谷季风常绿阔叶林区。农业为籼稻小麦两熟区或籼稻小春两熟区。洪涝灾害少发。乌蒙山南段为“昆明准静止锋”活动区域,地势陡峭,寒害及洪涝灾害多发。活动积温3200~4400 ℃,半湿润气候类型,地带性土壤为山地红壤,原生植被有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有温凉性针叶林(华山松林)、暖温性针叶林(云南松林)及温凉性硬叶常绿阔叶林(灰背高山栎、光叶高山栎、黄背栎)分布。农业区划属粳稻小春两熟区。

5)石漠化治理区域划分可以先按热量带划分石漠化区,不同热量带分布着不同的土壤类型及植被类型。云南有2个中亚热带气候带,一个在滇中,一个在滇东北向四川倾斜的斜坡上,后者气候冬湿夏热,四季分明,具有四川盆地的气候特征;云南还有2个亚热带气候带,一个在云南的中南部,一个在金沙江流域及其支流的华坪、永仁、巧家等县的部分地区。前者符合纬度变化的规律,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后者为非地带性的燥红土。土壤后者分布在云南北部的金沙江河谷及其支流。用土壤作为“亚区”的划分标准,把他们划分开来。

6)森林的砍伐、石漠化的形成,城市的建影响对气候均造成影响。石漠化综合治理有生物治理及工程治理,应以小流域为单位开展综合治理。

猜你喜欢
亚区积温石漠化
1981—2020年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负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鲁甸县石漠化发展趋势及综合治理对策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京津风沙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对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影响
浅析福建深部高温岩体地震异常响应
阿尔茨海默病前扣带回亚区体积与认知损伤相关性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湟源县30年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石河子地区近50年积温变化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