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迪函
苏州某护理院在推行“奖孝金”的管理制度以后,更多老人的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数明显增多。可是在我看来,这是将孝心变得功利化了,渐渐地将孝心推向一个尴尬的境界。
或许有人问,该医院推行的这一项制度不是更加有利于促进子女对老人的关心吗?其实不然,虽然这样可以推动子女们关注老人,但是该方法却将孝心与金钱画上等号,该护理院推出的“奖孝金”制度即使在短期内让探望父母长辈的子女数量上有明显增多,但从长远来看,此举其实是在助推孝心的“功利化”。如果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尽孝,那么,这种行为无疑会辱没了“孝”字的真意。子女们在这制度下变得越来越麻木,让孝心变得不再是自心由内而发,而是因为有利可图才愿意尽孝,这样实在令老人心寒。护理院推行“奖孝金”,更说明老人内心中的情感无处寄放。
不可否认,院方推出这样的规定,用心是好的,但孝心不能够只浮于表面。护理院此举能否将这种“探望”变成真正的孝心,还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增广贤文》有言:“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真正的孝心不只是单纯地看望老人,而是应该让老人感受到子女无微不至的情感关怀,单纯只走表面的形式,正说明孝心正逐渐“退化”。这个奖就像一面镜子,应该唤起子女的道德自觉。不知哪位父母表示,“儿子来看我,是‘奖孝金起了作用”,说这话时,除了能常常见到儿子的欣喜之外,会不会还会有一道抹不去的酸楚与可怜?父母会不会经常担心:若是没有这笔“奖孝金”呢?若是“奖孝金”制度停止实行了会怎么样?
纵观当下,在信息飞速流动的时代,行孝已经是我们最为缺乏的一种优秀品质。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孝心是我们应该具有的品质。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说过:“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意思是说,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虽然是做了好事,但不应给他奖赏。儿女是老人心灵的寄托,是内心中最为需要的港湾。可现如今,因经济发展过快,有些我们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早已被我们抛掷于脑后。
伊索克拉底曾说:“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真正的孝心不只是几次短短的见面就可以表达出来的,而是用真切的心来慰藉老人们内心中的孤独。我们应该在平常工作之余抽出一点时间陪陪年迈的家人,与老人说说话,谈谈心;努力行孝,让他们衣食无忧;若父母有疾,应忙着请医问药,端茶送汤,侍不离床。有子若此,应该算是孝心。曾经全国妇联、全国老龄办等发布新“24孝”行动,它从“强人行孝”到“导人敬老”,为人们提供了行孝的好途径。
当然,孝心也不是“盲孝”“愚孝”,我们应该取孝道之精华,去其糟粕,再加以弘扬,才能使孝道变成原先的模样,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老人感到心暖而不再是心寒。我们应该记住,行孝道,应该是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依恋与牵挂,以及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之心,尽孝更不是对于利益的追求,而是发自内心对父母的关怀。
老师细评: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据媒体报道,自从“奖孝金”制度推出后,许多子女前来看望老人的频率明显增加,有的子女以前一个星期来一次,现在变为两三天来一次,以前两三天来一次,现在几乎天天过来探视。
本文作者結合“奖孝金”制度这一举措,先阐明孝心与金钱画上等号只能助推孝心的“功利化”;然后明确指出孝心不能够只浮于表面,并提出真正的担心是“奖孝金”制度能否真正达到对父母尽孝的目的;而后指出真正的孝心是用真切的心来慰藉老人们内心中的孤独;最后结尾再呼应开头,再次阐述不要把孝心变得功利化。文章论点鲜明,结构层次分明,结构也比较清晰,语言流畅,是一篇较好的规范议论文。
(指导老师:钟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