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文化育人体系建设探赜

2019-04-15 10:28刘佩德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育人体系高校

刘佩德

摘要:文化育人体系是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它与文化自信、文化复兴的大趋势紧密相连。文化育人体系建设,一是构建文化体系,二是完善育人体系,三是加强思想体系建设。

关键词:高校;文化;育人;体系

doi:10.16083/j .cnki.1671-1580.2019.03.005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3-0022-04

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规划了十大育人体系,文化育人体系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相承,为今后高校文化育人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那么,高校的育人体系如何架构,育人工作如何展开,应该是每一所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文化体系建设

随着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学的建设也逐渐趋向于综合化。在保留传统学科的基础上,每所大学都在打造自己的品牌,这其实体现的就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中国的大学首先要传承中华文化。五千年文明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我们有必要将这种文化精神传承下去。但是,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当中,要想在当今世界谋得立足之地,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这就涉及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问题。事实证明,传统之所以千百年来被人们所传承,就必然有其共性所在。无论处在什么时代,共性的存在不会消亡。而个性则体现为不同时代的独特性,这也使得共性与个性之间能够和平共存。

笔者认为,大学应当秉承文化育人的理念,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协同育人的教育体系,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当然是文化建设。这里所说的文化有三个层面:一是传统文化,二是地域文化,三是校园文化。

(一)传统文化。顾名思义,传统文化即古代文化中的精髓。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大学生,都必须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否认,传统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连续性,我们所要掌握的就是这种内在的联系。目前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是比较薄弱的,没有建立系统的、全面的文化育人體系。学生普遍抱着拿学分、完成学业的目的,没有真正融人课程之中。即使是文科专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非常肤浅,基本上还停留在初高中阶段,这远远不能适应国家提出的文化自信的要求。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如同《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等思想政治课程一样的文化教育体系,从制度上要求全体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二)地域文化。就我国现行的大学体制而言,无论是中央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院校,无疑都受学校所在地文化传统的影响,具有当地的文化气息。从狭义的文化角度讲,这属于地域文化;从广义的文化角度讲,这也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应当重点建设地域文化教育体系。地方文化不仅是大学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其区别于其他高校的主要特征。因此,无论是名牌高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都应当努力挖掘当地宝贵的精神财富,依托地方软实力,将继承传统文化与发扬地方文化紧密结合,构建交互式文化体系建设。

(三)校园文化。追溯办学历史几乎是所有大学的习惯,他们希望以此来印证学校本身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不可否认,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名牌高校确实历史悠久,一直以来所传承的文化精神也影响着每一代学人。但作为一所地方院校,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一定就具备优良的文化传统。毕竟文化的传承与建设一是需要时间,二是需要前后连贯。基于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两点:一是需要建构文化育人体系,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教育体系;二是建立长效联动机制,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使之成为根本大法,保持其实施的一贯性。

二、育人体系建设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文化育人其实就是兼顾了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如何建构这一庞大的文化育人工程,笔者认为需要从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着手。作为高校教师,都有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教学是教书育人,而科研不仅仅是为了评职的需要,更多的还是要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知。纵观全国各类大学,凡是声望较高的学校,无一例外地具有深厚的科研底蕴,科研成果丰硕,科研人才济济一堂。对于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而言,本科生的接受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在搞科研的同时有意识地向教学靠拢,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或者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方式看问题。同时,学校内的科研院所也应当发挥研究机构的作用,为教学工作保驾护航。基于此,笔者认为在育人体系建设中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是科学研究的简称,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不仅仅是对学术研究而言,也可应用于其他一切领域。比如,从事学术研究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内容有敏锐的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对学术动态有较为准确的把握,才能更好地指导具体的研究工作。而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也同样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所以,对本科生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必须的,也是任何一所大学本科生培养的题中之义。普通本科院校可以适当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从制度上采取学业导师和论文导师的双导师制。同时,从学校层面健全和完善科研能力培育体系,如要求学生四年内完成一定学业论文,鼓励学生申报校内研究课题等。

(二)注重对全体本科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用一个专节来阐述文化自信,这也是当前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文化自信来自哪里?来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尽管古今有别,但文化却具有超越时代的巨大包容性,它承载着中国国脉的精髓,是华夏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重要内容。由于受学科体系的限制,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中华文化接触较多,其他文理科专业学生则知之甚少,绝大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高中阶段的认知,这就对我们的文化培养提出了要求。

(三)打造地方文化教育专题,创建特色培养方式。中华五千年文明是建立在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文化基础之上的,地方文化虽然明显带有地域色彩,但其共性却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前文已经谈到继承传统文化与发扬地方文化的辩证关系,各地可以努力挖掘当地的地域文化,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前提下,逐步开设专门的地方文化教育专题,构建具有地方特色、承载地域文化的高校文化体系,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突出“有特色”的发展理念。

(四)发挥各种科研机构的作用。我国几乎每所大学都建设有相关的科研机构,无论其体制如何,科研机构在大学不仅要担负科学研究的任务,也要为学校发展、教书育人提供借鉴。每一所学校都应加大对科研机构的管理,不仅仅从科研层面提出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倾向于学校发展、教书育人方面的研究,真正突显出大学里的科研机构的鲜明特点,发挥其生力军的作用。

