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卓茹 谢甫城
会展业在我国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其应现代化与城市化而生,自中国入世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体系以来,会展业开始了专业化的发展,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凸显了会展业对大型活动及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随着会展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业越来越大、对会展从业人员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1]。在此背景下,国内各高校相继开设了会展类专业其中,职业院校起步相对较早,并在开设专业和招生上形成一定的特点。从专业方向来看,高职院校比较侧重于会展实务操作,其中艺术类高职院校对于会展创意和设计更为侧重,可以说这些都是暗合会展业发展规律的。
一、会展类专业特点及人才需求研究
所谓会展,系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2],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制度或非制度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活动[3],广义上涵盖商品展销、品牌经营、主题景点、世博会、博物馆艺术展、节庆活动、旅游中心、历史遗迹、景观介绍及艺术装置。会展专业教育的初衷便是培养学生具备提供各种展会类型解决方案的技术和能力,换而言之,优秀的会展从业者不但要求拥有会展艺术设计的专业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及影像的能力以及必要的新材料新工艺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当前会展专业教育中,很多学校注意到了现代展会对复合型人才要求的提高,重视能力培养,拓展全面素质[4]。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最为有效地便是需在强化今后工学结合方面应当加以发展,如增加实训实习的课程分量,建立以岗位实习为牵引的校企合作新学徒制专业教育教学新理念。
二、我校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美术系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现设有专业课、专业素质拓展课和专业核心课。课程授课、课程考核的方式均为传统的考核模式,会展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内上完成由专业教师命题的虚拟项目练习,项目完成后由任课教师给予评定,虽然部分专业课程参与了企业的真实项目,但总体而言缺少与企业的进一步的融合,企业没有参与学生在该项目中的成效评定。众所周知,企业的评定才是学生毕业后在企业一线工作的准则,具有鲜明的行业标准性。所以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势在必行,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依托,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另外,学生的创新、创业也是课程考核改革的趋势。
(一)我系推进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发展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我系推进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发展必要性
提高本专业建设水平是满足广东省对创新复合型展示艺术设计(会展艺术与管理)技术人才需求增长的必然要求。我校美术系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历经多年的发展,已培养多届会展专业毕业生,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有效地服务于广东会展业的发展。广州的地理位置和商业特点,不但呼唤会展从业人员的成长,同时也作用于会展教育的发展,为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教育开展提供了浓厚的氛围。
2.我系具备专业的持续发展应有的坚实基础
(1)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为我系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提供坚实的基础。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了一批校外行业专家,企业教师,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校内外实训教师具有相应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能够进行技能实训指导的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人员具有很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其中80%以上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的等级证书。争取到2020年,学院全部实训指导教师通过培训获得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能证书。各专业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努力建设一支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实训室教师队伍,以满足现代教学和管理需要。同时,利用我校与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及文联12个文艺家协会独有的文化艺术优质资源打造我校专家资源库。依据广东展示设计转型升级的需要,依托广东省文联、广东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和广东国家展示设计基地的优质资源,建立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宽阔平台,组建一支由教学名师、行业专家引领的,矩阵式“双师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紧密对接岗位需求的展示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群;使展示艺术设计专业成为具有鲜明广东会展行业设计特色的品牌专业。
(2)分工有序的管理、教学团队为我系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提供坚强的保障。一个教学团队要有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及制度,我系系主任、分管教学的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及教学秘书分工明确,运作正常。在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估方面,本专业实践教学制度规范,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和质量。
(二)我系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教改情况概述
经过两年的行业市场的调研和与企业的磨合,展览设计企业“广州波谱展览有限公司”与“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就“订单式”培养达成了校企合作意向,已经于2017年11月签订校企合作项目,该专业已在实施现代学徒制。其中,在教改过程中“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后续的改革必须是以课程考核改革为最终目的。尝试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以探索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把传统对成绩的一次考试评定分散到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将考核贯穿到日常教学中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因此,改革考核方式,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充分發挥考核的积极功能,不仅体现提升职业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意义,更加具有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
(三)我系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教改模式建构
