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志荣
【文本分析】
《詠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详注》。这组诗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共五首,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与感慨。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写的咏史诗。杜诗以沉郁顿挫著称,本诗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作者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也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本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将“昭君出塞,殁于异国”的故事写得极为动人,在故事叙述中昭君形象令人伤怀,作者借古抒怀,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借助文本注释大体上能够读懂诗歌,能够初步感受到本诗的感情基调,但对于本诗中字词的理解停于表面,无法更为深入地理解杜甫借咏昭君来寄寓自己的情感。根据执教班级的情况,本诗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学目标】
1.品味杜甫笔下昭君的形象;
2.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感受作者忧愤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被历代诗人歌咏。从晋朝的鲍照、庾信,到唐朝的李白、白居易、杜甫,我认为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动人、最深刻。《唐诗别裁》中评论这首诗: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余皆平平。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历史的脚步,去感受一下这首诗歌中永恒的形象和深沉的情感。
师:《咏怀古迹》是一组诗歌,看注解,一共有五首,缅怀的人物有庾信、宋玉、昭君、刘备和诸葛亮。这首诗是写昭君的,抒发的是昭君的情感吗?
生:是。
师:其他几首都是抒发庾信、宋玉、刘备和诸葛亮的情感吗?
生:不是。
师:显然,这首诗抒发的是作者的情感。诗言志,诗歌抒发的是作者的情感。
二、 理解课文
(一)历史上的昭君
师:昭君的故事你们知道吧?用一个词来形容你心中王昭君的形象。
生1:漂亮。
生2:天生丽质。沉鱼落雁。
师:王昭君。
(教师板书:美丽)
师:沉鱼落雁——落雁,就是指昭君的美丽。
师:诗歌中只写昭君的美丽是不够的,看杜甫笔下怎么体现昭君的?1~2 分钟,把诗歌朗读一下。读的过程中,请找出一两个展现昭君形象的词。
(学生自由读,教师引导学生纠正字音。)
师:诵读过程中要注意情感、节奏,琢磨诵读的过程。
(二)杜甫眼中的昭君
师:杜甫笔下是怎么体现出她的形象?
生:怨恨。
师:这是全诗的诗眼,表达思想情感的字眼。诗眼,准确表达诗歌情感的字眼。
师:为什么怨恨呢?大家思考一下。另外,哪些诗句体现了“怨恨”?“怨”什么“恨”什么?
生: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画师把她画丑了,她怨恨美貌不被识;她在深宫中受到冷落,她也怨恨。
师:环佩空归夜月魂——魂魄,以梦的形式回到祖国。她特别思念家乡,多次向单于提出回家省亲却没有得到应允。远去大漠,身死异国。还有什么“怨恨”吗?
生:她在深宫中受到冷落,她也怨恨。
师:她在深宫中的经历,诗歌中有写吗?
生:没有。
师:这里有个典故。大家看注解。
(教师讲解故事内容——丧夫落泪痣)
师:怨恨——怨画师;怨恨——怨汉元帝。
(板书:杜甫眼中王昭君)
师:诗歌主要写昭君的怨恨,开头却没写,诗开头写了什么?
生:昭君村。
师:群山万壑赴荆门——写出了山的雄伟、雄奇。作者借雄奇之景写悲伤之情,作用是什么?
师:是正面衬托还是反面衬托呢?
生:反衬。
师:美丽、端庄。
师:以雄奇的景,衬托出昭君是个奇女子。明知,一去不复返,但她还是去了。
师:“怨恨”体现在哪些词?你认为这些词好,好在哪些方面?赏读一下。
生 :“一去”怨恨的开始,“独留”是怨恨的终结。“空归”——飘荡。
师:“一去”和“独留”是对仗,“一”和“独”,互文。写出了生前的寥落。“独”写出她的孤寂、孤独。
师:我们这里看“紫台”“青冢”,一个富丽堂皇,一个冷落荒凉,对比悬殊。“连”写出了出塞之景;“向”写出了昭君对家乡的思念,思汉之情。朔漠——黄昏,更体现空间的感觉。用两句写出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故事。我们还可以看到第一句“赴”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群山万壑当人来写,有一种动态美。
三、体会作者情感
师:题目“咏怀古迹”,借吟咏古迹来抒情。作者到底抒发了什么情感?我们下节课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