三、思想体系建设

扎实有效地工作要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而思想的关键在于理想信念的正确把握。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说:“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鈣,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总书记的这一比喻非常形象生动。在2016年7月1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更为直接地指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纪念活动或会议上,不仅对全党,也对全国人民提出了坚定理想信念学习的重要性,号召我们向老一辈革命家、先进典型学习他们坚定的信念、超人的毅力,学习他们为了真理不惜生命的奋斗精神。对于一个政党来说,诚如习总书记所说,“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而对于一个人来说,也必须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正确的理想信念又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全党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当然,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已经明确指出。学习的同时,也要创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在活学活用的基础上形成的,这里面又体现着一个“变”的理念。世界处在发展变化当中,人的观念和思想也应当适应世界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改进,这就涉及到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施行也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经过多次的磨合与发展,最终形成了一套完全白主化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这一发展理念的试金石。无论是在什么年代,战争抑或是和平,我们从不缺乏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我们继承了先进的理念,发展出了一套属于白己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么,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我们如何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笔者认为,应当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一)坚持“变”的理念。《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古人的思想中,天与地具有崇高的地位。古人认为,做人应当效仿天地不仅要具有生生不息的斗争精神,还要具有海纳百川般的宽广胸怀。整部《易经》强调了一个“变”字。自然界处在生生不息的变化中,人类历史和社会也处在一个生生不息的变化发展过程中。我们今天提倡理想信念教育,也应当有变的思想。现代的世界瞬息万变,信息化的发展,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等,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面对多变的世界,人们非常容易丧失自身的理想信念,成为随波逐流的弄潮儿,最终失去自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采用更为切合时代潮流的方式和方法。作为中国人,当然具有本民族的共性,这也就建立了共同教育的基础。对现代大学生而言,代沟无法避免,但作为传承文化的芳草地,大学应当具有比其他任何地方都突出的优势。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结合多变的世界、多变的人性、多变的知识,用变的理念把握变化中的不变。

(二)坚持特色发展。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我们自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就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其应用到中国的建设当中。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方,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列宁主义诞生于俄国,我们也不能照抄照搬。作为两个世界发展史上的成功案例,它们当然存在合理之处。列宁主义的合理之处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成功运用到俄国社会革命中,建立起了基于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不同于俄国,更不同于西方。中国具有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如何既能接受先进思想,又能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从而保持中国特色,是我们党一直以来努力坚持的大方向。

中国的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的理想信念也应当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所谓中国化,一方面是指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是指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保持民族性,振兴民族文化。

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包容性。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因素都值得我们继承与发展。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经常引用古语来讲道理。当然,传统文化有利亦弊,这就要求我们剥除其中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成分,发扬好的因素。笔者认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应当与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两条平行线,在分离出有益的成分之后,就需要做合并处理,这也是我国一直以来所强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意所在。

(三)探索“去政治化”教育。在政治教育中谈论“去政治化”,有些滑稽可笑。所谓“政治化”,并非脱离政治。恰恰相反,而是在坚持政治性的前提下,探索如何将枯燥的政治教育转化为寓教于乐的文化教育。

现在提及政治,一般都会与枯燥的理论阐释与解读相联系。但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讲话,我们会发现“去政治化”的倾向。习近平总书记从讲政治人手,强调了由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重要性,在论述的过程中多次引用古语,用中国传统文化阐释理论问题。可以说,总书记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解决了如何既要講政治、又要弱化政治理论的枯燥乏味的问题。简单讲,就是将枯燥的政治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既强调政治理论的先进性,又突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双线并行,最后达到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目的。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对于既往的历史,我们应当抱着崇敬与白豪的心态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内涵。结合时代特色,把握时代脉搏,展开理想信念教育。我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体现党的思想领导的先进性,突出理论支撑的重要性。在大学中开展政治教育,当然不能像在政府部门中开展政治教育一样过于政治化,而应当探索一条与大学文化精神相适应的教育路径。当然,这种教育路径应当将教师与学生都包括在内。而作为文化载体的特殊机构,文化教育应当与政治教育并驾齐驱,最终融为一体。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探索政治教育中的文化因素,又要探索文化教育中的政治因素,恰当地将两者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理想信念教育关系民族发展、国家兴衰,而政治教育又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这背后又夹杂着文化教育。由此看来,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共同架构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探索长期教育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大学文化传承、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十大育人体系是一个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只有全面推进、全面发展,才能从本质上促进我国教育状况的改善。但就文化体系建设而言,必须扎实地做好文化体系建设工作。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整体素质的提升,从文化、育人、思想等几个方面着手,打造不仅具有地方特色,更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并将文化教育应用到教育实践当中,切实推进我国教育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金锁,武忠远构建“一体两翼”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8-07-19(003).

[2]崔昌华.高校党建统领一体化育人体系论析[N].海南日报,2018-08-15(07)

[3]曹良韬,吴春莺.构建高校思政网络育人体系研究[J].知与行,2018( 04).

[4]李忠旭,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医学院校为例[J].山西高等院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06).

[5]范五三,谢兴政.新时代高校构建科研育人体系的动力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2017(07).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高校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