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博文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热情礼赞每一位奋斗者的艰辛付出,满怀希冀深情寄语创业者勇敢踏上梦想的道路。
与王政福见面,是在中电环保位于南京江宁诚信大道的办公大楼里,上午9点记者赶到公司时,他正在给高管开会。半小时后,他匆匆赶来……忙碌是他每天的常态。
一身黑色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说起话来铿锵有力,走起路来脚底踩风,王政福给人的感觉沉稳而坚定。34年前,王政福辞去工作,毅然走上环保事业创业路,在创业的道路上,踩下坚实的脚步,34年后,作为专业从事生态环境治理、南京首家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王政福不忘初心、砥砺奋斗,在梦想的道路上,逐梦前行。
倔!辞去“金饭碗”,走上创业路
1966年,王政福出生在安徽一个普通家庭,18岁那年,他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成为第一届环保专业毕业生。
“在选专业时候,当时我看了一些报道,我就看过一句话‘环境治理,国外走的路,中国一样会走。1984年上大学,正好是改革开放发展迅猛的时期。当时有老师建议,环保专业是未来的一个热门。”王政福回忆。
从此,王政福与环保事业结缘。
毕业之后,王政福被分配到南京热电厂,在当时算是“金饭碗”,王政福工作细致、责任心强、业务出色,很快就成为发电厂最年轻的中层干部,备受重用。
王政福为什么会想到创业?说起被点燃的创业梦想,王政福说,当时的大环境对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尤其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激发了很多年轻人的斗志,再加上他想到自己所学的是环保专业,在当时,很多人的脑海中对“环保”还没有清晰的概念和理解,王政福觉得要利用好自己所学专业和所学知识,去打拼一片天地。
1993年夏,王政福辞去工作,正式下海。
诚!真心吸引人才,股权凝聚团队
虽然激情满满,但王政福没有盲目地往前走,为了积累经验,辞职以后,他走的第一步就是去了北京电力部的三产企业先过渡,学习经验,为创业打基础。
真正的创业是从1995年开始,那时,他还只是一个29岁的单身小伙子,单枪匹马,创业谈何容易?资金、团队、技术、办公场所……他都没有,怎么办?
筹资纳才!
那时候,吃了多少闭门羹,王政福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时候基本每天都往返于投资人之间,大部分时候,不但借不到钱还被笑话和泼冷水,也有很多次,本已谈好要投钱的出资人中途变卦。
最终,王政福找到了43个出资人,南京的、上海的、苏州的、北京的、武汉的……都是他的同学、同事、同行业的朋友,3000、5000、10000……凑了44万元。同时,向电力部北京中联动力化学总公司、南京电厂等三家单位募了56万元,加在一起100萬元。
1995年6月26号,公司正式成立,取名为南京中电联电力化学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初期,急需组建团队,这是王政福首要任务。
林慧生、宦国平是与王政福一起最早创业的成员之一,他们都是校友。
林慧生原是南京热电厂业务骨干,王政福邀请他一起创业,但是,电厂不放。如果硬要出来,只能辞职,王政福考虑到林慧生辞职后的风险,希望借调出来,多次到电厂去做领导工作,最终,电厂考虑到有部分出资,经过半年多的沟通争取,电厂领导终于同意林慧生暂以借调方式出来创业,但电厂后来又要求林慧生回厂上班,无奈,林慧生只能选择辞职,并失去预备党员资格……
宦国平原在仪征化纤担任车间主任,王政福邀请他一起创业,宦国平夫妇一直迟疑。全家搬到南京来,两个孩子要解决上学问题,夫人辞职跟着一起过来所学又不是环保专业,要重新找工作,况且创业路太艰难。
但王政福不放弃,三顾茅庐,诚意满满,在1996年,不仅筹了16万元为宦国平一家在南京买了房子,还帮他夫人安排了工作。前后登门数十次后,宦国平夫妇终于答应全家搬到南京来和王政福一起创业。
2003年起,面对电力基建市场井喷式发展的市场机遇,急需补充并壮大高科技人才团队。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大力引进和招聘专业人才,成功引进一批专业技术、营销、管理人才。2003年初,公司了解到无锡一家水处理公司的技术负责人袁劲梅女士,水处理技术全面,业务能力强。王政福直接联系沟通并委派几位高管集体登门拜访,真诚邀请她加入公司。同时邀请她来南京实地考察交流,经过面对面地商谈,排除了她的后顾之忧,最终她被公司真诚所打动,当即决定加入公司,到公司后,担任技术总监,对除盐水和凝结水精处理技术进行把关,为公司水处理业务的开展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做出了很大贡献。目前,一直担任公司总工程师,为省“333工程”培育对象,国家“十二五”重大水专项课题总负责人。
为了留住和吸纳人才,2003年开始,通过持续实施团队持股及公司业务发展平台,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加入,为公司注入生机和活力,截至2011年公司上市前,68位股东持有公司100%的股份。公司上市后,团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共同分享了创业成果。
作为公司的创业元老,林慧生、宦国平也成了亿万富翁。袁劲梅持股价值也达数千万元。
