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04-15 10:28刘经纬张明月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培育大学生

刘经纬 张明月

摘要:大学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先进群体,担负着铸造美丽中国梦的时代使命,社会公德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本文在对大学生社会公德践行状况进行调研,了解大学生履行现状基础上,据实分析原因,从课程培育、氛围熏陶、实践历练、制度约束方面提出大学生社会公德优化路径,旨在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内化为理性自觉。

关键词:社会公德;培育;大学生

doi:10.16083/j .cnki.1671-15 80.2019.03.008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3-0034-04

大学生不单是社会公德的学习者、听从者,更应践行社会公德要求,为良好文明风尚的建构起表率引领作用。社会公德涵盖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五个方面,社会公德遵守与否在反映白身素质的同时,关系到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建设。经调研发现,大学生群体主流公德状况是好的,大多数学生能做到行为自律,并没有恶化到社会公德失范现象普遍、难治理的境地,当然,少数大学生社会公德确实有待提升。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践行现状分析

为研究需要,笔者于2018年上半年通过问卷星等微平台结合实地访谈和文献调查,发起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及履行状况的调研。问卷调研共计5566人参与,经过严格筛选排除无效答卷242份,剩余有效数据5324条,实地走访16人。根据调研统计分析得出结果:从整体上看,大多数学生社会公德状况与人们的期望相一致,对社会公德的基本认知正确,有比较规范的社会公德行为,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遵从社会公德的要求,起到先进群体的模范作用,但从局部看仍有个别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存在问题。现将调研结果总结如下:

(一)多数大学生文明礼貌行为表现良好

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衣冠上国,礼义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展现良好中国形象的需要,也是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需要。大学生在对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践行上,受传统文化尊老爱幼、尊师敬长观念的熏陶及长时间教育的影响表现良好。在此次调研中,有90.36%的大学生表明在电影院、图书馆、课堂等公共场所,一定会将自己的手机调至静音,能够做到不失礼仪,为他人着想;在路上遇见上级领导、老师、亲戚朋友等长辈时91.45%的大学生表示会主动上前问好,可以践行好尊师敬长,在基本礼仪要求上大学生群体表现良好。

(二)少部分大学生欠缺助人为乐精神

助人为乐就是将帮助别人视为自己应该做的事并为之快乐,养成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习惯,将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富。然而由于社会上做好事反被讹诈等误导人们价值趋向的新闻报道广泛传播,腐蚀少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同时也存在肆意讹诈的恶人未得到严惩,使学生们助人为乐精神逐渐淡化,即使想帮助他人,由于没有较好的氛围和机制而放弃助人为乐念头。有1977名大学生在遇陌生人寻求帮助时,选择坚决不会和看情况,占到了总人数的37.1%。

(三)一些大学生爱护公物践行能力弱

爱护公物就是呵护文明,就是爱惜社会成员的劳动成果,是每个公民应担当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在爱护公物的意识层面上,对于在校园桌椅板凳、景点文物古迹上的涂鸦,97.92%选择不赞同,但在具体行为中,却只有57.7%的大学生没有涂鸦过,行为表现低于认知判断,并且在访谈调研中仅有一名同学表示身边没有大学生涂鸦行为,说明爱护公物意知行不一。

(四)少数大学生保护环境履行不到位

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就是保障人类的生存发展权益,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由于对资源和环境的掠夺已经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多数大学生已经认识到这点,能够将生态保护意识内化于心,但仍有26.95%的大学生在看到破环自然环境的事情发生时选择虽不赞成但与我无关;34%的大学生不会将手中的垃圾正确处理,分别选择了趁人没注意悄悄扔掉或随手丢掉。

(五)部分大学生遵纪守法意识淡薄

法律是对道德的补充,遵纪守法是对社会公德最基本的保障。部分大学生理解不要触碰法律但却不知道生活中的规则意识也能体现一个人的法律素养,从校内来看,在校期间没有逃课、旷课、迟到经历的学生微乎其微;校外來看,过人行道与一行人等遇红灯,12.83%的大学生会选择违反交通法规、选择中国式过马路,闯红灯,且仅有42.27%的人认为政策法规对大学生践行社会公德起作用。

