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珊珊
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可当它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故事大多以紧凑的结构,精练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夸张、拟人和象征的手法,阐述深奥的道理。寓意是寓言故事的灵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寓言故事的文体特征,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并引导学生在寓言故事学习中砥砺语言能力,涵育审美情趣,学会思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具有丰厚素养的语文人。现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寓言故事《狮子和鹿》为例,谈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找准以下四个着力点,有序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
一、赏析鹿语,品味意蕴
拟人是寓言故事的一大特点。文中关于鹿的语言描写非常生动,形象体现了鹿对待自己的角和腿,前后有着鲜明的不同态度。鹿起先很欣赏自己美丽的角,抱怨自己的腿难看。狮口逃生后,鹿却抱怨角差点让它丢了命,開始欣赏救了它的腿了。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鹿的四处语言,深入故事情境,在赏析鹿语中,欣赏故事的曲折,品味语言的精妙,感受故事美的意蕴。
文中鹿说了四处语言:
1.“咦,这是我吗?”
2.“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珊瑚!”
3.“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4.“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这四处语言时,抓住语气词、标点符号和前后对比部分进行探究。如:读第一句话,突出疑问词“咦”,读到问号“?”时语调上扬。读中探究出鹿从前美而不自知,现在看见了自己的美的困惑与惊喜。而读第二句时抓住两个感叹号,从感叹的语气探究出鹿自我陶醉中被自己的美丽倾倒!读第三句时,从唉声叹气,以及强烈反问的语气里,去探究这是一只为自己腿太细,配不上那又大又美的角而难受、抱怨、不满的鹿。读第四句时,透过“差点儿”与“却” 鲜明对比的语调去探究出鹿庆幸、心有余悸的心情,读“美丽”与“难看” 时突出这两个词,读到“送了我的命”与“狮口逃生”时意味深长。从中探究出这是一只经历了狮口逃生后心情有后悔,也有感激的小鹿在说话。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再深入探究:鹿的四处语言中有哪些对比的成分呢,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学生得出答案:
1.鹿角美与鹿腿丑的对比。鹿角“精美别致” “好像两束珊瑚”,而鹿腿“太细”,难看得配不上两只美丽的角。
2.鹿心情前后变化的对比。鹿刚开始被自己匀称的身段、美丽的角所倾倒,陷入自我陶醉中,内心是无比欣喜与自豪的,紧接着鹿抱怨腿难看,内心则是充满了难受怨恨与不满。
3.鹿角与鹿腿的不同作用和不同结果的对比。鹿角美丽但碍事,在逃命时挂在树杈上了,差点儿断送了鹿的性命。鹿腿难看却有力,在遇险时发挥关键作用,让鹿狮口逃生。
4.鹿前后态度反差的对比。鹿起先很欣赏自己美丽的角,抱怨自己的腿难看。狮口逃生后,它却抱怨角差点让它丢了命,开始欣赏难看的腿了,因为腿救了它。
教学中,教师把教学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赏析鹿的四处语言上,抓住语言中的对比成分进行鉴赏、分析、探究,通过三个语气词、四个感叹号和一个反问句传达出的一波三折的情绪,学生不仅走进鹿的内心世界,不知不觉中欣赏到故事的曲折,赏析到鹿语中用语的精妙,理解了内容,内化了语言,受到了美的感染,还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
二、抓关键词,悟其寓意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一字不宜忽,语语悟其神”。文论专家南帆也指出:“细读文本就是沉入词语。”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所揭示的道理却很深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语,进行思考体会,层层推进地感悟,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起对故事形象的鲜明感知,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思维的提升、方法的习得,悟其寓意。
《狮子和鹿》一文中,鹿脱险有两次。第一次是在鹿看到自己的腿那么细时,心情不好,正处在郁闷时分,狮子突然出现大大惊吓了它,这时鹿本能的反应是奋力逃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教师可提示:“鹿这是在逃命啊,应该怎么读?”引导学生抓住“撒开长腿”“有力的长腿”“蹦来蹦去”“不一会儿”“甩在了后面了”等关键词语,语速急、节奏快地朗读,去感受鹿腿的有力,感受狮子正在后面步步逼近拼命追逐的紧张。接着,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猛兽追赶猎物时惊心动魄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在追逐赛中对弱者来说这是场生死的考验,能逃生那是多么的惊险啊!然后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让学生抓住这几个关键词语,再读,读得再紧张再急促些。学生自然而然能够入情入境,读得扣人心弦,并从中充分感悟鹿腿在危难时候的力量,悟出有些东西看似不美丽,但关键时刻却用处大的道理。
