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选淞
久居杏坛,我总觉得只要躬耕于教材与教法,不误人子弟,无愧于这神圣的三尺讲台,足矣!然而,时间长了,课堂就逐步变成“一言堂”了,即使有學生的“愤起”,我也常流于形式,略略应付而已。在我心中,按教参和教案教就没错,赶教学进度要紧,不必在太多“扯皮”的问题上浪费时间。
于是乎我马不停蹄地“运行”着。这学期,“运行”到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一文时,我的思维终于来了个三百六十度拐弯,不为别的,只为这“碰撞”的美妙。这是“运行”现场我的一段教学实录:
师:“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此句该如何翻译?
生(朱文正):应该是“我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与亭中人辞别”的意思。
师:不错,我觉得朱文正同学解得很到位,那么这个句子里还藏着一个古今异义词,谁来说一说?
生(梁竞文):应该是“强”吧,现代文是勉强,这里不是痛快的意思吗?
师:不对,请你再想一想。谁再来说说?(我为了加快进度,草草就想收工。)
生(闵浩):当然是“白”了,在这里是酒杯的意思,而今义是一种颜色。(颇有得意的神色)
师(满意地):嗯,很好,就是这个“白”字,可要记清楚哦。
梁竞文:老师,为什么“强”不是?那这个“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师(有些不耐烦地):不是就不是,哪来这么多为什么!参考书上都这么说。单字解大概就是勉强的意思吧。
梁竞文:这样不就和“痛饮”不相符了吗?而且还显得作者不热情,有失礼节。
师(极不耐烦地):请你坐下,听我说,作者一介文人,痛饮并不代表他就很会喝酒,只是心情畅快而已,但作为喝酒本身,他还是有勉强之义的。
梁竞文:可是——
师:好了,行了,就这样了,我没时间跟你耗,不然这节课就结束不了这篇课文了。
可终究这堂课还是没上完这篇课文,心里总有些愤愤,这该死的“强”字。
中午午休时,一个文弱的女孩进了我的办公室,她正是学生梁竞文,手中还拿着一本《古汉语词典》。
她先开口问道:“张老师,我还是觉得‘强字不该是勉强之义,你看这《古汉语词典》里解释为‘竭力,尽力,我觉得这样一解就完全通了。
听她说到这里,我顿时震惊了。的确,我错了,“竭力、尽力”的解释真是太贴切了,既写出一个文人不胜酒力,又写出他那份尽兴热情之心,太妙了。而且,这样一来,这个“强”不就是古今异义吗?
这一轮的“碰撞”,我彻底地醒悟了,而且,那本《古汉语词典》对于我来说更是重重的一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自以为不误人子弟,可在追求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上,还不如一个孩子。是的,“师不必优于生”,但做学问的态度上总该优于吧,否则,教师还算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吗?
鉴于此,第二天的课堂上,我公开纠正了我的错误,并向学生说清了“强”的内涵与妙用;同时,也表扬了梁竞文同学的探究精神。学生向我投来了信任与赞许的目光,出乎意料地并没损伤我一直担心的“师道尊严”,也许这就是“真理”的魅力。
尝到了“碰撞”的美妙,我就常常渴望“碰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颗探究的心,而不唯教案是从,草率行事。师与生的“碰撞”的确是美妙的,一定要有诚心有耐心地去接受这种“碰撞”。碰撞越多,美妙就会越多,课堂教学也就会越精彩,我们所耕耘的这块杏坛圣地才会永葆青春,活力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