直到现在,公司在发展不同阶段,都会对股权不断设计、不断创新,公司创业的过程也是股权调整完善的过程,公司上市后,持续通过股权激励政策激励人才。2015年,推出员工持股计划;2018年,又面向公司管理层及骨干团队实施了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王政福认为,只有通过互惠共赢的合作与分享,才能获得信任和支持,企业才能更快发展。
牛!敢做困难的事,多做擅长的事
公司成立之初,接的订单主要是做一些技术服务类的业务,零零散散的小订单很多,就是一直没有接到大单,小订单维持公司生存没问题,但是做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大盈利,必须开展自身的核心业务,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所以开拓市场成为王政福下一步要走的路。
2001年,公司迎来了标志性的第一个项目。当他得知,徐州徐塘发电厂的凝结水精处理项目因设备供应商中途倒闭项目中途停止。王政福认为凝结水精处理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这是实现零突破的好机会,要不惜代价承接下来,所以积极和电厂沟通、全力争取。
风险和挑战就是机会,不破不立,为了完成这个充满风险且要求苛刻的项目,王政福开始网罗人才、核心团队成员自行研发技术,到处筹资,他本人也把全部积蓄投入到公司,甚至不惜卖掉自有住房筹资。最终不负众望,完美地实施了徐塘电厂项目。
如今看来,徐塘电厂凝结水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锻炼了公司的技术人才队伍,也为公司在凝结水精处理业務开拓及公司发展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王政福认为,“除了敢做困难的事,也要去做自己擅长的事”。2002年,公司得知扬子—巴斯夫水处理岛项目招标,该项目是除盐水和冷凝液处理,采用离子交换技术,必须有一套严格的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保证体系,而且项目过程文件和工作语言均为英语,全部按照国际项目管理模式运作,这是非常巨大的挑战。2003年1月,公司最终凭借技术特色及项目开车调试能力、良好用户口碑及价格等综合优势,成功击败其他竞争对手,承接第一个大型涉外工程—扬子—巴斯夫水处理岛系统总集成及技术服务项目合同。
扬子—巴斯夫水处理岛项目是最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同时也是公司当时承接的最大单个合同项目。项目团队的出色能力,得到了外方管理公司和业主单位的高度好评。该项目成为公司在石化行业成功实施项目的里程碑,并获得“2008年江苏省优秀环保工程”。
2003年以后,公司又迅速抓住中国电力大发展的5年黄金期,中电环保得以快速扩张,做大做强,目前在电力水处理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王政福认为,造血和盈利功能是一个企业的生存根基。“我们能生存下来首先要适应市场机制,其次要有造血的功能,没有造血的功能没有盈利的功能,活不下去。只有符合市场,才有生命力,我们每做一件事情要看有没有生存价值,能否盈利,要以市场为导向。”中电环保一直秉持着“勇于创新、挑战自我”的信念,认为唯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拥有足够的生存、扩张的空间。
目前,公司已从最初的电力行业全面拓展至市政、核电、煤化工、化工、冶金等各大行业,主营业务由原先水处理设备销售,拓展至“水务、固废、烟气治理及产业创新平台”四大板块。
韧!数年成本投入,只为坚持一个项目
2012年,中电环保上市后,为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拓展环保产业链,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决定拓宽污泥处置业务领域。当时与南京国能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士圣多次洽谈后,达成一致意见,并购国能环保100%股权。随后,积极引进成熟人才和技术的同时,投入大量财物资源,并与高校院所全面合作,同时嫁接两大客户资源:电力环保和市政污水,成功研发污泥干化与燃煤协同处理核心装备及商业模式,并取得了多项专利成果,在南京华润热电有限公司开展试验,成果得到初步验证。
技术模式应用:将城镇或工业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湿污泥(含水率60%或80%),密闭运输至中电环保投资建设的处理基地,利用电厂余热蒸汽及干化系统,将难脱水的污泥干化成干泥(使微生物细胞破壁脱水,含水率降至35%左右),干泥与火电厂燃煤掺混送入锅炉内焚烧发电。中电环保发挥污水及烟气治理技术优势,为污泥干化协同处理专业配套,对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全部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或利用,实现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
2014年,项目正式运行,成为国内最早的污泥干化协同处理试点项目。
2015年,借鉴南京项目的成功经验,中电环保和华润电力(常熟)公司合作,中标了常熟市污泥耦合发电特许经营合同,年污泥处理量共30万吨,全面解决常熟印染和市政污泥处理。同时,商业模式开始全面升级:
与华润电力实现全面战略合作,复制南京项目成功经验,通过发电集团延伸全国市场。