鹿的第二次脱险是在细小的腿把它带到了安全的境地时,美丽雄伟的角这个时候却出来捣乱,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挂”来品味,先引导学生体会“挂”用字的精确:鹿在跳跃前行中,角因为往上跳跃,所以被“挂”住了。接着引导学生揣摩当鹿奔跑受到阻碍的紧急状况时的内心活动,学生便能很快进入鹿的心里,鹿此刻一定在暗暗咒骂:这该死的鹿角偏偏这个时候挂在树杈上,简直是带来祸害的罪魁祸首。然后引导学生从“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挣脱”等关键词语中,具体生动地去感悟到鹿千钧一发、命悬一线时分,不顾一切、急于逃生的形象,从而感悟到美丽的鹿角此刻却差点要了它的命,进而突出鹿腿在逃生中作用巨大,从而感悟出美丽的东西并不都是有实用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课堂教学的实践表明,抓住关键词语,指导学生进行揣摩、感悟,不但有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游刃有余地把握文本的寓意。
三、感悟哲理,学会思辨
启蒙思想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思考与辨析。崔峦也呼吁:“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批判力,让学生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要开启学生的思辨之窗,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寓言故事蕴含了思维训练的资源,教学中更要精心创设一些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潜心钻研,在探究中辨析。通过深化对哲理的感悟,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狮子和鹿》一文中,鹿在遇到狮子前后,对角的态度反差很大:刚开始,鹿非常欣赏自己好看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而细长的腿。当遇险时,鹿感慨是四条有力而难看的腿救了它,而美丽的双角却被树枝挂住,差点让它丢了命。在深悟寓意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寓意时不出现偏颇。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明白“好看”“难看”都是从审美角度来评价角和腿的价值,但是,光有审美价值或审美价值高,不一定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就像鹿角,差点要了它的性命。因此提醒人们,应该重视事物的实用价值。事物的实用价值高,其价值才高。
也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辨析:“鹿角是否没用?该不该锯掉?”让学生在辨析中明白鹿科动物中,基本上都是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鹿角在攻击敌人,吸引母鹿时作用可大了。再引导学生读懂鹿前面都喜欢角,抱怨腿。后面都喜欢腿,抱怨角,这是一边倒,要让学生学会辩证的思维方式,辩证看问题,不走极端,明白角美丽,也有用,从而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明白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到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了它的长处。明白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体会到有的东西各有优缺点,在不同的情况下,优点可能变缺点,缺点也可能变优点,也不能因为某些东西存在某些缺点而看不到它的优点。
可见,教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深悟寓意,并根据教学需要,针对有价值的思辨话题,进行交流、对话,这能为学生一生中理性看待问题,发展思辨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以及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奠定基础。
四、链接生活,渗透价值观
寓言故事中的形象往往是以比喻的形式出现的。所揭示的寓意是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现象,需要明白的道理紧密相关联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链接生活实际,把获取信息的触角向生活实际延伸,有助于学生对寓意的内化吸收和运用,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渗透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了寓意后,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例举生活例子谈体会。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比如,有的学生说:彩虹虽美丽无比,却生命短暂;石桥生命长久,却形貌欠美。有的学生说:五根手指伸出有长短,大拇指粗短,但出大力气时都是它。中指相貌堂堂,个头最高,但出力气最少,养尊处优。有的学生说:每一个同学都是可爱的,虽然有的同学可能学习成绩有些不尽如人意,但性格开朗,富有爱心;但也有的同学学业成绩优秀,可待人处事不够成熟。还有的学生说:有的同学头脑聪明,学业优异,还兴趣广泛,引人瞩目,但也不能妄自尊大,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链接生活这个平台,引导学生由文本带动生活,以生活丰富文本。在寓意丰赡的寓言故事、丰富鲜活的动物形象、绵长厚重的思想文化中,引领学生沐浴核心素养的光辉,渗透、迁移审美观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久的浸润,将促使学生对自己选择的生活作出肯定的价值判断,并自觉地追求着自己认定的人生目的,创造人生价值。
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个大魔袋,里面装的东西比袋子大得多。”寓言故事常用耐人寻味的故事揭示寓意,寓意饱含着生活的经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充满着哲理的情趣。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寓言故事中的资源 ,在赏析鹿语中,品味故事美的意蕴;在抓关键词中,深悟其寓意;在感悟哲理中,学会思辨;在链接生活实际中,渗透迁移价值观,能够很好地突破核心素养中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