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传胜
摘要:小学思政课堂教学的总之就在于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师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给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其能够对应用于生活实践中,逐渐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小学思政新课标更是指出:小学思品课程应该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进行结合,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师应该针对如何提升教学质量进行思考,让教学的本质能够回到生活中,彰显思政课程的魅力。下面筆者将从小学思政生活化教学角度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
引言:
现阶段,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品德课程始终受到割接的关注,更是关于人性本心的呼唤。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于推动课程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转变原有教学理念,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实践进行紧密的结合,让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成绩能够有所提升,起到升华人性的作用。总体来说,根据当前的时代背景,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是最佳的选择。下面将对该课程中的生活化教学进行阐述。
一、教学内容趋于生活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对学习中的知识进行深度挖掘,注重对知识点教学的讲解,并且要能够让学生的认知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使得教学质量能够得到高效的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我的一家人》中,与生活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学生对自己的家人无疑是最为熟悉的,为了能够让学生懂得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学会爱自己,更爱家人,我会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的家人都有谁呢?谁愿意给老师和其他同学介绍你的家人呢?”这时,学生会争先恐后的想要发言,我会挑选几个同学向大家介绍,接下来引出本节的主题,懂得尊老爱幼,也要学会介绍自己的家人。
二、教学手段趋于生活
过往教学手段中,一般采用的都是教师口头讲述,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但是,当前科技逐渐发达,使得教学手段有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开展思想品德的课程时,教师可以让教学手段也更加趋于生活化,让课堂能够更加生动。
例如,学习一年级下册《春天来了》时,在课程的导入环节我会给学生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引出春天的主题。随后我会让同学讲述他们眼中的春天,春天大自然会有什么变化。信息化是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其已经在很多领域广泛应用。借助多媒体,用歌曲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更加快速的参与进来,让他们说说自己和大自然的趣事,打造小学思政的高效课堂。
三、实践活动趋于生活
课外实践活动是新课标所设计的基本课程之一,在思品课程中增加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接受德育。然而,很多学校由于安全、经费等原因,很少开设课外实践活动,还有一些老师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得这些活动形同虚设,无法实现教学任务。因此,学校应该要创造条件,通过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亲身感受社会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达到认识社会的最终目的。
例如,学习一年级下册《走进大自然》中,其中有一节内容为《春天来了》。在讲解本小节时,我会让大家描述春天都有哪些景物?让同学们告诉同学们在春天都会干什么,是否会跟家人或朋友外出欣赏春天的景色?这时,同学们会兴高采烈的和大家分享。当然,为了能够让同学们能够对春天有更加真切的感受,我会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在就近的区域春游,一起欣赏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体会春天的到来,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温暖。
四、课后任务趋于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任务不但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加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能够指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去,有效的解决实际遇到的各种难题。借此,不但可以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所巩固,而且还能够促使其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课后任务是每节课后为巩固基础知识,教师布置的作业,课后任务的布置,可以让学生回顾课上所学知识,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例如,学习《我为家人添欢乐》时,学生们已经了解到了部分尊老爱幼的基础知识,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为家人添欢乐呢?我会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为父母洗一次脚,让同学们从课后任务中了解到父母曾经对自己的付出,以后能够更加理解父母,不仅要懂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更要知道自己要怎样回报父母。
结束语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紧密的关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该课程在学生实践中的应用如何,收集生活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对知识体系结构加以优化,促使学生能够树立起更加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最终能够共同推动教育体质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淑宝.针对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设计研究[J].学苑教育,2015,22:20-21.
[2]何秀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思品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0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