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灵活处理课堂教学基本过程与方法。使数学课堂“活”起来,组织引导学生真正地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抓住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突破。致力学习兴趣培养,激发学习动力。坚持自主学习方向,凸显课堂主体。引领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学思结合。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突破;核心;有效
就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各个学科的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在进行学科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相信绝大多数的初中数学教师都会有许多的独特的感受。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改革实验,不少的数学老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有了较准确的理解与把握,已经初步形成与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班级实际学情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但是,相信绝大多数的数学老师也对教学改革的关键点感触颇深,对于什么要素才是真正影响到改革能否成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数学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分析比较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差异,我们发现要想获得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关键在于对课堂教学基本过程与方法的灵活处理上。进一步而言,就是要使数学课堂“活”起来,组织引导学生真正地能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新型课堂上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去完成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拓展,他们才能够对知识的获取留下深刻的印象,数学思维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数学能力也才能很好地形成。
那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点呢?数学老师又该如何针对这些关键点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突破呢?
一、 致力学习兴趣培养 激发学习动力
兴趣之于学科的学习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就能够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也就能够协同合作,指向学习行为中来,对于知识的理解也就深入。特别是在课余时间,他们能够自觉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甚至会由课内的学习延伸开来,自己去关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现象,去探究其中的数学问题,由此而达成课堂内外知识的迁延,促成他们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变过程。更重要的,学生也能够因此而培养起终身关注数学、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反过来,如果学生对于学科的学习提不起应有的兴趣来,那么他们就无法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更不用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了。而学生这样的学习状态,要求他们拿出学习的高效来,明显是不现实的。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心理往往还不够成熟,常常用感性的态度来对待学科的学习。特别是对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来说,不少的学生往往是先喜欢上数学老师的课,然后才因此而喜欢上这个学科。反过来,即使是有的学生原本的数学成绩良好,如果换了一位他并不喜欢的数学老师,那么他的数学成绩有大幅度的下降也是不奇怪的。所以说,初中数学老师应该更多地从班级的学情出发,从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出发,综合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情感态度等等方面的因素,并且善于巧妙地处理教学内容,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来培养并保持对数学的高度兴趣。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才能走上正常的轨道,学习效果也才能有所保证。
二、 坚持自主学习方向 凸显课堂主体
之所以要进行学科的课程改革,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要充分的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学习能力,解放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倡导个性化的学习成果,真正地把课堂学习的权利归还给学生。所以说,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注意积极的更新观念。特别是对初中数学老师来说,更应该如此。因为只有他们真正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他们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确实做到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生也才因此不会感到数学课堂是如此的枯燥乏味,也才因此会在课堂中以积极的主人翁的姿态进行高效学习。
以初中生相对发怵的几何学习为例。如果我们去采访初中生关于他们为什么会害怕几何题的原因,相信他们都会说到几何有着太多太多的概念、公式、定理,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往往是似懂非懂。在此基礎上,要求他们死记硬背下来,并且在解题中加以应用,确实是难为他们了。之所以会出现初中几何教学这样的窘境,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包办课堂,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理解,因此初中生学不好几何,并因此而对几何发怵就不难理解了。反过来,如果数学教师能够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并对课堂学习过程巧妙设计,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完成相应的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相信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有改观。
三、 引领学习实践活动 促进学思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活动。因此,任何割裂数学与生活、与实践的想法与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初中数学教师更应该注意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要求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快完成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过程,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数学知识系统的建构,逐步培养起终身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来。
以《比例的应用》一课的学习为例。在组织学生学习了关于比例的知识之后,如果数学老师能够及时地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调制不同浓度的糖水或是盐水,让他们品尝一下,并因此而体会下比例的作用,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刘坤.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认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8.
[2]陈红艳.新形势下中学数学教学的思考[J].学苑教育,2011.
[3]李建霞.新形势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考试周刊,2014.
作者简介:
陈丰富,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丰田华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