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一得:部编教材习作教学的设计策略

2019-04-12 00:12费洁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国宝大熊猫习作

费洁

部编教材的习作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每册教材中有一个习作单元,整个单元的内容都围绕习作能力来安排;另外一种是每个阅读单元的后面有一个习作,《国宝大熊猫》就是第六册第七单元中的习作。

不管是哪种形式,教材编排时在每个单元的导语中都有一条直接指向习作能力的要求,也就是习作教学需要达到的目标。目标一清二楚,这样的编排还非常清楚明了地告诉我们,习作教学应该一课一得。

那么,作为教材二次开发者的我们,如何设计教学才能达到一课一得?下面以我执教的《国宝大熊猫》为例来谈一谈。

一、有法可依:能力上聚焦“点”

让学生掌握每一个单元导语中要求的那个本领或者方法,以后写这一类作文时都有法可依。这是部编教材这样安排习作的出发点,这也是我们每次习作教学设计的价值所在。

(一)这个点是教学目标

《国宝大熊猫》这一单元的导语中写得非常清楚:初步学习整合信息来介绍一个事物。因此,“整合信息”就是这个单元习作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把《国宝大熊猫》这一次习作教学作为例子,教学生如何整理和组合信息来介绍大熊猫,从而达到“初步学习整合信息来介绍一个事物”这个目标。

(二)这个点是能力要求

整合信息的具体做法有很多。如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何和本次习作内容吻合,又如何在本次教学中得到落实?我们来看习作的提示和要求。

很显然,“围绕这些问题,介绍一下大熊猫”是本次习作的内容,也是方法。既然是学习“围绕问题来介绍”,又怎么去落实单元导语中的“整合信息”这个教学目标呢?很简单,就是把两者统一起来:教会学生围绕一个问题,把解答疑问的几句话整理组合为一段介绍大熊猫的内容,把几段内容组合成为一篇文章。也就是说,无论是组合成段还是组段成篇,都是在提升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而以“围绕这些问题,来介绍大熊猫”作为重点来展开教学,是教材的具体要求,是达到这个目标的载体,也是适合三年级学生的习作内容。只要能巧妙地让学生学习到如何整合信息,能力得到提升,以后学生就有法可依。

(三)這个点是评价标准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不一样,评价的标准也不一样。正所谓教什么,写什么,最后就评什么。这堂课,要紧扣“整合信息”来评价,才符合教材编排的要求,也才能达到一课一得。因此,不管是课堂上对学生回答和交流的评价,还是课堂中对学生当堂写成的一段介绍的点评,或者第二课时对学生完成整篇文章后的评价,我都围绕“整合信息”这个点。目的也是让学生有法可依。

二、有话可说:内容上适合“生”

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个要求,至于写什么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解,对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巧妙组合。如果不用教材上的内容,但通过教学达到了目标,这也是可以的。

当然,《国宝大熊猫》是比较贴近学生的内容,适合学习“整合信息来介绍一样事物”这个目标。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关于大熊猫的信息有很多,学生有话可说;二是因为大熊猫十分讨人喜欢,学生认真查找资料后,会有许多新的发现,他们有话想说。对于这样的内容,我们只需要做一些安排和调整,让内容更加适合学生,让学生更加想说、会说。

(一)适切的课前预习

教材提供了5个问题,要求围绕这些问题来介绍大熊猫。但是如果学生没有在课前根据问题查找资料,那么问题还是问题,不可能变成具体的资料和信息,学生也没有什么内容可以说和写。

如何安排预习才算适合贴切?第一,把教材上的5个问题印在预习纸上,并写上要求:你了解大熊猫吗?可以查找资料或者请教别人。如果你能认真预习3题就能获得3颗星,以此类推。第二,适当改变问题的表达形式,引起学生查找资料的兴趣,譬如“大熊猫为什么被视为中国的国宝”改为“大熊猫被视为中国的国宝,你能说出几个原因”,这样的要求适合学生,能进一步拓宽信息,拓展学生思维。第三,预习不限于教材中的5个问题,给学生自由,用“你还知道大熊猫的哪些信息”来勾起学生继续查找资料的欲望,合适而贴切,大大丰富了习作内容。

(二)适当的拓展延伸

习作内容应该以生为本,必要的时候要进行拓展延伸。以《国宝大熊猫》来说,光是学生课前预习获得的信息还远远不够,大多数学生只是看了一些诸如百度中关于大熊猫的文字,而且大同小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只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但是,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补充和拓展一些内容,展示学生不知道的大熊猫的资料。在本课教学中,我展示了学生查找资料时不会在意的图片,播放了一分钟视频,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大熊猫不为人知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他们果然小眼发光,兴趣爆棚。

(三)适要的范文运用

范文应该在恰当的时候运用,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有针对性、有选择地运用,起到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化解疑点的作用。

就本次习作教学来讲,学生在课前对于“围绕问题来介绍”是没有感性认识的。如何给学生好的范例?我让学生听听我写的两段内容,并说说是围绕什么问题来介绍的,再以其中一段为例,追问为什么要组合几句话来介绍。这样的形式,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围绕问题来介绍就有了认识,他们就有话可说,知道可以用哪些话来组合成一段内容。最后组段成篇的时候,又出示了学生发表的《大熊猫的自述》一文,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这篇文章组合了哪些内容,还知道可以用教材中要求的第三人称来介绍,也能用第一人称来介绍。

三、有条不紊:设计上连成“线”

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围绕重点和难点层层深入的,应该是一步步地引领学生,去发现、去体会、去顿悟、去迁移。就如《国宝大熊猫》这一课,确定了教学目标,有了合适的习作内容,如果不好好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大多就只会干巴巴地回答那5个问题,或者抄一下查找到的有关资料,而这都不是围绕问题来介绍。这样,整合信息的教学目标无法达到,也失去了本次习作的价值。

