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娟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1325)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曾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革新在不断地进行,……教育应该获得追求知识的方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是“追求知识的方法”的革新。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又一动因。
现代社会对智力与人才的竞争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的本质。高等教育在21世纪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具有竞争力,只有提高了人才素质,国家和民族才能立于世界的不败之地。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如何把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摇篮,责无旁贷。
图一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从高职教育长期实施的课程来看,基本都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再加实习操作的模式,这种方式多年不变,与国际高职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难以找到真正的结合点。高职教育课程的设置,要彻底改变过去陈旧的课程体系,体现实用性、多样性、分层性。
第一,课程分类:第一类专业理论课程,解决为什么这样操作的问题。第二类校内实践课程,解决怎样操作的问题。第三类是第二专业,解决应用型人才知识技术面过窄的问题。
第二,课程目标:首先树立现代高职教育观,提升专业技术精神。现代高职教育观包括职业观、道德观、工作的理想等。其次,掌握高职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工作上的缺失,在专业技能上不断进取和创新。再次,培养科学专研能力,形成实践创新的意识,掌握基本的实际操作方法,能够在实践中及时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形成批判意识、创造性思维。
第三,课程类型:
基础课程——大学英语、计算机、语文、数学;马哲、思修、企业管理等;完成基础知识累积和职业道德培养。
专业教育——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程(必修)、新增高职教育专题讨论(高职教育热点、难点)。
校内实践——专门的实践训练课程,毕业见习、实习等。
以上各类课程依照学校的具体情况规定,各专业除了必修课程外,还要开设多门选修课,供学生第二专业选择,选修课主要集中在短时课程和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技术能力。
第四,最终结果:
改变现行偏重教授专业基础知识,忽略对高职院校实时发展动向和国家政策方向性引导的观察与学习。侧重职业实践,促进技师专业化发展,推进高级技术型人才职前和职后一体化和终身化学习。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往往只能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去诠释和解读,缺乏真正的实践教学场景,高职院校的教学与实际工作环境存在较大差距。基于人才培养的实践取向,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构建人才培养的学生实践服务区,共同构筑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实施职前职后共同培养的运行机制,为将来工作打好基础。
学生实践服务区的建设,主要包括两大功能:一是面向全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鲜活而生动的专业课程资源,二是成为高职生的实习和实训基地。
具体做法是:以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主,协商划定学校所在的区域范围,以市、区为单位与高职院校共同组建学生实践服务区,由所在市、区的教育局牵头,高职院校负责与实习的企业单位联系,打破高职学生只在大学三年级进行实践实习的惯例,打破时间的限制,共同策划开发课程资源,打造学生发展平台,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联合指导学生见习,暑期实践和实习,师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相长,实现双赢,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共同发展。
学生实践服务区是一个系统工程,下面有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包括所在市、区的实习实训基地,每一个实习基地都必须在学生实践服务区的指导下运行。其功能不是为职业实习而实习,这更是国际高职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我们要努力打造一种新型的——大学专业教师加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共同参与实践的职业教育模式。
学生实践服务区是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特点是突出实践价值取向,强调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是集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为一体的专业学习方式,当然,学生实践服务区的建设需要制度的保障,比如相关工作细则,建设标准,实习工作意见,企业的合作与指导意见,课程开发的计划等。随着不断开拓创新,学生实践服务区将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职院校三年学习中,师生都要面对学科专业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课程的冲突,增加和减少两者的课程,都是困难的选择。
正因如此,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解决这一矛盾。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打好学科专业基础,夯实专业基础。学校设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学生所学学科分成四类,即: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四个维度的教学体系。课程的设置和优化,就是要强调学科专业和实践课程同样重要,两个方面的基础都必须夯实,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
四大课程体系的设置并不是齐头并进,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有所侧重,体现教学内容的实时性、开放性、科学性、全面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倡导实践型学习。所以推出“特色培养方案”是提升学生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大部分学生有了“特长”,适应社会,就业更加自信。在校期间加大学生的实习强度,提高学生实习的效率,通过自愿原则选择相关专业,一是可以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另一专业的大专文凭;二是通过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一本一辅”和“双学位”课程计划,每位同学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潜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辅修计划,修满一定的学分,可拿到“一本一辅”或 “双学位”,每所高职院校都要把握好这一契机,根据自身的现实需要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通过辅修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实现学科交叉,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发展的土壤。
校企共同培养模式起源于国外高职院校,目前这种职业教育模式在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很普遍,并收到了十分喜人的结果,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培养了无数优秀的高级技术型人才。校企共同培养机制的核心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专业技术知识和用人单位具体要求并重,在学习环境上营造和谐、自由、宽松和共赢的教学实践氛围。在高职院校中推行校企共同培养机制,可以把理想职业与专职教育相结合;把专业教育与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中校企共同培养机制的实行,可以扩展到更多更宽泛的层面,比如创建新型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和人才信息数据库,主要是把企业实际工作能力考核和学生实践服务区的综合表现纳入到学生考核评价中去,把高职院校人才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学生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挂钩,把学生在学生实践服务区的积累和企业实践工作的沉淀同时输入高职院校的人才信息数据库中,这样既方便高职院校总结经验和弥补不足,也便于用人单位和企业领导从大数据中发现人才并筛选所需具体人才。
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技术型人才培养一定要和学生实践服务区和教师合作,和学生实践相结合。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考核评价方式,形成庞大的人才数据库信息储备,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和实习的积极性,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举。
以上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可以总结为“4个1模式”:即一个体系、一个服务区、一种制度、一种机制。“4个1模式”是一个大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又可以独立成为体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探索、发现、创新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高职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活动。每一个学生都是探索者、学习者和创新者,高职教育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个性,尊重个体的差异性的不同选择。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正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要求的必然选择,只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满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使命的特点,给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添砖加瓦,这也指出了未来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