二、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影响价值观培育

家庭教育是影响子女社会公德状况的基础性因素。在此次调研收集的答案中,学生们普遍认为家庭教育对社会公德养成的意义重大,在影响公民社会公德因素分析中选择家庭环境因素会影响社会公德占总人数的75.08%;在您认为哪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选题中,78.55%的大学生认为从小家庭熏陶教导,习惯养成是改进社会公德现势的最好路径,位居第一。但问题学生的存在说明家庭对子女社会公德的培育现状并不理想。其一,父母作为完全社会人受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等腐朽思想的侵蚀,不拘小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大学生们正处于向社会迈进的初级阶段,对社会没有形成自己正确的认知,家长将功利化的观念带到家庭教育中对子女不加选择的教说,无形中将私德传授给子女;其二,父母对公德教育并不重视。多数父母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往往误想把孩子塑造成白己想要的模样,以爱的名义为子女做全方位的安排,忽视子女的精神需求,把学习成绩当成衡量一切表现的指标,自然也认为社会公德实践是无关紧要的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使子女公德情感淡漠。

(二)应试教育影响德育效果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最明显的要求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大学素质教育的开篇课程中,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社会公德的规范、掌握践行社会公德的途径与方法。但在施教过程中,部分教师错误地重视理论的传授而忽视社会公德的实践养成,将考试作为这种实践课程的主体考核方式,甚至为了学生知识掌握牢固而提问背诵。通过交叉分析,可看到大学生对社会公德记忆程度与行为状况并非完全呈正相关趋势;纵观大学生进入高校前的受教育习惯,其一不要求成绩。社会公德培育教学往往被其他课程占用,长此以往造成在教育上习惯性让位;其二要求成绩。考试前常划重点、做试题集中训练,思想政治课更是为了升学而偏重理论说教轻视道德教化,长此以往也导致了学生对德育课程形成错误观念和错误的学习习惯;社会范围内一些单位将学生德育课成绩单作为评价该生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由此学生上课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取得好成绩而刻意背重点,课下不践行,考试后没实践,很快就会抛掷脑后,达不到社会公德教育效果。

(三)局部环境影响社会公德践行

社会公德是处在社会环境中各类行业、各种群体应广泛遵循的基础行为准则。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脑力劳动增多、信息量变大、思想观念复杂多样、竞争性加强、生活节奏加快,意味着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日益丰富。首先,商业广告随处可见。马路两旁、地铁通道、商业大厦、传单、手机弹出的对话框等信息流都包含盈利等目的的私德,培育文明新风尚的公益广告少之再少。透过商业广告大学生接收到的不可能是符合社会公德要求的观念;其次,部分年长群体社会公德有待提高。根据笔者问卷调查收集上来的2200条有效民意,其中出现的高频词就是有些长辈社会公德欠缺问题,最典型的就是乘公交车青年人不给老年人让座而遭到破口大骂甚至毒打现象,这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给大学生造成错误示范;再次,低俗的文化艺术作品歪曲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价值取向。青春偶像剧情节、宫斗剧、科幻仙侠剧、对战类大型手游,以及拼到最后求胜利的桌游等,这些对大学生有独特吸引力的文化形式许多都偏离了主流文化的要求进而对接触者产生消极影响;最后,负面信息的流通造成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出现误区。反动、迷信、淫秽、庸俗和榜样黑化等不良内容点击量高传播速度快,违法乱纪分子往往贪图小利,发布虚假信息影响社会公德的大环境。

(四)监督奖惩机制影响公德责任感发挥

奖惩分明、监督有效是社会公德培育的良好土壤,奖惩激励到位、监督有保障可以收到更令人满意的实践效果。专门对社会公德责任感等调研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被调查的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因怕惹麻烦而选择视道德低下行为而不见的放任心理。究其根本是社会公德的有效监督保障和奖惩机制不健全。

三、大学生践行社会公德的有效路径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首先可结合学生特点从课程教学人手,注重社会公德责任感养成教育;多方位教育主体联合优化公德环境;丰富社会公德实践途径,在活动中养成习惯;通过制度规范,为社会公德优化提供良好支撑,形成广大学生带头弘扬正能量的新风貌。

(一)课程教学注重社会公德责任感的培养

大学生社会公德责任感课程培育应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在高校社会公德建设中起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另一方面负责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专业课程。学生社会公德培育取得什么样的成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集中培育和专业科目的积极引导密不可分。通过调查我们得到多数学生对课堂教学在塑造人们品行上的重要作用持肯定态度,同时也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改进有更高期待。首先课堂教学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杆,通过羞耻感、荣辱观教育,树立大学生的高尚公德心和荣誉感,引导道德责任感的萌发;其次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为道德责任感的培育搭建牢固底蕴,“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公德思想,如敬老爱幼、言而有信、拾金不昧、济困扶贫等,我们要突破小农经济时代血缘、地缘和业缘的限制,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为社会公德责任感培育奠定良好根基;最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贯穿社会公德责任感教育全过程,塑造大学生的良好品德,“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不同专业学生和不同专业课程教育中,启发大学生时刻铭记社会公德。

