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文化基地,澳門以“茶”融貫中西

2019-04-15 01:48
澳门月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專業傳統全國

澳門歷經回歸前的經濟動蕩與下行時期,再到回歸數年後的經濟起飛,高速的發展為澳門的GDP總量、人均GDP,居民收入中位數都帶來了非常大的改觀,民眾的荷包顯然越來越充盈。當收入不斷增加後,市民對於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漸上漲,目前澳門主辦了包含文化藝術節、國際音樂節在內的多項文化娛樂活動,邀請其他地區、國家的文化名人、明星等前來澳門展演,同時也給本地的演藝、藝術從業人員更多的展示機會。但從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20年來仍屬於緩慢,澳門的“申遺”成功已經超過10年,為此配套的文創等產業發展仍然屬於起步階段,近幾年才開始有規劃與一些產品推出市場,以期待吸引遊客消費。而伴隨著灣區綱要的出爐,進一步明確了澳門作為“文化基地”的定位,未來這座融合中西文化的特殊之城,將在文化上被賦予更多的使命與角色,現在也就到了構建文化基地,打造強而有力的文化產業的關鍵轉型時期。

茶風起濠江,新舊皆有之

澳門與茶的歷史其實由來已久,在明清時期,由於特殊的“海禁”政策,澳門就作為港口中轉站,將中國茶經由澳門轉運到葡國,再陸續到達歐美等地,例如中國著名的福建武夷山地區的正山小種就是在那個時期陸續運輸到歐洲,葡國公主凱瑟琳嫁給英國國王喬治二世時,將紅茶帶入歐洲宮廷,而後掀起了宮廷的飲茶熱潮,之後更造就了她紅茶皇后的美名,至此歐洲的飲茶文化開始盛行,中國紅茶也最早在歐洲紮根,影響了數百年來歐美社會的習慣和風俗。而作為轉運之地的澳門,並沒有留下太多深厚的茶文化,只是不少的茶歷史記錄,近現代我們看到的澳門茶文化大都是通過各種中式茶樓或者現代湧現的茶餐廳來感受,所以“食大過飲”是澳門茶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尷尬處境,但歷史的沉澱中,澳門也出現了一批近百年來的老茶行,從他們的現況以及茶博物館的展示,仍然可以看到幾百年來澳門人日常生活與茶的關聯。

十多年前,茶藝、茶文化美學之風在台灣已經盛行,而後陸續藉助澳門走向大陸,或者經由大陸再來到澳門,關於茶的品飲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越來越多的新式茶樓、茶莊、茶空間開始湧現,一方面相較於過去茶樓裡的隨意沖泡飲用,越來越多的澳門人開始體會、學習用紫砂壺、蓋碗等不同器皿沖泡、品飲茶的方式;另一方面,市民對於新式茶飲,包含台灣的珍珠奶茶、冷泡茶、抹茶、煎茶也產生了興趣,相關的店舖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當茶逐漸成為澳門人日常生活的必備品時,茶文化的推廣也對專業化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含澳門茶藝專業人員協會、中華茶道協會的成立,都進一步推動和豐富了澳門的茶文化與相關活動。以澳門茶藝專業人員協會(以下簡稱茶專會)為例,其成立於2011年,由澳門一群來自各領域的愛茶、致力於推廣茶文化的熱心人士組成。協會成立後推動澳門茶文化發展,尤為重視禮儀、道德文化的推廣,實踐茶文化的內涵精神,在陳佩蘭會長帶領下以推廣中華文化為己任,透過多種方式宣揚、傳播中華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特性,多年來以培訓專業茶藝師和評茶員人才為目標,帶領學員考取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更通過專業學習,鼓勵年輕一代茶藝師肩負起推廣茶禮、茶德、茶藝、茶道文化的責任。同時,由於澳門沒有出產茶葉,每年茶專會都帶領學生到內地和臺灣行茶葉山,從而認識茶葉生長、製作、生產和安全性。茶專會成立以來,在澳門先後開展“濠江愛茶日”、“一帶一路茶文化”專題演講等活動,更前往各大學校、博企、政府機構、社會組織開展多場講座、培訓活動,在澳門讓茶文化在新的經濟騰飛時代得到了更大的內涵詮釋。

