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化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2019-04-12 00:00陈梦娇
校园英语·中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翻译教学语境

【摘要】语境对翻译有制约作用并影响着翻译的效果。翻译教学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语境,培养学生的语境运用意识。本文旨在从语场、语旨、语式三个方面对翻译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理论指导,从而为翻译教学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语境;语境化;翻译教学

【作者简介】陈梦娇(1993.07.19-),女,汉族,陕西咸阳礼泉人,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与世界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合作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展,从而加剧了对于翻译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在这一需求的促使下,全国大多数高校普遍开设了翻译专业课程,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翻译人才。然而,社会收效甚微。大学里的翻译培训缺乏实战经验,并且不能紧随社会发展,与社会当下所需有所脱节。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翻译教学课程设置应该有所调整。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大多都是老师对于一些翻译术语与翻译技巧先进行讲解,然后指导学生做一系列翻译实践练习,再对照参考答案对于学生的译文进行课堂讲评。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习者认为翻译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和意义复制,那么翻译教学则流于语言技能的教学与双语对等转换方法的训练(郑元会,2009)。 这并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译者。因此,在翻译教学模式方面,我们应该做出调整与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合格的翻译人才不仅具有深厚的翻译基本功,即对翻译技巧的熟练掌握,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苗菊, 2007)。这对于翻译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因此,为了避免单纯地语言技能教学,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教学实践。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而语境对于翻译有制约作用。翻译不仅涉及语码间的转换,更需要在译语文化 中“再创建”原文语境。成功的翻译作品要求译者和原 文作者之间以及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语境共享程度“最 大化” ( 彭利元 2002:60)。语境理论作为描述和解释翻译现象的翻译理论为翻译教学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而使学习者充分利用语境,培养语境意识,提高翻译能力。

二、语境与语境化理论

语境,即言语发生的环境,任何语言的产生都离不开语境。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波兰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他首先把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并做出詳细的分析。随后经英国语言学家弗斯的继承和发展,把语言上下文发展到语言的主客观环境之中。韩礼德在继弗斯之后,在语境方面做出重大贡献。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建立了情景语境三大要素,即语场、语旨、语式,统称为语域。语场指交际双方所谈论的内容或所做的事情;语旨指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人以及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语式则指交际双方所采用的交流途径和方式。他认为,语言环境的这三个组成部分的每一部分的改变,都可以产生新的语域。

最早提出“语境化”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甘柏兹, 他认为,社会交际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交际参与者不断构建、利用和破译语境的过程。甘柏兹的“语境化”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语境的动态多样性,即语境因子随时不断组合,不断发生变化。二是强调语境与语篇之间的反呈关系,即语言不仅是一个由语境决定其实际用法的符号系统,该符号系统本身也关系到这个语境的可得性。因此,合理地利用语境化理论来指导翻译教学,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从而为提高翻译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语境化翻译教学

语言的产生离不开语境,同时语境也对于翻译有制约作用,涉及到翻译教学的方方面面。从教学目标而言,语境化要求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适当的语言交际,并且自如地进行语言沟通交流。从教学内容角度讲,语境化要求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而不是人造材料,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到具体的语境当中,培养语境意识。在教学方法方面,语境化要求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应当充满情景互动与交际性,从语篇结构把握分析从而更深入理解文章。

1.语境化与教学目标。翻译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一定的翻译能力。与传统的翻译观相比较而言,语境化理论把翻译定义为不仅是转移原文的意义,而且要转移原文的交际价值。因此,在进行理解翻译时,不仅仅是分析语码符号的过程,而是不断进行语篇的构建、利用和破译语境的过程。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当中,不仅仅是关注语言符号,也要注重语言所处的环境,才能进行恰当的语言交际。

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译者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双语语言转换能力,还要加深自身的双文化能力。这就要求译者对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有深入地了解,熟悉并掌握双语文化的价值系统和观念。在语篇分析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到该语篇的语场,即该语篇讨论的话语范围; 语篇的语旨,即语篇在交际过程当中所涉及的人以及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 语篇的语式,即交际双方所采用的交流途径和方式,还要涉及语篇所处的文化语境,使译者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第一次语境化的过程。