(二)多教育主体联合优化社会公德环境

良好社会公德品质形成的过程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并使个人完善的过程,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对人有塑造作用,大学生要形成良好社会公德品质必然要优化社会公德的环境。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工具,要共建网络媒体良好生态。倘若社会上不正当的低俗传媒作品进入校园,侵入学生生活,大学生就会产生各种错误观念进而诱发不良行为,所以要共同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平台。网络创作主体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创造符合主流文化的高雅作品,监管主体要对社会公众负责、对大学生负责,加强正面宣传和管理力度,打造观众喜爱的文化艺术栏目,传播弘扬时代新风、讴歌人民群众良好精神风貌的艺术作品,宣传活动多秉持公益性原则;其次,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结合,共同打造良好公德实体氛围,家庭教育是社会公德教育的根基,学校教育是学生社会公德素质提升的重要实践基地,社会是公德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要将三者有效结合,使多方位社会公德教育主体凝结成有效整体,共同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搭建平台,为社会公德的运行创造环境;最后,杰出的社会公德环境还须每个人的践行,需要我们自己对自己负责,个人要争作社会公德模范,创造向上向善的群体氛围。

(三)丰富社会公德实践活动

学到的理论和习得的经验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出真知,大学生整体社会公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也不是观念上闭门造車的活动,它需要学生们的大力践行,需要以生活化的道德场景为载体,在活动中体验公德情感。第一,标榜先进人物向典型学习。在社会标榜道德楷模,在校园推选文明典范要具有典型性、现实性和可借鉴性,榜样是良好社会公德的鲜活载体和生动教材,道德榜样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具有个性导向和调节作用、具有激励示范作用。学生们开展的向典型人物学习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以亲身经历和感受榜样的魅力,对社会公德的践行更具真情实感;第二,结合大学生个人的专业特点,开展树立时代新风,践行社会公德主题实践公益活动。例如主题演讲、主题辩论,结合节日、纪念日等开展环保活动,让大学生亲身体验自己生活环境的绿化过程,深化学生们对爱护公物和保护环境的感性认识;例如开展助人志愿服务实践,温暖进社区,爱心达边疆,关爱需要帮助的人、在他人状况改善中奉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成就感的体验让人与人关系更和谐;开展协助交警治理不文明出行陋习,在履职过程中体验遵纪守法;第三,搭建深造平台,使受教育者有良好的学习资源。第四,鼓励社会公德实践创新。在亲触亲感中可以认识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也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要大力倡导和激励大学生们在社会公德实践中创新,遵守科学精神科学方法,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追求真善美。

(四)完善社会公德规章制度

随着大学社会化程度的加深,良好社会公德的培育越来越不能单单依靠道德教育引导,还应靠规则制约,社会公德养成过程中道德教育是主要手段,但也要有硬性措施。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的破窗理论启示我们,如果社会中的不良形迹被放任或得不到处置,非但不会平息,反而会变本加厉形成负面效应,由此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违反社会公德的严重后果,运用科学的方法把引导与约束相结合,才会收到满意的结果。首先,健全校内相关制度规定,学校针对学生可将社会公德纳入学分考核办法,学业毕业办法等,对不符合文明社会发展要求的害群之马予以警告严厉惩罚,为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提供校内基本制度保障。作为守法主体的大学生,时刻牢记白己的使命,在约束好个人行为的同时发挥主人翁意识,有本领有担当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第二,多渠道完善监督体系,有效的监督能够发挥利器作用,能够弥补群众在遵守社会公德过程中的不足、能够改善制度执行中的弊端、能够完善规定实施的效果。宣传T作让学生们了解与自身密切相关的规章制度,开通多种校内监督渠道,保障大学生的知情权与话语权。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广开言路,敢于监督批评举报,共同营建文明向上的公德氛圍,完善社会信用考核办法,将践行社会公德行为优异列入加分项,设立有奖监督项,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相监督的正义氛围,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觉悟,让大学生违反社会公德行为从源头上禁止。

社会公德是国民素质的直接体现,是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是文明社会风尚的道德之源,大学生整体社会公德素养的建构能够助推社会公民的道德发展,但大学生整体公德上一层台阶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还需要我们长久努力共同为之添砖加瓦,只有社会公德普遍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心法则并上升为理性自觉,才能有效推进文明社会的建成。

[参考文献]

[1]荀子.劝学篇[M].K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6]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礼,2013

[7]刘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则意识建构[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 (07)

[8]王晓丽.社会公德治理:缘起、运行、实现——以共享单车使用为例[J].道德与文明,2018(09).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培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墨子政治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公德培育的启示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试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