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言耸听的5G流言

2019-04-14 12:27
发明与创新 2019年45期
关键词:气象卫星流言电磁波

图/东方IC

我国的5G建设正稳步进行,然而,5G关注度提升的同时也产生了危言耸听的谣言,让人对5G产生了误解。

流言:5G载频可致黄斑变形甚至失明

“5G载频是毫米波,可致黄斑变形甚至失明”的说法在网上热传,这是真的吗?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毫米波。

毫米波指的是波长在1~10毫米的电磁波,对应的是30GHz~300GHz的无线电频谱。而我国三大运营商5G通信运用的是中低频,频段在3Ghz~6Ghz,属于厘米波段,并非网上传言的毫米波。

关于手机电磁波产生热能的问题,业界早有评判标准,通常用SAR值(SpecificAbsorption Rate)来表示,即电磁波能量吸收比。以6分钟计时,规定每千克脑组织吸收的电磁辐射量不能超过一定标准,这个辐射量也包括电磁波的热效应。美国的标准是1.6W/kg,而欧洲则是2.0W/kg。SAR值越大,表示对人体影响越大。

目前我国使用的是2.0W/kg的标准,超过此数值是不允许入市销售的。实验数据表明,华为、中兴等国产品牌的手机,以及苹果、三星等国外品牌的手机,SAR值均远低于2.0W/kg的标准,正常使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此外,流言中提到的“黄斑变形”也不准确,这种疾病的准确名称是“黄斑变性”,是老年人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视网膜组织退化、变薄,引起黄斑功能下降。在临床中,由于用眼不当导致黄斑损伤,只有登山者爬雪山不戴护目镜等极端条件下才可能出现。

流言:5G影响天气预报准确性

据称,5G网络会干扰天气预报,灾害性寒潮等极端天气现象将难以预测,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5G与4G、3G、2G的区别,最简单来说,就是数据传输能力和速度的不同。无线通信依赖的介质是电磁波,它包括电波和光波。电波虽然无形,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到处乱走”,相反频率是有限定的。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分析师信欣说,于我国而言,目前风云气象卫星使用的频段是137GHz和1700GHz,与5G信号的2.6GHz到4.9GHz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相互之间暂时不会产生干扰。

退一万步讲,即便频率真的“撞车”了,也有补救的办法,“滤波器”和“隔离带”都是很好的手段:前者安装在接收终端,可以有效过滤,增加接收端的“定向性”,就会屏蔽掉“杂音”,获得想要的信号和其承载的信息;后者缩减了带宽,也就保留了相互之间不重叠干扰的安全距离。

实际上,当人们都在讨论5G信号可能对气象卫星造成干扰时,却忽视了5G对于气象数据采集的帮助。5G还可能极大地提升预报的准确性———在真正的5G时代,密集分布的微基站只要搭载一些仪器载荷,就能够转变为采集基本气象要素的自动气象站。(本刊综合)※

猜你喜欢
气象卫星流言电磁波
聚焦电磁波和相对论简介
电磁波和相对论简介考点解读
在网络流言的惊涛骇浪中,权威媒体如何做好“定海神针”
真相在真相里活着
流言
流言
H-2A发射“向日葵”9气象卫星
美空军又一退役气象卫星在轨解体
风云气象卫星在产品应用中前行
风云气象卫星如何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