同时在语境化的过程当中,译者需要不断进行识解,破译语境。语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在语境化的过程当中,语场、语旨和语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些影响使得译者不断地对原有语境进行解构和构建新的语境,即不断地进行翻译语境化的过程(张向阳, 2005: 120)。这也体现了在翻译过程当中培养语境意识的重要性。因此,在翻译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而不仅仅是单纯地进行语言符号转换的培训。

2.语境化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语境化理论的教学目标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当中注重原文交际价值的体现。这就使得在翻译教学过程当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而教学目标影响着翻译教学的内容,这体现在翻译教学的理论指导方面、实践应用与翻译质量评估与测评方面。

首先,在理论指导方面,从语境化理论视角看,不仅可以描述翻译现象,而且还可以指导翻译过程。在语境化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首先清楚地知道语篇内容是处于怎样的语言环境中以及它的话语范围,可以更好地结合自己的认知背景和经验进行判断。其次,译者根据语篇在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和人们之间的交际关系,判斷其人际功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语篇。再者,译者通过语篇作者所表达的方式判断其所处的文化环境,这样有利于译者对于源语言语篇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其次,在翻译实践中,通过运用语境化建构理论框架中的翻译技巧,逐步培养语篇分析和语篇生成过程中的语境化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材料要选取真实的语言材料,符合一定的语言环境,日常并且必要的社会交流即可。这样才会使学生培养语境意识,在适当的语境当中做出正确地理解与产出。例如,在选取不同类型的语篇类型如一些演讲材料时,应该选择历史上重大的人物演讲如林肯总统在葛底斯堡的演讲,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等,这不仅使学生在大的文化背景知识下对其有深刻的了解,更是凸显了文化语境当下的情景语境,让译者能够更准确地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把握话语的范围,话语交际当中的人际关系,以及话语表达的方式,从而进行语境化的过程。

最后,在翻译质量评估与测试中,语境化理论可以作为翻译标准的设定参数,使翻译批评具有理论性的指导作用。正如霍斯所认为,翻译的质量评估本身预设着一个翻译理论,不同翻译观对翻译质量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因而沿着不同途径评估翻译质量(Baker 1998: 197)。在语境化理论的指导下,翻译质量评估则是以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语境变量作为标准来对比分析原文语篇与译文语篇,看译文语篇是否都正确体现了原文语篇的这三个语境变量。

3.语境化与教学方法。在语境化理论指导下,要求学生培养语境意识,领悟语篇的交际价值,这从而也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翻译理论指导和解释翻译实践。因此,在翻译教学当中,教师不仅应当注重对于翻译理论的讲解,让学生们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还要在翻译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并且印证理论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翻译教学实践的可行性。

以语境化理论为指导的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语境为概念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从而使学生在语境因素的辅助下形成一种自动化的模式来快速准确地把握原文,并且产出相应的译文。翻译方法与技能训练与语境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在翻译实践中总结出翻译方法,加以理论解释,在翻译实践中推广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另一种则直接从翻译方法入手,分析典型译例,加以理论解释再推而广之。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讨论语境化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对于翻译教学的启示。首先,在语境化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要求学生培养一定的语境意识,在翻译语境化的过程当中掌握基本的语境因素,从而快速地理解原文,进行自动化地产出。其次,翻译教学的目标更加清楚、客观。学生在翻译之前就能掌握原文的语场、语旨、语式等语境因素,因此翻译的质量评价有了明确的标准。再者,翻译教学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真实的语言材料结合情景互动与交际性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于翻译学习的兴趣增加,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2]彭利元.语境与翻译关系新探[J].外语教学,2002(2):59-62.

[3]张向阳.论翻译中的语境化[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3):120-122.

[4]郑元会.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与翻译教学[J].外语学刊,2009 (2).

[5]Baker, M.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J]. London Routledge,1998.

[6]Gumperz, John, J. Contextualiz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n Alessandro Duranti & Charles Goodwin (eds.) Rethinking Context: Language as an Interactive Phenomen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229-252.

[7]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J].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猜你喜欢
翻译教学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