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调研与思考分析

2019-04-15 02:27夏琼瑶
神州·上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调研高校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对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困境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性思考,系统地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出可行性措施,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教学实效性,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调研

引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扬始终是党与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同时也是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光荣使命。但目前部分高校对这一使命存在理解偏差,过分注重知识与技术培养,忽视素质的培育与养成,导致部分大学生存在“有知识,没文化”问题,对其成长成材产生较大影响。

1.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调查

1.1调查背景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为模糊,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对此,为了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掌握,针对部分高校学生展开了随机调查。

1.2调查对象

本项目针对某示范学院大学生展开随机问卷调查,共计发放200份,回收170份,回收率为85%,去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45份,有效率为85.29%;在被调查人数中理工类学生120人,占总数的60%;文史类学生80人,占总数的40%;大一学生68人,占34%,大二学生108人,占54%,大三学生26人,占13%。另外,对10名在职教师与4位合作单位管理者进行访谈。

1.3调查结果

1.3.1对传统文化认知浅薄

据调查,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基本停留在高中语文课所学内容,只有33%的学生对庄子、王充、王夫之等古代哲学家的主要思想有所了解,读过上述古人传记的不到10%;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15%真正读过《红楼梦》,能够将金陵十二钗悉数说出的只有3%;有99.4%的学生对《论语》的主要思想有基本了解,而读完该书全部内容的不足20%,能够背诵其中某段章节的学生更是不足5%;只有20%的学生能够背诵出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励志的警句,并准确说出其涵义。由此可见,大多数高校学生存在对传统文化认知浅薄、理解缺失等情况,这也是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3.2传统文化道德素质较低

通过访谈得知,部分高校学生存在传统道德低下问题,主要体现在:有40%教师表示学生的责任感不强,上课或者实习大部分学生都会“踩点到”;有25%的企业管理者表示学生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在工作中的责任感不强,只顾分内之事,忽视集体利益;有8.5%的教师反应部分学生的诚信水平降低,恶意拖欠学费、旷课、考试作弊;有13%的企业管理者表示,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伪造学历、证书,简历说明与个人事迹不相符合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安于现状,进取心较弱,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不强,在与其他同事、同学相处过程中不懂得体谅、包容,存在利己主义、“公主病”等现象,传统文化道德素质较低。

1.3.3传统文化热情缺失

据调查,高校学生中有将近50%对传统文化基本没有兴趣,在购买图书时主要倾向于考试辅导书、科普类、期刊杂志等,只有20%的学生有购买传统文化类书籍的意向,只有36%的学生有阅读传统文化书籍的兴趣,有30%的学生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主要通过电视节目、网页等了解传统文化,通过读书看报了解的少之又少。从调查结果可知,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热情缺失,大多认为过于枯燥或者没有意义。由此可见,对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不足、兴趣缺失成为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1]。

2.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措施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应正视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2.1增加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

针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淡薄问题,教师应积极增加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借助教育改革的契机,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文学教育教材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与学生的思维特点、时代要求、学习特点相适应;其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优势展示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

2.2强化学生素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但包含爱国精神、包容意识、道德标准、责任态度,还包括敬业、感恩、仁爱、共处等美德。大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应树立“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的包容意识,诚信、包容的责任态度,在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健全人格、成长成材。

2.3创新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形式

高校应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以往的错误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品德。

一是精炼教学内容。教师应将具有代表性的专题精准的提炼出来,从文化精神着手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这样做不但能够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热情,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有条例,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行之有效方式便是亲身投入,教师可在大一新生刚入校时便为其推荐必读传统文化数目,并开展相应的选修课进行系统讲解,针对重点知识进行考试,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学思结合,积累更多的文化底蕴[2];

三是實施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通过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触及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使其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真正投身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事业中。

结论: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弘扬是每位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通过此次调研,高校应清楚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将学生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放在同等地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全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及语文课程的调研与思考——以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1):25-28.

[2]张思,孙茜,张孟生,等.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认知情况的思考[J].华章,2015(27):21-23.

项目基金:课题名称: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研究 编号:Ny2018djyb14

作者简介:夏琼瑶(1985.12.10)女,籍贯:益阳,民族;苗族,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高校思政。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调研高校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