(一)围绕目标,层层深入

版块一:我问你答,交流信息。“我来问,你来答”这个环节,是对学生预习的一种回应和鼓励,旨在上课伊始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以“大熊猫小时候应该叫小熊猫,对吗?”等问题来让学生交流信息,极富情趣,又能适时点出“查找资料是积累信息的好方法”这一学习秘诀。学生回答后呈现一组大熊猫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更是为了自然地提出“整合信息”这个目标:如果把一些信息整理组合起来,变成一段或者几段文字,甚至是一篇文章,这个本领就叫整合信息。今天就来学习这个本领,介绍国宝大熊猫。

版块二:解答疑问,学习整合。这个板块有三个层次:首先,屏幕出示教材中的5个疑问,老师示范如何围绕问题用一段文字来介绍,得出整合信息第一招:围绕一个问题,把答疑的几句话按顺序组合起来,成为一段文字来介绍大熊猫;其次,让学生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当堂围绕“大熊猫吃什么”来介绍;最后,同桌交流其他2个疑问,再各自围绕一个问题写下一段介绍。这样三个层次,由扶到放,步步推进,教材上的每个问题都能用一段话来介绍。

版块三:补充信息,丰富内容。这个板块主要是围绕大熊猫的某个特点,把相关的几个信息合并起来,组成一段内容。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板块?因为习作要求上有这么一条:除了这5个疑问,还可以补充其他内容。的确,不能因为本堂课主要学习围绕问题来介绍,就把围绕某个特点来介绍这个方法丢弃一边。这个版块也设计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说说还知道大熊猫的哪些信息;其次,观看一小段大熊猫滑滑梯、吐舌卖萌、挠痒爬树、玩雪滚球的视频,让学生说说看到了怎样的大熊猫;最后,围绕学生各自要表达的某个特点,如顽皮、有趣、可爱等,组合几个信息来介绍,变成一段内容。这样的设计丰富了习作内容,拓宽了方法,激发了兴趣,体现了习作的自主和创新。

版块四:整合信息,组段成篇。因為学生会围绕问题用一段文字来介绍大熊猫,还会围绕某个特点把相关的几个信息合成一段内容来介绍。所以,以《国宝大熊猫》为题写一篇文章,学生明白只要组合书上5个问题的5段内容就是一篇文章,还可以把自己发现的大熊猫的特点也组合到文章里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我出示以前学生发表的《大熊猫的自述》,目的是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知道可以用不同的人称来写,并向小作者发起挑战。

(二)聚焦重点,步步展开

中年级,尤其是三年级,一定要让学生有段的意识,并能写出像样的一段文字。《国宝大熊猫》可贵的地方就在“让我们围绕这些问题,介绍一下大熊猫”这样的习作要求,为什么?因为围绕一个问题介绍呈现的就是一段内容。但是,难点也在这里,大多数学生看到问题之后,习惯性地来回答问题,甚至只会用几个词来回答,而这根本就不是介绍,所以教学的重点也在这里。因此,我把“如何围绕问题把答疑的几句话按顺序组合成为一段文字来介绍”作为落实整合信息这一目标的最重要的一招。这一环节分四步展开:

第一步:听后说。听教师的录音介绍,说说是围绕哪个问题来介绍的。学生很快就说出分别是围绕“大熊猫是猫吗”“大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来介绍的。这一步,为围绕问题来介绍做了一个示范。

第二步:思后说。思考:是怎么围绕问题用一段文字来介绍的?以大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例,这一段介绍共三句,第一句让我们知道了大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还要加上第二句和第三句?学生明白了第二句介绍的是大熊猫生活在这些地方的原因,第三句介绍了大熊猫主要生活在自然保护区。这一步,是让学生明白,三句话组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一段文字,就很好地介绍了“大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这才是围绕问题来介绍。

第三步:换后说。这三句话能换个顺序组合在一起吗?如,把第二句放到第一句。学生说不行,因为顺序不合理,读不明白。那么,为什么语句稍做改动后顺序就又变得合理了?让学生知道,句子的顺序可以改变,关键是组合起来后能让人读明白。这就体现了我的作文我做主。

第四步:说后写。当堂说说,围绕“大熊猫吃什么”可以怎么介绍。因为有了第一步和第二步,学生可以说出一些,譬如,从大熊猫吃翠竹、一天吃多少、怎么津津有味地吃、偶尔吃竹鼠等方面去介绍。还剩下2个问题,同桌之间先交流查找到的信息,再围绕其中一个问题独立写下一段介绍。

(三)关注学生,循循善诱

从学生实际出发,包括摸清学习的起点、把握课的生长点、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只有这样,设计教学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教学时也才有可能做到循循善诱。

譬如,课前给学生看大熊猫吃竹笋的视频,看似随意,其实是为课堂中让学生围绕“大熊猫吃什么”这段介绍来做准备的;再如,为了让学生找到自己是学习主人的感觉,每个板块都采用“挑战”的形式来呈现;又如,教学第一招时,让三个学生每人一句合作读那段话,句子重新组合后再让这三位学生合作朗读,这样的设计环环紧扣,利于学生领会;还有,教学第二招的时候,用一小段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两次播放,每一次的目标有不同……所有种种,都是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一步一步地引导,让学生在层层推进和循循善诱的过程中去体会和顿悟。

能力上聚焦“点”,内容上适合“生”,设计上连成“线”,最终让学生一课一得。这是我执教部编教材三下习作《国宝大熊猫》后的一些思考。

猜你喜欢
国宝大熊猫习作
漫话国宝
寻找大熊猫
遗憾的大熊猫
大熊猫也消暑
最有名的大熊猫
国宝收藏:朱旭佳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