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落实,关键是要具体执行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操作细节和举措,会展行业的专业属性,促使我们要在开放、融合的办学思路与教学模式两方面,灵活结合各地院校专业和产业实际情况,深入研究会展专业岗位的工作特点,探索校企互动实施会展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可操作性。我系在会展艺术与管理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了较为成熟的教改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招生模式、教学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标准及制度”六个方面全面提高会展专业职业教育质量。
1.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推动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内涵化发展
我系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美术学科基础知识,适合各级会展单位、艺术博物院美术馆,从事艺术品与商品的展示、交流、展览的策划、布置和管理等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与广州波镨展览设计有限公司合作,以展览设计公司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
2.构筑联合招生招工方式,推动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持续化发展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合作周期为三年。从新生进校开始,校企双方合作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人才定向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班级采用 “2+1”的人才培养方案,即2年校内学习,半年左右在设计公司实习(由一个月的轮岗实习和一学期的顶岗实习两部分组成)。校内学习期间,利用校内的实验实训等教学条件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
3.完善教学方案制订,推动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全面化发展
我系成立新学徒“孵化中心”,提供固定的场地和教学设备让入驻“孵化中心”的学生及广州波镨展览设计有限公司指派的老师使用。在此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共同推进教学方案的制定,力求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学院派”的理论功底,又有“实践派”的实战技艺。
4.注重课程体系开发,推动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精准化发展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紧密贴合市场需求,但教育的周期决定了培养的目标通常会滞后于市场需求,为了尽可能化解这个问题,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快速迭代;另一方面就是确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我系与广州波镨展览设计有限公司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进程和课程标准,做到新开发的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既要满足现在市场需求,又要满足更长时间的市场需求,并根据教学质量及成果进行合理的调适。
5.优化教学过程安排,推动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特色化发展
在十数年的发展过程中,我系逐渐摸索出一条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道路,基本思路便是与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联合开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通过“校中企”、“企中校”将课堂建到工作室、社会服务场所,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近半数的专业教学任务,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
在此思想指导下,我系重点推进与广州波镨展览设计有限公司双方以校企合作,甲方负责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乙方以展览设计公司的用人模式指导学生,让学生掌握展览设计公司的用人标准。
美术系为广州波鐠展览设计有限公司业务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业务培训等形式的继续教育;公司成为我系教学实训基地,为我系提供学生合适的工作(实习实训)岗位,并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录用合格的毕业生。
6.推进标准和制度建设,推动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标准化发展
我系与广州波镨展览设计有限公司建立健全新学徒制试点管理机构,具体路径为:①搭建双方的产学研服务平台,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单位合作,开展展示设计技术研发,建立展示设计教育资源库,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②与广州波镨展览设计有限公司合作搭建我系展示艺术设计(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就业、创业平台。
三、总结
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本质上是办学的院校充分利用现代企业在人力、物质、信息等方面优势资源,强化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招生模式、教学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标准及制度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构建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在此基础上,整合双方目标与愿景,探索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的目的之一便是服务人才培养。会展艺术与管理专业未来授课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将打破传统模式,学生可以在校企搭建网络交互平台进行学校课程或者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课程的考核将获得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评定,同时结合专业教师的评定得出该学生在此门课程的成绩,体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马洁,刘松萍编著.会展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徐振强.社会转型期我国绿色建筑会展业创新发展的特征初探[J].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13.
[3]王凤山,冀春贤,戚能杰.浅论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开发[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08):30-31.
[4]韩晓云,李存保,杜茂林.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工作的思考与探索——以内蒙古医科大学为例[J].医学教育管理,2018,4(02):91-94.
[5]阚雅玲,占挺.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学院建设路径探究——以职业店长特色学院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10):123-126.
[6]王晶,李正东.世博后会展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及分析——以上海会展行业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1(07):103-105.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