因此我們看到在茶專業人士的努力下,澳門的茶文化已經不單單是茶樓點心文化、也有中國傳統茶藝文化、西式下午茶文化以及新式的奶茶、時尚茶飲文化的結合。

需求劇增,青茶師湧現

當越來越多的居民與遊客開始接觸茶、喜歡茶,茶藝師作為一種職業需求也就應運而生,且廣泛應用於茶葉店舖、酒店餐廳、賭場、娛樂場貴賓廳、部分社團機構等,所以這也對茶藝師的職業提出了在基礎沖泡茶藝之外,對於茶葉專業知識的掌握、優良的服務態度、禮儀、專業的銷售技巧以及由此延展的茶與食物的搭配方法、茶的選擇與健康品鑒等。傳統廣式茶樓、酒樓中大壺放滾水沖茶的方式已經沒有辦法滿足顧客越來越精緻化的需求,所以茶藝師的自我提升與多元展示也變得更加重要。

比如在2018年,茶專會舉辦首屆澳門國際茶文化嘉年華,邀請兩岸四地專家學者、茶人、製茶師前往澳門開展為期三日的茶文化活動,是濠江近年來最大的茶文化盛會,更吸引近3000遊客、居民前來交流、品飲,共襄盛舉。嘉年華期間,來自本澳的青年茶藝師不僅展示了傳統的紫砂壺、蓋碗沖泡技藝,也呈現出唐烹、宋點、明煎、清泡等不同朝代的沖泡品飲之法,同時亦邀請澳門咖啡與茶協會做西式茶的沖泡方法,成功地啟發大家在中西互相交流學習之下,找到這一片樹葉帶給眾人的神奇味道。邀請包含來自內地、港澳的文化名家、茶學老師前來進行的主題講座對於市民包含青年茶藝師而言都是一個了解與深入學習的寶貴機會。澳門文化局與澳門茶專會合作舉辦的一年一度的“濠江愛茶日”活動,也以澳門的文化底蘊為出發,展示不同的主題,讓愛茶的市民與青年茶藝師得到更多體驗、鍛煉的機會。因此越來越多的市民與青少年開始接觸茶,有一些也從興趣轉為職業,成為茶藝師,展開自己的職業生涯。

一場比賽,茶的科學與現代路

而我自己作為土生土長的澳門小孩,自幼在茶樓的文化中浸染,不時都會跟隨家人前往茶樓、酒樓飲茶、食點心;茶樓與家中接觸的大都也是普洱、鐵觀音之類的茶品。直到後來前往台灣讀大學,開始接觸台灣的茶文化,走訪一些茶區,接觸茶農,才開始對茶產生濃厚的興趣,一杯烏龍茶所散發的香氣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在回到澳門後,開始跟隨茶專會專業學習茶藝與評茶,累積經驗,在2018年更有幸代表澳門參與全國最大的茶類展覽公司:深圳華巨臣集團主辦的第五屆茗星茶藝師大賽,這項全國性比賽為時一年,上半年是全國18個省市賽區從初賽一路到決賽,選出省市冠軍,而後在下半年12月全國最大規模的深圳茶博會上進行最終的總決賽PK。一年的比賽下來,最終能夠獲得全國總冠軍,這是澳門人第一次在全國大型茶類比賽中奪冠,也是這項比賽舉辦五年以來,首位男性茶藝師奪得冠軍,對我而言是不易的。而臺前一人的奪冠雖然光鮮亮麗,但背後一個團隊的支持非常重要,茶專會的專業團隊支持,來自協會會員、周邊朋友一路的幫忙、協助,大家一起的努力最終成就了這座冠軍的獎杯。這對於澳門青年人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鼓勵,在外界眼裡“彈丸之地”的澳門是有充分的競爭實力,這座城市的青年人同樣有著活力與實力能夠在全國性的舞台上展示、競技。而我自己並非從事茶行業,茶始終是我的興趣,對於其他領域的年輕人而言,即使不是這個領域的專業,只有保持興趣持續專研,我們一樣可以拼搏出成績。

