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5—0080—01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既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和深刻性,又可促进学生阅读、习作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提升。《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十条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的精神,所以,上好口语交际课是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最近,听了几节口语交际观摩课,从中发现了几个问题,引发了笔者深入的思考。
一、预设与生成不和谐,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预设,就是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生成,就是要利用已有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二者和谐统一,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口语交际预期的目标。如果二者不能有机融合,实现目标就非常艰难。例如,在低年级口语交际《保护有益的小动物》中,教师将啄木鸟、小猫、壁虎、猫头鹰四种动物的作用(吃树上的蛀虫、消灭田鼠保护庄稼、捉老鼠保护庄稼、吃墙上的蚊子苍蝇等)打乱,让学生连线。接下来出示句子练习:我知道( )是有益的小动物,它可以( )。学生说得少,究其原因是预设不但太多,难度也大,造成学生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少。如果能出示一些小动物正在工作的画面,帮一帮学生,學生一定会体验到生成的快乐。又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编一个童话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幅画,画中有一只小白兔和小熊,小路周围开满鲜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森林里有一只勇敢、有爱心的小兔,有一天,小熊向它走来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完全包办代替了学生的观察与思维,学生提不起兴趣,没有张扬个性,只有沉闷的课堂。这显然是预设与生成不和谐。
二、教学环节设计过于繁琐,表达欲望不强烈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的主题是“编一个童话故事”。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
1.复习总结了童话的特点:想象丰富,讲述道理,拟人夸张。
2.出示一幅画,画中有一只小白兔和小熊,小路周围开满鲜花。问:发生了什么事呢?
3.(只有三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出示《巨人的花园》中的片段:巨人生气地说:“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的?滚出去!”(引导板书:神态)
4.出示了一段话,让学生找出动词。(板书:动作)
5.第二次出示了画面,要求学生对小白兔和小熊在语言、神态、动作方面做具体的描述。
这五个环节的设计不但过于繁琐,而且脱离了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看不到丝毫交际的痕迹,这是把习作教学的指导与口语交际教学混为一谈了。
三、评价导向很模糊,引导不正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如,在低年级口语交际《保护有益的小动物》中,教师让学生讨论:人类怎样保护小动物?有学生说:“放老虎夹子,把捕捉小动物的人夹住。”这时,教师的评价是:“好。”就马上提问下一位学生。这样的评价不到位,引导不及时,以致教学效果很差。
四、教材挖掘不深入
许多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中,把重点放在了形式的多样上,追求热闹的课堂,往往忽视了对教材的挖掘,从而给教学留下了诸多无法弥补的遗憾。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是“父母的爱”。题目中提供了三个小故事供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得出的一致结论是:故事1中的妈妈什么事也不让孩子做,对孩子是一种溺爱,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故事2中的爸爸对孩子考完试后只有训斥,给孩子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创伤,是不对的。如果讨论结果只停留在这里,一味批评父母的错误,批得越狠,离主题会越远。主题“父母的爱”意义揭示根本不到位,教材的挖掘根本不到位。有一位教师教到这里,自己扮成了一位记者,问:你认为这两个小故事中,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学生一下子愣住了,反应过来后明白了:虽然这两位父母的做法不对,但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爱孩子的。口语交际课的根本目标就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进行形式多样的训练,采取科学的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