收购常熟天旺环保高端装备基地,专业从事核心构件制造装配,打造一条龙产业链。与东南大学教授团队合作,作为其污泥干化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中电环保与华润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全面解决南京所有市政污泥处理问题,这些污泥如果不处理,1年就会填满莫愁湖,12年将会填满整个玄武湖,同时,积极开拓广东等重点污泥市场,已在全国布局十多个处理基地,是全国最大的污泥耦合发电示范基地及行业领军企业。
现在,项目发展迅速,前景可观。回想背后的紧张和艰辛,王政福说:“当时成本很高,设备不稳定,这个项目连续亏本好几年,人力成本也大,所以那几年拖累了上市公司业绩,项目一共投资了7000—8000万。不断调试和改造,在这个过程中青奥会全部停下来,还罚款,车子也被拦截,对我们来讲很艰难,标准越来越高,设备一边用一边又要改造,所以当时压力非常大,但我们还是干出来了。”
去年,中央环保督察组要求污泥好好解决,这块技术迅速被用上了,很快就完成整治任务。
明知收益不大,为何还要做这个项目?
在王政福看来,风险也是机会,遇到难事时,不断挑战自己,既能增加经验积累,也能帮团队树立信心,把一些困难点事先列出来,想方设法去规避困难,逐渐让胜算率提高,这是他的做事风格。
暖!怀抱感恩之心,扶持中小企业
2011年2月1日,中电环保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南京市首家创业板上市公司。
公司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不忘扶持中小环保企业,王政福说:“江苏虽然是环保产业大省,但定位相对分散,所以想要打造成一个平台型的公司,主要思路是联合产学研,发挥龙头作用。”
2012年,公司发挥行业龙头优势,联合包括南大在内的产学研单位共计10余家,共同建设科技部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2013年,为了使产学研合作能够落地生根,中电环保联合联盟成员单位南京大学及其人才团队、江苏省环科院、江宁开发区等,创建了“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暨创新公司”(中心+公司)。
2014年,平台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先后获环境部批准国家级环保服务业集聚区、环保產业技术创新联盟。
2017年1月,中电环保联合相关在宁科研院所及企业(包括南京国资投资平台)等首批40余家成员单位共同成立“南京环保产业与技术创新联盟”。
如今,平台自投资建设运营以来,已建成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展示中心、人才公寓和食堂,配以商务接待、休闲运动、交通班车等一站式服务。同时也获批商务部“国家级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工信厅“江苏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科协“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
此外,公司还积极打造“产业集团+企业研究院”双翼模式。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客户提供水质提升、流域整治、污泥干化协同处理、土壤修复、生态园区和特色小镇环境治理等系统解决方案、PPP、工程总包和第三方治理服务。
拼!一路向前,未来可期
目前,中电环保领衔的平台已集聚高端人才团队20多个,这其中包括“省双创”、“333”、“市创新型企业家”等,孵化创新企业40多家。从最初的100万资金起家,到如今市值逾30亿元的生态环境治理行业龙头上市公司。
回首创业路,风雨无阻,王政福从一名普通工人到成为成功企业家,从初建公司由43个自然人股东每人几千元或者一万元凑成的一百万注册资本,到发展成南京首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听王政福讲述梦想照进现实的过程,正能量满满!
看着企业这些年效益一步步提高,综合实力一步步增强,他说:“在市场中,我们没有太多天份,要想获得成功,就要逆水行舟,保持激情,把一件件难事做成。”
下阶段,中电环保将把目光更多聚焦在建设智慧环保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将面向政府部门,通过工业互联网内的大数据,实现环境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将面向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准确掌握企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情况以及环境治理设施的运行情况,并扩展工业生产过程监控和专家诊断系统。建设环保技术服务交易市场,以“线上+线下”模式,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服务。
在全球聚焦环保的今天,环保事业永远在路上!在《2019中电环保家书》中,王政福对员工们说:“展望未来,如德鲁克先生所说,‘在动荡的时代,最可怕的不是动荡本身,而是延续过去的逻辑。面对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我们更需‘坚守、变革、突破,争做国内第一流、世界有影响的生态环境治理服务商!做环保事业这条路上永远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