而在總決賽前,我作為大灣區賽區的冠軍受邀和其他17個賽區冠軍前往雲南勐海進行茶山遊學,在那一週的時間內與全國各地的青年茶藝師交流,也得以跟隨國家級的名師學習請教,當時的感觸非常之多。一者,內地地大物博,人才濟濟,不同地區的茶藝師在各地區文化熏陶之下,都有著自己的特色與競爭力;二者,國內近年來在茶文化、茶的專業化、科學化上的探索與科研進步非常迅速,茶不是只停留於感性的品味,亦開始學習像紅酒、咖啡一般進行專業化的品評與成分分析、歸類;再者,國內對於茶的創新,無論是沖泡器具還是結合西方文化而進行的品牌推廣,比如喜茶、喪茶等時尚茶品的推出都迅速吸引年輕族群的青睞,獲得數百乃至上千億的高額銷售量,茶的現代化探索已經在奮起直追。

所以國內乃至周邊地區的變化,對於澳門既是一種經驗的展示,提供學習的機會,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其他地區快速進步時,澳門如果停滯不前,將會越走越遠,我們的競爭力也會落於人後。作為澳門年輕一代,我們的成長恰是澳門回歸祖國的這20年,而澳門在國內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看到澳門的優勢,尤其是文化的優勢。作為蓮花寶地,四百多年澳門保留著完整的中華文化習俗:傳統的祭祀文化、儒釋道文化、曲藝、漢字、武術、茶等不同種類的文化皆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毅然生長。在全球化與現代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如何使傳統文化得以保存、傳承,尋求到新生,是我們這一代非常重要的責任。在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扶持、方向引導的基礎上,澳門的年輕人也應該肩負起使命感,更多的來了解澳門的傳統文化,學習自己有興趣或者有淵源的文化形式,無論是舞醉龍還是各種宗教文化亦或者傳統高雅文化的傳承都離不開“人”,更無法離開年輕一代。政府近年來不僅鼓勵年輕人學習,今年起更推出“文化大使計劃”,培養本地青年的“文化種子”,讓青年加入代表澳門不同形式的文化傳承,這是需要珍惜的政策。青年一代也應該用更加國際、開放包容的思維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思考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生活中如何進一步走入日常生活,尋求它的新生之道。創新永遠不是為了創新而產生,是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人們生活的需要而誕生。在澳門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與文化基地的今天,找到文化的在地化之路是我們的責任,如何在“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引導下走向國際,傳播中華文化自信亦是我們作為互聯網一代的重要使命。

灣區要素整合,文化得以新生

灣區綱要的頒佈,意味著大灣區的建設將會更加快速的進行,我們將看到區域內9+2的城市更加明確的區域、產業分工,也會看到人才、資金、資源等要素的快速流通。作為灣區內休閒中心的代表,澳門可以提供什麼給灣區民眾乃至全球民眾,就必須立足於自身的文化特色,而做出產業化的構思。

文創業應該是澳門在構建休閒中心與文化基地中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在澳門,中國與葡國文化的交融從宗教建築、日常的石子路、指示牌、餐飲都可以一窺究竟,而這些客觀存在的事物在無法直觀形塑澳門的城市特色之時,文創產品的推出就是喚醒遊客在澳門觀光旅遊過程中的好奇心,繼而來深化探索這座城市。因此青年人要看到這樣的市場需求,亦需要引領這樣的風潮,形塑消費習慣的同時更是帶動文化體驗,我們期待在大灣區的架構中,澳門因為文化而更加熠熠生輝。

猜你喜欢
專業傳統全國
新文科背景下翻譯技術與本地化管理微專業建設實踐
康有為《論語注》與儒家傳統經學之變革
骨法用筆 繼承傳統——梁贵臣人物画赏析
2018年全国高考Ⅰ卷化学试题对学习的启示
為民寫真弘揚傳統文化——浅析孙安先生的艺术特点
2018年全国高考Ⅰ卷化学试题对学习的启示
《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發佈就業軌跡發生哪些變化?
名氣可用用在哪裡?
全国各价格行情
對人的狩獵:比較優勢視野下的內亞戰爭技術與軍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